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还在说你的孩子是“难养型”吗?

Helen 一杯咖啡 2021-12-06


家庭亲子系列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的第69篇文章

如何加入咖啡心理英语小组,请拉到文末看介绍



一直以来,我都不断地告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这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坏孩子”。这一观点似乎大家都能理解。


但是,这世上是否还是有一些小孩生来就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变成坏小孩?一些自打从娘胎里出来的那一刻起就非常“麻烦”的小孩(例如容易担惊受怕、脾气暴躁、或是难以安抚平复)?或者一些生性敏感并且严重影响到其后天性格发展的小孩是怎么来的?


——的确有相关研究显示,儿童的先天气质预示了其后天性格发展。Caspi和Silva的研究显示,高反应的3岁儿童在少年时期也常表现出高水平的冲动和攻击性;幼儿时期较内向的儿童到18岁时在社会效能方面得分较低;适应良好的儿童之后也会成长为适应良好的青少年(Caspi & Silva 1995)。



但这样是否幼儿的气质就注定了其今后一生将遵循的道路,无论个人喜欢与否,无论是否是本人或旁人“想要或希望”的样子呢?


——至少就我自己而言,一直很难接受决定论的思维方式。我迄今所做的任何事都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理念,那就是:我们的未来并不是预先被刻好在三生石上的。一个孩子的性格密码并不存在于其基因里面,也并非由基因-环境相互影响所决定。它并不是预先就设定好的,甚至也不由先天气质所决定。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解释如下这些情形呢?

1. 成人与小婴儿之间的互动也会因为不同婴儿之间截然不同的先天气质而有差别?

2. 无论养育过程如何,为何我们在双胞胎身上能看到相似的先天气质?

3. 要改变孩子的先天气质为何如此困难?


那么我们首先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有关“自我调节”的观点。



1

“自我调节”的观点


1


“自我调节”的观点并非以反问的方式否定上述问题,而是经由此提出了关键的研究课题。



采用决定论视角的问题在于它一早就把通往答案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它只得到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孩子天生就容易暴躁或难以取悦,那么家长就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而疲于应对。

如果孩子表现出易冲动或富有攻击性,那是因为父母当时没有恰当地管理好这个“麻烦”的婴儿,也没有教会其自我控制。我们所有人都有陷入这种思维的倾向性,甚至是在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但如果我们作为家长能摆脱这样一种决定论的视角,情况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2


从“自我调节”的观点来看,把一个婴儿定义为“麻烦的”和把一个稍年长的孩子定义为“坏孩子”一样值得注意。



关键是,我们需要彻头彻尾地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婴儿那些让抚养者觉得“麻烦”的行为,以及儿童或青少年被错误贴上“不当”标签的行为。

那并不意味着推翻此前60年来所累积的所有关于区分“难养育的”和“易养育的”婴儿的相关研究结果,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研究。


2

有关婴儿大脑边缘系统对压力感知能力的研究


首先第一步是承认新生儿必须面对许多来自外部和内部强烈的压力源。而新生儿对压力源的反应则显示其神经系统是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刺激的。一些难以置信的重要事情便会随之发生——也就是行为模式的迅速形成。这一模式的源头甚至可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因为子宫本身也并非一个完全零压力的环境,而是一个“减压”的环境。对某些胎儿而言,所受的压力(包括化学性的、激素的)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冲击了它的压力应激系统线路。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指包含海马体及杏仁体在内,支援多种功能例如情绪、行为及短期记忆的大脑结构。边缘系统包括无数在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域的结构。
- wikipedia


研究学者Steve Porges在其研究中以一种无比细致的生理细节揭示了新生儿在压力环境下恢复的过程。

☀1

恢复得好


一个新生儿在压力环境下恢复得越好(如,温度,声音,气味,触觉,视觉,人际交往的刺激,以及来自内部受体接收的信号等等),他就越容易形成作息规律的良性循环(进食,睡眠,消化,排泄,体温调节以及人际行为等)。


这些良好的作息规律进而增强了婴儿应对新的压力的能力。这样的婴儿只需要很少的安抚,它们欢笑或微笑的时间更多,能更好地关注事物,对细小的视觉刺激注视时间更长,显示出更多亲近行为,以及能更好地自我安抚。



☀2

恢复得差


相反,若承受过多的压力,无论其来源为何,要想从中恢复,效果都会打点折扣。较难恢复体力的婴儿通常在肢体控制,气质的驱/避性,情绪表达,沟通以及保持注意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困难。


