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拿到人生最差脚本,如何拥有拒绝被支配的勇气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家庭幸福美满,家境相对比较殷实,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运气,有很多人可能从童年开始就遭遇各种坎坷和不幸。如果人生就像一部电影的话,那我想这些人一开头就拿到了比较差劲的脚本。当然,有很多人也就因为拿到这样的脚本,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
然而,果真如此吗?我们真的是需要接受这样命定的安排?还是可以拒绝被命运支配的人生呢?
最近我看了豆瓣9.2分的高分电影《海蒂和爷爷》,根据19世纪瑞士著名儿童文学家约翰娜·斯比丽的小说《海蒂》改编,由布鲁诺·甘茨、阿努克·斯戴芬主演,2015年在德国上映曾获得很高的票房,2019年在我国上映之后也广受赞誉,不少网友称其为最治愈系的电影之一。
影片描述的是小女孩海蒂的童年经历,也有很多阿尔卑斯山上的美妙镜头。不少人因此把她当作儿童片和风景片,不过我觉得,她或许也可以给很多成年人以启迪,因为海蒂的故事就是一个拿到人生最差的脚本,但最后她成功拒绝被命运支配的经历。因此,我也想借用这部电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拥有拒绝被支配的勇气。
人生脚本其实是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在他创建的沟通分析法中提出的一个理念。
当然,这个人生脚本不是说真的有人去写了这样一个剧本,指的是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受,在心中无意识给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的大概走向,得出一个大体的结论:噢,我的人生大概就是会这个样子。
一个人之所以会根据自己内心的这个人生脚本走,是因为自证预言效应。也就是说,当他产生这些想法和信念之后,行为便会与之相符,即他会把自己的思想现实化。
比如,早年生活比较不幸的人,就比较容易认为自己的人生就会一直不幸下去。
一般来说,人生脚本跟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有关。用现在流行的方式表达,其实就是一种“人设”。当你自己也好、别人也罢,都在心中框定了一个你应该是怎样的角色,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去扮演自己心中以及别人所期待的角色。当然,这种脚本是比较根深蒂固的,常常会伴随一生。
用这个视角去看海蒂的话,她是一个拿到什么样人生脚本的人呢?
她的爸爸妈妈很早就过世了,然后被一个并不怎么喜欢他的姨妈抚养,然后没过几年,她就准备把孩子丢给爷爷照顾。而这个爷爷,就是在众人心目中一个不会照顾孩子,性格脾气比较古怪,甚至可能是个杀人凶手的形象。
我相信让绝大多数人去预测海蒂的未来,大致都会觉得,她非常可怜和不幸,长大之后十之八九也会过上非常穷困潦倒,性格脾气也会比较古怪的人生道路。
假设海蒂也是这么想的,那么她大概率就会按照这样一条道路去过自己的人生。
然而,《海蒂和爷爷》的故事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她完全没有按照这样一种日常设定的脚本去编排,在电影中,至少有三次人生脚本的逆转。
第一个脚本重写,就是开头她被送养给爷爷的这段。
爷爷在众人眼中脾气古怪,不与人亲近,在他刚开始亮相的时候就是这副模样。当姨妈不管不顾地离开后,爷爷不理睬海蒂,就把她一个人挡在门外。之后,甚至表示要让牧师把海蒂给送走。如果按这个脚本写下去,海蒂的命运何其悲催……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海蒂赢得了爷爷的心,继续留在爷爷的身边,和爷爷相依为伴,非常开心快乐地在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着。
她是凭借什么拒绝被支配的命运,并且能够和自己的亲人继续在一起的?
第二个脚本重写,发生在她被姨妈骗到城里成为了富家女克拉拉的陪读。
很多人会觉得,这对海蒂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她阿尔卑斯山上的这些朋友们,他们都觉得有钱人家生活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19世纪非常压抑和禁锢的文化氛围之中,在这种大户人家生活,其人生脚本似乎也就按照着成为循规蹈矩的淑女、侍女去书写了。然而,海蒂还是保留自己的天真,最终还实现了能够回归到自己原来生活状态的梦想。
她又是怎样赢得大家的认可,并且实现能够回归原来生活状态的愿望?
