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在不是谴责“17岁少年跳桥自杀”母亲的时候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

家庭亲子专刊

AC专栏

囤书指南: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值得收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企鹅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01


最近这两天,一段17岁少年穿过高架上飞驰的汽车,一跃而下,其母紧追其后,但是没有来得及拉住的视频,引爆网络。这不是一个虚假视频,而是2019年4月17日,在上海某大桥上发生的真人真事。(特别提醒,为了不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效仿自杀,建议不传播此类视频。



事发之后,随着各大媒体、自媒体争相转发这一令人悲痛的视频,几乎所有的网友留言都聚焦在这几个方面:


1、对生命逝去的惋惜。

2、对现在小孩子“抗压能力”比较弱的批评。

3、对其母亲及时应对策略失当的批评。


特别是第三个方面,得到了更多网友的关注。据公开报道,这名17岁的男生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然后在母亲接起回家的路上,母亲又对其进行了批评。因此,主要的批评在于:


1、认为是母亲的“语言暴力”导致孩子承受不住,这也引发了他们对自己父母“语言暴力”自己的回忆。


2、认为母亲成为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来他就受到了打击,自己母亲不是来安慰自己,而是进一步批评,让他生无可恋。



一时间,许多网友都成了亲子教育的“大师”,比如“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不要骂孩子”等亲子心理学有关言论纷纷显示在评论区,好像都在批评这位母亲没有教育好孩子,谴责因为她的缘故,导致了孩子最后的身亡,甚至,有些教育、心理大号,也在那发表类似的观点。




我想说,也许从讲道理的角度看,这些发言都没有什么错误,然而,我也想提醒一点,就是:


这些网友和大号现在做的事情,好像也在重复他们指责母亲犯的同样的错误。


不是吗?



02



部分网友们的主要指责就是,母亲不应该在孩子出事后,继续指责他,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在这位母亲“犯了错”之后,这些网友们首先做的是什么呢?


也是指责她!


你看,他们虽然口口声声不同意母亲的做法,甚至认为就是这个做法导致了孩子最后选择自我了断,但是,他们实际所做的事情,和这位母亲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套用互联网上一句已经俗套的话来说,就是“变成了自己所讨厌的样子”。而且自己很可能还不知道,我想如果他们发现了自己批评这位母亲,其实是在批评自己,肯定会停下来。




03



然而,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指责”这些网友的做法,相反,我想表达一下,其实我很能理解为何这些网友会有这样的做法。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遇到一件引起你情绪激动的事情,你通常是怎么做的?


当我们碰到突发事件,往往都会不假思索地完成这三件事:


1、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情发生,

2、找到谁该为这件事负责,

3、让他为这件事负责(往往是用批评、指责对方的方式表达)。


当然,我们不会真的这样一步一步地思考,很多时候是在一瞬间就完成了。



面对孩子跳桥自杀这样的悲剧,人们在错愕、震惊之余,我们很快就建立这样的假设“是妈妈的话刺激了孩子”——孩子的母亲,不管是作为母亲的身份也好,还是孩子离开人世之前最后接触的人也罢,都好像是那个应该为此负责的理想对象。


导致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找原因、负责人、批评指责的深层原因是,这样的事情,会带给我们自己很多情绪冲击,我们迫切地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绪,而发泄出去,指责某个人需要为这些事情负责,这样就好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问题好像也就比较容易被解决。


并不是我们真的很喜欢批评别人,实在是这个情绪带来的感受很不好,我们很想尽快让这股情绪远离自己。


所以,这个时候,什么方法更便捷,我们往往就喜欢采用这个方法。


毕竟,在这个时候,如果采取更为正确的做法,比如让自己冷静下来,面对自己的感受,思考自己需要负什么责任,进而考虑需要在这个场合说什么做什么更合适,不仅很耗费时间,而且对一个人的心理素养的要求其实很高。


既然有了“捷径”,而且很多时候还是很“有用”的,为何不用呢?




