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闫炀教授团队成功实施的“国内首例微创心脏不停跳下全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术”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患者陈某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因为心功能太差,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只能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不佳。一个月前,陈某胸闷气短、乏力的症状越来越重,并且出现全身水肿,连稍微活动一下都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每天只能半躺着。看着被病痛折磨的母亲,陈某的女儿心急如焚,慕名带着母亲来到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就诊。
入院后检查显示,陈某患有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增大伴二尖瓣中量反流,心尖部约45*50mm大小的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仅30%(正常左室射血分数为55-70%),她的心脏已“满目疮痍”,生命岌岌可危。经心血管外科、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的细致会诊和综合评估,决定为陈大妈尽快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术。
“重度心衰最佳的治疗方式就是心脏移植。然而,据统计我国每年能等到供体进行心脏移植的不到1000人,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人工心脏技术的发展,无疑给这类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能够在延长其寿命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生存质量,术后除不能游泳、泡温泉外,完全能够满足正常生活需求,甚至还能打篮球、爬山等。”心血管外科主任闫炀介绍。
此例患者年龄偏大,饱受病痛折磨,身体虚弱,心功能极差,又合并室壁瘤,且瘤体位置靠近人工心脏流出道的位置,为保证血流的通畅性,必须先切除室壁瘤再行人工心植入,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然而,患者现在的身体情况无法承受传统的开胸手术。为将手术风险和创伤降到最低,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闫炀大胆提出为患者实施全国尚无人开展的“微创不停跳下全国产人工心脏植入同期室壁瘤切除”的手术方案 。
微创心脏不停跳下人工心脏植入,无需劈开胸骨,术中失血少、创伤小、切口美观,避免了传统开胸术的巨大创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对于心脏手术的恐惧心理;术中心脏不停跳,使心肌能够得到持续的氧合血灌注,避免了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同时,缩短了升温降温的过程,无复跳后并行循环,简化了操作,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火箭心”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闫炀为她选择了全国产化第三代磁液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火箭心”。之所以称它为“火箭心”,是因为它的研发来源于五十多年中国航天火箭的经验及技术。与其他人工心脏不同,“火箭心”设备非常小巧,直径50mm,植入部分仅180g,血泵导线也很细小,数量仅有一根,更易于植入,还尽可能地减少了血细胞的接触磨损,使产品更加经久耐用。设备控制器和电池都很小,由两根背带组成,像一个马甲一样可以背在病人身上,非常轻便和小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该装置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产品。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5月14日下午,闫炀团队在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的紧密配合下,微创心脏不停跳下将“火箭心”成功植入患者体内。术中,经反复进行超声探查,确定室壁瘤位置,经胸部肋间入路,仔细分离切除室壁瘤,接着加固缝合周围组织,防止出血,随后小心翼翼地植入“火箭心”。在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下,这颗高尔夫球大小的地道“中国心”成功在患者体内运转起来,当晚,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撤离呼吸机。
“同心”
“永仁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为陈某手术的当日,闫炀主任团队连续奋战10小时,先后为其他三位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成功实施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救治过程中,团队结合四位患者各自的身体特点,有的放矢,选用3种不同类型的国产人工心脏,真正实现了个体化,精准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一天内为四位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成功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开创了多个第一:国内单日单中心完成人工心脏植入术最多的医疗单位、国内第一家单日植入3种不同类型人工心脏的医疗单位、国内第一例微创心脏不停跳下全国产人工心脏植入同期室壁瘤切除、西北第一家人工心脏植入量超20例的医疗单位。
目前,我国年均人工心脏植入手术量约50-100例,手术术后管理难度高,必须有规范化、个体化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才能保证患者良好的愈后,全国拥有该手术资质的医院并不多。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自2022年4月成为西北地区首个自主完成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单位,至今,已成功完成20例人工心脏植入术,一年生存率达90%以上,数量居西北第一,为众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带来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