第三个脚本重写,发生在她回到阿尔卑斯山上。
回到阿尔卑斯山上,意味着她又回归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份。虽然爷爷也安排她去读书,但可想而知,这里的人生脚本,可能也就是一辈子务农。可是,克拉拉却选择拿起笔,准备开始写故事。
你可能很羡慕她能够有这个勇气拒绝被支配的命运,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但是,这个小女孩,到底凭借什么底气去拒绝被支配呢?
首先是,她知道要去打破“禁令”。
沟通分析学派认为,悲剧走向的人生脚本,往往来源于我们童年时期形成的“禁令”。
对一个人来说,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会受到脚本的约束,是因为有人不允许我们去做。
童年时期,父母亲或别的成年人会告诉孩子,你不行、你不能这么做、你不能那样做,这就是在给孩子下达“禁令”。对于孩子而言,他有一种“生本能”,那就是,我必须要限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大家的期待,这样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再大一点,她也可以通过限制自己的言行来获得更多人的爱。当然这种限制,也会伴随自己的一生。
正是受限于这种“禁令”,让他们接受了悲剧的人生脚本,好像只能按照脚本上的台词和行为,去演绎自己的人生。
那么海蒂打破了哪些禁令呢?
1、和爷爷住在一起的时候,她打破的是,爷爷就是一个不好相处的坏人的禁令。
因为不好相处,很多人传爷爷是杀人犯。甚至海蒂自己一度也产生要逃离的想法。但是,她很可贵的是,愿意把自己的担心和爷爷分享,并且愿意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别人的眼睛去观察爷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她发现,爷爷在非常凌厉的目光之下,其实有着温暖的心。而这个信任和打破禁令,也让长期被别人歧视的爷爷感到很大的宽慰。也因此爷爷开始接纳了海蒂,在他本来就只放着一把椅子的屋子里,亲自为海蒂做了一把小椅子,两个人终于可以一起朝夕相处。
2、住在克拉拉家的时候,她打破的是女管家的家庭禁令。
吃饭该怎么吃,说话该怎么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女管家有一整套的禁令,不仅控制着克拉拉,也试图去改造海蒂。
然而,天真烂漫的海地对于这些禁令并不完全认同。她带着克拉拉逛街,并且抱回女管家不喜欢的猫。她因为思念爷爷和阿尔卑斯山的朋友们,几度想要回去。她看起来并不淑女的行为,都昭示自己并不想成为女管家所期待的淑女角色,并用这种方式,告诉女管家不要这种禁令控制我。事实上,后来女管家确实放弃了对海蒂的改造。
3、回到阿尔卑斯山上,她打破的是生活方式的禁令。
这个禁令就更加明显了。大多数山上的孩子,对于未来的生活,都和父母一辈一模一样,甚至就是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们似乎想不到,也不被允许去做这个范畴以外的事情。而海蒂想要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当你试图去挑战被支配的生活时,你必须首先知道,你在跟哪些禁令作战斗。这些禁令大多就是别人以为你该怎么生活,甚至他们也是这么生活的一种说辞。当你能够发现,其实是他们在限缩你的人生脚本,你才能跨越出去,至少可以发出这样的质疑:
为何我要被这些禁令困住?
