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 字 Tips 分享,可以说是厨房硬核地基,你想知道的技巧都在这里
这篇文章的原文发表在日日之食书中。
话说这本书上市已经两年半了,我几乎没听人提起过这篇文章。有时候想,是不是纯理论的文字太晦涩了所以大家不爱看呢?可是又真的很有用呀。所以今天改了改,把这篇文章再发一次。我就不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做菜苦手的问题,握拳。
这篇文章再次在公众号上发表改动比较大,简而言之,今天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一次串讲(闭嘴
今天的串讲内容主要是关于烹饪中水的运用。
——
很多厨房新手对于下厨的恐惧,一半在于费时间、一半是炒菜溅油太可怕。炒菜溅油厉害,很大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沥干水。高温的油碰上突如其来的水,可不就溅得乱七八糟么。在下锅之前把食材沥干水,这个状况就能改善不少。
沥干水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在自己的微信文章里搜了一圈,提到「沥干水」或者「擦干水」的菜谱大概有几十篇,举几个例子:
在《金桂银芽》菜谱里,在豆芽菜入锅之前的操作是:「炒锅用大火烧热到冒烟状态之后,把充分沥干水的绿豆芽入锅快速翻炒」。绿豆芽水分含量本来就很高,再不沥干水,炒出来一定会是水汪汪的感觉。
在《香蒜青酱虾仁》菜谱里,把橄榄油、炒好的松子、盐和罗勒叶一起打青酱之前,罗勒叶要焯烫过再沥干水。尽量沥干水可以保证酱料的味道更浓郁,做好的酱料也不容易出现严重的水油分离现象。
在《椒盐烤排骨》菜谱里,提到要把排骨擦干。擦干的排骨更容易黏住椒盐不至脱落,而且在煎的步骤里也更容易让排骨上色。
——
众所周知,比起餐厅后厨,家庭厨房的火力会差很多。所以在家庭厨房操作的时候,很多需要旺火的菜式都要尽可能地保持炒锅里的温度。这也是为什么在好多菜谱里都强调要把油温烧到冒烟再放入食材,并且要全程保持大火。如果食材入锅的时候水分太多,会导致锅里的温度急剧下降,炒菜的火候感觉完全不对了,更别提出来的成品多半会水汪汪的,毫无卖相。
富含糖分和蛋白质的食材,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产生“美拉德反应”,能让食材上色,并且产生香气,这一点表现在肉类、洋葱、豆制品等食材上都非常明显。如果食材上有比较多的水分,入锅后就不容易产生“美拉德反应”,不容易被煎、炒上色,也不容易被烹饪出香气。
连西餐的沙拉菜也会要求尽可能地“沥干水”,很多爱吃沙拉的人甚至可以在家里常备一台沙拉甩干机,利用旋转时的离心力带走沙拉菜上的水分,非常方便,能充分保证沙拉酱的浓度和成品沙拉的美味。
就连端上桌的《剁椒鱼头》上的一大把葱花,正确的处理方式也应当是洗净小葱 — 使劲儿甩干或者微微晾干 — 砧板擦干 — 再切葱花。否则切出来的葱花就容易像下图粘成一团 👇(家属切的,等我发现已经晚了……)
你看,减少溅油、保持烹饪的温度、让食材更快地上色和增香、哪怕只是让一把小葱更好看……简单的“沥干水”几个字,是不是很重要?
——
而说起水,还很容易被人问到的就是什么时候用凉水,什么时候用热水。
就焯水来说,大致可以这么概括规律(不是100%的情况):
绿色蔬菜的焯烫,大部分时候用沸水,煮太久了颜色和口感都会变得很差;
需要去除涩味的蔬菜和根茎类的蔬菜,大部分时候可以用凉水煮开,甚至多煮一段时间;
大部分肉类的焯烫需要用凉水,煮开后煮掉血水和脏污;
但质地细嫩又容易熟的肉类又是特殊情况,有时候可能会需要用沸水焯烫;
利用短时间的焯烫,可以使食材达到半熟的效果,我特别喜欢在小海鲜上用这招,免得再炒它们的时候出水太多。
比如《酸辣鸡血鸭杂》菜谱里,鸭血也在沸水里用小火焯烫了30秒,可以去去腥。
那泡发干货又应该用什么水呢(同样不是100%的情况)?
如果不是鲍参翅肚类的名贵食材,只是普通的菇类或海味,大部分时候我会用凉水泡足时间。最多用温水,尽量减少用热水,避免泡得过于软烂。这一点在腐竹上体现得特别明显,用沸水泡腐竹很容易外表软烂了里面还有硬芯。
大部分时候,我会更建议通过食材的状态来判断是否泡发到位,一般普通干货泡到接近烹饪成熟的柔软度就可以了。
——
水和油碰撞后的「乳化」作用也值得我们关注。
熬出奶白色的「鲫鱼豆腐汤」的关键,就是趁着锅和油都是热的,加入沸腾的开水,并且持续用大火煮。
所以每次有人问我在炖肉的时候要加热水还是加凉水,当这道菜不那么需要「乳化作用」的时候,绝大多啥情况下用凉水就可以了。
四种蘑菇意面、Carbonara意面的酱料如何和面条裹得均匀,是需要加入煮意面的一点点淀粉水,酱料才能得以充分乳化,并bā在意面上。
以上。
下次串讲讲什么内容,我还没有想好,欢迎提出建议。
这些Tips也是我长久以来的心得:
(内有Movefree优惠码,还未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