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SE我与林毅夫 | 张帆:我与林毅夫教授

 


编者按

本文由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林毅夫教授从教三十年《我与林毅夫老师》征文活动中选出。本文作者张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我与林毅夫教授

  林毅夫教授从教30周年,谨表祝贺。


我第一次见到毅夫是1986年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在陶然亭举行报告会,请当时在美国留学的毅夫讲经济学理论和中国改革,有许多当时京城活跃的经济学家参加了会议。


我第一次和毅夫当面交流是1993年12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筹备会上。当时北京的很多主要经济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朋友参加了筹备会,维迎、易纲、海闻、明德都在会上。毅夫当面表示希望我回国参加中心的工作。此后福特基金会给了一笔钱买设备,毅夫让我打听电脑的信息,我收集了不少信息,但最后还是毅夫自己买了,托运回国。这样我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个白色的大电脑,吸引每一个楼道里走过的人的眼球(当时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有电脑)。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于1994年8月开始试运行,我参加了中心的工作。1995年3月中心正式成立。不久,毅夫找来中心第一个国外资助的项目,世界银行的中国粮食研究项目。我负责粮食消费部分。我们几个,国青、卢迈、明德被“关”在空军指挥学院招待所写报告,毅夫常和我们讨论报告的内容,我们一起向世行主管官员做过汇报。


后来毅夫让我做环境方面的研究,到哈佛参加过短训班,后来参加了某国际组织的研究,常到新加坡开会。毅夫是那个组织的顾问,有时也去开会,对各国研究者的报告提出指导意见。我还曾顶替毅夫去参加某国际组织环保培训班挑选学生的面试。此后我离开中心一段时间,毅夫给我打过几次电话,对我身体和家庭都很关心。


2010年我回到国发院。毅夫提出,我们合作写了一篇文章,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毅夫在合作之初就把他的想法通盘告诉我,我们时常联系,在出版方的会上,毅夫回答了很多尖锐的问题,我们基本保持了各自的底线,合作愉快,文章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杂志“Asian Development Review”32(1), 2015发表。文中对中国经济的预测,现在看来基本符合实际的发展。

我对毅夫有几点感觉,这些都是我自己很久以来的看法,尽管后来听到很多别人说类似的话。


第一,  我觉得毅夫生活、事业、工作有明确的目的,不管是对自己或对中心,这些目的是基于广泛的战略考量和分析。一旦有了目的,毅夫就会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些目标,不达目标绝不停止。


第二,  毅夫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像长距离游泳一样。我在新加坡的旅馆中曾看毅夫游泳,从泳池一头游到另一头,再返回,一直没有停止,直到我离开他也没停止。他还善于把理论变成简单的话语反复地传播给学生。


这些都是我需要向毅夫学习的。值此毅夫从教30周年之际,谨祝毅夫的事业和研究继续前进,理想成真。


征文系列:

1.NSE我与林毅夫 | 刘培林:格致 躬行 力成

2.NSE我与林毅夫 | 陈曦:高山景行,心向往之

3.NSE我与林毅夫 | 李柄桦:旁听生、选课生和助教——我与林老师的故事

4.NSE我与林毅夫 | 杨昕: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5.NSE我与林毅夫 | 皮建才: 林老师的为师之道

6.NSE我与林毅夫 | 江正行:1985年夏季的邂逅

7.NSE我与林毅夫 | Kolawole Omole & Satria Sambijantoro:南南学院学生眼中的林老师

8.NSE我与林毅夫 | 张彤:迪香式的微笑

9.NSE我与林毅夫 | 黄益平:朗润园里的孔夫子

10.NSE我与林毅夫 | 崔静远:十年一觉家国梦

11.NSE我与林毅夫 | 欧阳宸:君子品格,中华气派

12.NSE我与林毅夫 | 华秀萍:君子以自强不息

13.NSE我与林毅夫 | 毛增余:做客朗润园

14.NSE我与林毅夫 | 刘长征:我与林毅夫老师的思想缘分

15.NSE我与林毅夫 | 赵秋运:不忘初心,追逐梦想:我的经济学情怀和信仰

16.NSE我与林毅夫 | 张宇伟:相与之情厚,向上之心强

17.NSE我与林毅夫 | 陈春花:林毅夫老师:一个理想主义的行动者

18. NSE我与林毅夫 | 余淼杰:永远的导师


征文详情参见:

征文 | 三十年如一日:《我与林毅夫老师》主题征文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