查看原文
其他

花瑶美育课:为瑶乡孩子打开美的世界

携手共进的 湖南大学 2023-01-27

编者按:

这是湖南大学与白水洞村的非凡十年。


白水洞村是邵阳市隆回县最偏远的乡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高寒山区村,距离县城120多公里、3个多小时车程。2012年起,湖南大学对口隆回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2015年起,湖南大学派出工作队在白水洞村开展驻村帮扶。


从科技帮扶到教育支持,从人才培训到文化保护,从规划编制到乡村旅游……10年里,湖南大学与白水洞村心手相牵,并肩同行。如今,已退出贫困村序列的白水洞村,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稻菽飘香,硕果累累。在丰收的美好时节,湖南大学融媒体采访团乘高铁、转汽车,从岳麓山下来到白水洞村,实地感受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用镜头捕捉温暖的瞬间,用笔尖记录时代发展的强劲脉动。


从即日起,我们推出“新时代山乡巨变·走进白水洞村”专栏,见证湖南大学携手白水洞村奋力拼搏的昂扬风貌,讲述村民们鲜活动人的深情故事,展现高山瑶乡欣欣向荣的美好场景,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听说,咱们又有湖大的新老师来啦!


9月初,隆回县白水洞村赫曦小学六年级的李婷婷,还有她的同学们,开心地返回学校,小朋友间奔走相告。


操场上的小学生们。


花瑶美育 校园传承


9月6日下午,三年级的第一堂花瑶美育课,开课了!


“32岁的王叔叔说,我经常耕田,种了水稻和蘑菇,养了一些羊和鸡,想在农田旁边盖一座房子……


62岁的李爷爷说,我年纪大了,和老伴住在一起。喜欢养花,有一只猫一只狗……


29岁的张阿姨说,我有一个小宝宝,经常做家务,喜欢把家打扫的干干净净……”


讲台上,湖南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文静茹耐心地念着题目,告诉班上的孩子:“请大家为他们设计一座房子!”


文静茹在给孩子们上课。


17位同学,分别拿到了不同的情景卡片,上面,不同的主人公讲述着自己不同的要求。文静茹鼓励孩子们,拿起画笔,为这座极具花瑶风格的小楼添上色彩、画上图案。


一堂课下来,普通的白色A4纸上,被画上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孩子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看着首堂课上的丰富成果,文静茹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资料图:实景拍摄 花瑶地区儿童设计创作展示。


文静茹是设计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早在大半年前,她就已经两次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为毕业选题《针对乡村留守儿童社会情感学习的音乐疗愈绘本设计》展开素材搜集和调研。她师从设计艺术学院张朵朵副教授,而张朵朵,一直为花瑶地区开展设计帮扶工作,近十年来硕果累累。


文静茹上课所用的教具、课件等,都来自张朵朵团队成熟的研究,“接下来,长沙团队还会与我进行线上会议,大家一起制定本学期美育课程主题,并由专人负责专题,定期前来授课。”


在记者看来,这正是成熟教研团队的磨课、备课。从主题到教案,从教具到课件,大家以集体合作的力量打磨出一堂堂高质量的美育课,致力以样板示范带动乡村振兴


张朵朵认为,乡土文化的乡创美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儿童的价值观,增进对民族的身份认同。然而,现实中却面临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后继乏人、乡村美育师资严重短缺等难题。


“以设计驱动创新,以美学弘扬文化!”由张朵朵等人牵头、湖大设计艺术学院师生组成的“花瑶花”项目组,扎根当地,致力于开展美育传承。


她带领团队从2017年开始做儿童的专题设计和研究,2020年下半年开始转向“美育课堂”方向,去年上半年逐渐形成定期上课模式,近两年,已有30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


“村小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学生们的美育兴趣得不到培养激发。”张朵朵希望,通过“花瑶美育课堂”的研究开展,以白水洞村为基点,将创意美育传承设计与文化扶贫模式辐射到全国偏远留守、缺乏美育教育的地区。


2020年7月,《“花瑶花”乡村儿童美育扶贫》获评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面帮扶 村小换新


宽敞整洁的体育场地,民族风格浓郁的教学楼,标准规范的教师宿舍,独具匠心的公共书房、研讨空间,拥有落地大窗、可提供“有温度的午餐”的食堂……


天高云淡,景象秀美,走进焕然一新的白水洞赫曦小学,感到一片生机勃勃。


然而,曾经的白水洞村小学,并不是如今这般窗明几净。


“教学楼是破旧的,前坪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黄泥满脚,一刮风,裹挟着地上的黄土,空气中弥漫着黄沙……”刘爱萍是2005年来到这里工作,那时,这座小学叫做白水洞村小学。


2009年,刘爱萍开始担任小学校长,一干就是十多年。


多亏了湖南大学,我们这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爱萍感慨。


她回忆说,2016年,在湖南大学的帮扶下,开展屋顶翻新工程。随后,更是对整所学校进行改扩建。


改扩建后的村小。


自2018年起,湖南大学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实施村小改扩建工程。建筑与规划学院卢健松教授带领团队,考察了当地的地理条件及文化习俗后,进行改扩建设计,更新老楼、增建新楼、完善教学场所。竣工后的小学兼顾小学教育、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等多项功能。


相传,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常爱晨起登山观日出,日出之际阳光盛亮,故取“赫曦”之意,命名岳麓山顶。


2020年,白水洞村小学正式更名为白水洞赫曦小学并投入使用。这个新的校名,既蕴含着朝阳上升、辉煌明亮的美好寓意,也暗含了与湖南大学的密切联系。


白水洞赫曦小学校牌。


改扩建后的白水洞赫曦小学教室室内。卢健松/摄


明亮的小学食堂。


“小时候从没想过,我们的学校会变得这么漂亮!”六年级同学邹曼的父母一直在外务工,学校建好后,过年时她还带着爸妈一起来看看,大家都对这里的变化十分满意。


“从前,学校没有食堂,中午不回家,有的同学只能吃带的冷饭,有的同学不吃饭。现在我们可以在食堂里吃热米饭!”六年级的李婷婷十分喜欢有着大大落地窗的食堂。


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活动。


湖南大学图书馆捐赠了书籍和书架;数学学院捐赠了大批课桌椅;湖大幼儿园给村里的幼儿园捐赠了儿童床上用品……刘爱萍细数着来自湖南大学的各种“关怀”。


乡村教育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教师更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本学期,白水洞村赫曦小学共有9位在编教师,3位支教老师。


“多亏了湖大帮咱们把学校建好了!环境好了,宿舍也有了,老师们都愿意来我们这了!”刘爱萍介绍,今年,有一位本地教师和一位外地应届考生,都选择前来赫曦小学任教。


来自湖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也是小学师资的重要补充。自2015年起,共有20余位同学被派往赫曦小学。


湖南大学积极选派优秀研究生开展支教,自2014起,先后选派96人赴隆回县开展义务支教,他们分别在当地的九年义务制学校、白水洞赫曦小学、草原小学等校展开支教工作,并在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主动承担贫困家庭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慰问、校园文化建设等公益活动。


李婷婷和邹曼小朋友都对四年级遇到的支教老师张苗印象深刻,“她温柔、教得好!我们班当时有三个人都考了100分!”


教育扶贫是我们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非常重要的手段,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听见花瑶的声音。”湖南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康添慧说。

 

来源 | 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 | 蒋鼎邦

排版 | 曹娇

记者&责编 | 周丹


↓↓往 期 精 彩↓↓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 ↓点击关注↓ ↓ ↓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湖南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HNU1926)

欢迎投稿  邮箱:news@hnu.edu.cn

为湖大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