04



具体到这件事上,妈妈很快就采用了指责的姿态面对孩子。


据我获得的信息,这位17岁少年也是犯了一个大错的,并非网传的琐事口角,而且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这个错误都是非常大非常大的事情。当然,为死者讳,这里不做细说。


只能说,这件事情大到确实任何一个母亲听到后,都很可能情绪会失控。而这个时候,母亲很自然就会进入到这个模式中,以忍不住指责孩子的方式表达出来。


虽然很多网友不喜欢“指责”,但是在实际做法上,其实也是习惯性地用指责的方式反对指责。


我并不是替这位母亲掩过,她确实在实际做法上有不少问题,网友发表的很多“教子良方”也确实都是“真知灼见”,但是,我认为至少现在并不是指责她的时候。




正如许多网友“教育”她的时候所说的,“不要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个时候火上浇油干嘛”,我很担心这些网友的“指责”,在她刚刚面临丧子之痛的时候,其实也在重复同样的效果。


我想,这位母亲可能这两天已经在心里骂了自己几千遍了。为何自己当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为何要让言语冲突升级,为何把孩子逼到绝路?大多数网民留言的“教育心得”,在一个比较平静的心理状态下,这位母亲大概自己也能明白。


只是这个时候她可能并不太需要这些。


此刻她需要的是什么呢?



05



也许站在她的立场,一时间你不太能适应过来,那么让我们站在这位17岁孩子的立场先感受一下。


试想一下,当这个17岁的孩子发生一件大事,或者说犯了众人都认为犯的一个大错之后,此刻,他需要的是什么呢?


他并不需要母亲的谴责,因为他很可能已经很自责。


他并不需要母亲的指教,眼下他也听不下去这些指导意见。


他需要的大概是,能够从母亲那里获得一些支持和理解,包括即便他犯了大错,但是母亲依然会对他不离不弃。


他想要的是,一些爱,一些共情,想要有人能站在他这一边。




而这些支持和理解,在母亲没有处理好自己情绪的状态下,是不太可能提供的。


因此,当母亲通过指责自己,以发泄情绪的时候,不但不会让他感受到“支持和理解”,反而会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自己的谴责,印证了自己确实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自我评判。


这或许是他选择冲动之下,了结生命的原因之一。


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次站在这位刚刚失去17岁儿子的母亲立场。


在她刚刚遭遇丧子之痛、而且这件事和自己可能有关系的情况下,此刻她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我想,她需要的是对她此刻悲伤、自责心情的理解,对她处于无助、绝望中提供一点点的支持。


毕竟,人家刚刚才失去自己的孩子啊!


这该是多么心痛的时刻!


我并不是说不需要指出错误,孩子犯错也好,妈妈犯错也罢,只要犯错,接受批评也是平常之举。只是,恐怕这个时候来谈这些,并不是什么好的时机。而这正是我们很多人时常会忘记的一件事。我们实际在做的,其实只是尽快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已经忽略了这个时候真正需要被关注的到底是哪个人。




06



我无意去指责那些“口出恶言”、一味指责这位母亲的网友。他们中的不少人自己也遭遇过不幸,而且因为此事又陷入情绪中,总要找个情绪的出口发泄。只是,他们可能还没发现,自己寻求发泄的方式,其实和这位母亲很相似。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反对的对象其实就是自己,而自己还不自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剧之一。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要以为自己面临这位母亲同样处境,一定会比她做得更好。我们还不是当事人,只是看到网上的信息,就情不自禁地开始了“指责”模式,可见多么根深蒂固,而且习以为常。如果我们真的身在现场,又是否能像那些“留言”中所说的那样,能够冷静克制处理呢?


我更想说的是,如果要在这件不幸的事上吸取经验教训的话,请不要仅仅停留在网友们以“指责”口吻表达的“育儿之道”的层面,比起这些,我们更需要学习的,恐怕是如何放下这颗“指责”、“指点”之心,先回到自己身上,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做起,然后,为身处在痛苦中的那个人,提供一点他们此刻真正需要的东西吧。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复原力悖论:为何我们经常错误地看待复原力

马云这次遭到的“网络暴力”,我同情不起来

《都挺好》苏大强爆红:怎样才算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别把网红“流浪大师”只当一场热闹看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灵聚会:从《都挺好》谈如何超越原生家庭

公益专业学习,2019年仅此1次|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实操

公益工作坊|无证可考时代,成为靠谱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规划课

上海50名愿意公益付出心理咨询师名录及申请通道(陆续更新)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9最新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