它们在单个或多个领域很难形成规律,可能会有消化,睡眠,人际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于是我们称之为“麻烦”的行为模式就变得愈加地根深蒂固:虽然不是不可改变,但也已成为了在高压力时的默认反应。



这里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婴儿的大脑边缘系统正在形成预期和采取防御性策略。“回避型”(依恋理论中的一种类型)婴儿的默认行为并非由基因决定,而是他的边缘系统“记住了”此前发生过的情形,并且“预判”某一经历必定会是令人厌恶的,才会有如此的反应。



3

如何回应婴儿的压力才是最为关键的


我曾接待过一个来访者家庭,他们7个月大的儿子一见到奶奶就会嚎啕大哭。每个人都为此非常苦恼,尤其是那位奶奶,她告诉我:“这男孩一定是有什么问题,因为我其他的儿孙们都非常地喜欢和我亲近。”而事实是因为,这个婴儿对外界环境的刺激非常敏感,而每次奶奶都喜欢探伸到他的摇篮里,对着他夸张地发声音或做动作来逗弄他。这样的联系在孩子的脑袋里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每次只要一看到奶奶就已足以把他吓坏。这样的行为从某种程度而言是让人苦恼,而更大一部分是(婴儿与成人之间)沟通的问题。


婴儿的边缘系统心理压力感知能力是推动其人格发展力量中的重要因素。这些推力不仅仅是生物性的。


“自我调节”观点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的最基本单位是由“养育者和婴儿”组成的二分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婴儿。“麻烦”真正指的是我们在尝试平复一个高反应的孩子时,所体验到的压力。


正如案例中所体现的,婴儿对人际环境刺激之所以有如此高反应,与其生理原因同样重要的,是养育者如何回应各类敏感性。例如,养育者在当时是平静的还是焦虑的;是留在其身边陪伴还是从情境中逃离(不单是身体的逃离,也包括情绪上的回避);是采取相适应的回应方式还是过度地具有侵入性地回应;是游刃有余还是觉得无助;是抱有耐心并进行反思还是惊惶失措的……

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回应婴儿的压力行为才是最为关键的。这不仅仅影响了他们后天人格的形成,甚至也影响其先天气质的形成。


1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做一个“敏感的养育者”,也需要针对婴儿个体差异调节自己的养育方式。

父母需要能辨识出宝宝处于过度压力刺激状态所发出的信号,发现压力源,然后考虑如何降低压力;找到能让宝宝平复下来的方法,以及学习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心平气和。

2


父母需要读懂孩子大脑边缘系统传达出的信息到底想要告诉他们什么。


当然,等孩子长到了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他们也需要同样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首先需要关注孩子的边缘系统正在“说”什么。只有这样,儿童和青少年才会积极地参与到他们自己人格的发展中去,而不只是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看着被预先设定好的事件依次发生……



4

结语


这就是为什么换一个角度看待“气质”如此地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它从一个陈述性的结论转变成启发式、探索性的概念。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就类似于在藏宝图的藏宝点标上一个“X” 记号,而尝试换个角度看待气质我们会发现,一旦除掉了阻止我们深究的决定论屏障,就有惊人数量的自我调节的宝藏正等着被发掘。

延伸文章:

告别卖惨 | 示弱招不来同情

红裙子的神秘力量 | 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要见谁

我家有个低头族|在家庭生活中给现代科技设限



欲加入一杯咖啡翻译组

翻译心灵的语言:一杯咖啡英语编译组组员招募中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


作者 |  Stuart Shanker 博士是多伦多约克大学知名的心理与哲学荣誉退休研究教授,MEHRIT中心CEO,以及面向全球各地教育及政府组织推广“自我调节”理念的倡导者。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Helen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鹏鹏

编辑| 一杯咖啡编辑部助理 郭郭

转载&投稿| QQ:3246351436 或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近期活动:

超值的职场生涯咨询师线下读书会,不容错过!

5月7日 | 咨询师如何应用霍兰德生涯类型论帮助来访者自我探索

找寻可以提供公益活动场地的你|坐标上海

斜杠+公益+身心+交友|一份不错的工作等你加入!

不配合演出的演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    微信ID:coffeecenter


官网 www.yibeikafei.org
用一杯咖啡的价钱,多一点沟通的时间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申请加入请关注公众号,回复“会员”。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