善于分析问题的你,一定会发现,禁令其实是停留在我们脑海中的认知,是我们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
艾瑞克·伯恩在沟通分析学派中,把这种构建世界的方式称为叫心理地位。心理地位是我们与别人相处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当然这也就形成了我们的人生脚本。
他归纳总结了一共有4种常见的心理地位。我想用电影里面的几个角色,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几个心理地位:
1、心理地位一是“我不可以,你可以”。
代表人物是女管家。
女管家在剧情里面有一个经典的台词,“你能在这里长大,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当她发现,海蒂竟然不满足于做个有钱人家小姐的陪读侍女,享受这样的荣华富贵,还要试图挑战和打破她制定的禁令,我相信她是非常难以理解海蒂的。
很多人觉得她是电影中唯一的反派。其实我觉得并不是。作为女管家,她是兢兢业业的,时刻想要把这个家按照她设定的轨道照料好。这多少是因为,对她来说,这是她实现自己心中所想的一种方式。海蒂是否满足我们不知道,但是对她来说,这种生活她很羡慕,但是,她做不到,只能想着把这样的家庭照料好,以维持她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的形象。
生活中,这些人往往会陷入到自卑的人生境地。在他看来,别人可能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都是值得他羡慕的,而自己就是运气太差,人生脚本走向悲剧,总是过上不如人的生活。
2、心理地位二是“我可以,你不可以”。
海蒂的玩伴克拉拉,其实是一个内心非常善良的女孩子,但是她的童年遭遇也很不幸,妈妈很早就离世,父亲因为做生意的关系常年在外,家里面只有这样一个严厉的女管家,因为家中的这些变故,她的双腿没有办法行走。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给她找了海蒂这样的同龄玩伴,给她以慰藉。
对克拉拉来说,她对海蒂是有占有欲的,因为早年都在失去,她会不顾一切想要留住海蒂。因此,即便父亲告诉她,我们不能再继续留住海蒂,因为她因为思念家乡已经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克拉拉还是拒绝的,海蒂被送回去的时候,她拒绝露面。
她希望海蒂留在自己身边陪她的想法没有错,但是她不会去想我有这样的想法,海蒂是不是也可以有想陪在爷爷身边的想法呢?这些人,因为早年生活的不幸,因此比较关注自我,他关注自己的理想有没有实现,对于会让自己不满意的事情,他都会比旁人更加难受。与此同时,对于自己没有做成的事情,如果别人做成了,她也会非常难受。
拿到这样人生脚本的人,并不幸福。对他而言,控制他人,一定会面临有朝一日控制不住的局面,而这时,就会陷入非常痛苦的境地。
3、心理地位三是“我不可以,你也不可以”。
放羊小男孩皮特是海蒂的好朋友。海蒂的回归,他欢欣雀跃,然而他们的友情出现了“第三者”。当克拉拉来到阿尔卑斯山上看望海蒂,海蒂因为要照顾腿脚不便的她,不能如常陪伴皮特放羊,小男孩的妒忌心上来了:既然我没有办法和海蒂在一起,我也不能让你跟海蒂过的开心。于是,他不断给克拉拉使绊子,最后还把克拉拉的轮椅都推到了山下。
我没有办法拥有我想要的生活,那我也不希望你能够过得好。这些人的童年往往也是不幸的,因此他们给自己的脚本就是大家都要不幸才好。长大之后,要么远离人群,因此不受刺激,要么就是喜欢暗中破坏。
4、海蒂和他们都不一样,海蒂是第四种心理地位叫“我可以,你也可以”。
海蒂肯定自己,但不否定别人。对于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能按照自己的方向去前行。大部分的时候她的心态积极向上,同时她能够给身边的人加油鼓励。她不强迫别人去做她想要去做的事情,同时能够积极的关怀别人。
比如,她对皮特的奶奶一直都很关心。到皮特家拜访的时候,看到皮特奶奶没办法吃上面包,她把自己的分给对方,既然我有一口,也就不会让你吃不上,这是“我可以,你也可以”的第一层。奶奶告诉她,因为牙齿的关系,这种硬面包自己是啃不动的。小女孩记在心中,住在克拉拉家时,第一次上餐桌,她就把自己的面包留出一个,藏好准备给奶奶。回阿尔卑斯的时候,她也一并把小面包带上,专门给奶奶送去。在电影中,这并非是个主线故事情节,但是你可以通过这个情节发现海蒂的善良,并且她能够做到“我可以,你也可以”的关怀。
再说她跟克拉拉。因为自己的离开,克拉拉很难过。她走是要走的,但是她也知道克拉拉肯定会很难过。于是,她多次敲门,希望跟她进一步做沟通。在回到阿尔卑斯后,她也写了多封信给克拉拉,并且邀请她到山上做客。她不是只顾自己痛快,不顾别人痛苦的人,相反她很注重关心对方。
而对于自己的童年好友皮特,小海蒂并没有因为和克拉拉的亲近,刻意疏远皮特,甚至在皮特作出很不友好动作的时候,也邀请皮特参与他们的游戏,包括帮助克拉拉等,这些细节都显示出,她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是如何顾及身边人的。
重写人生的脚本,不是硬来的。
很多人害怕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多少是因为顾虑重重,总觉得自己改写会影响到其他人。有些人看似执着地写着自己的人生脚本,其实可能是靠着不断破坏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实现。而这恐怕也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改写了人生脚本。
能够实现“我可以,你也可以”,在能够尊重自己的同时,同时也能尊重别人,是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与自顾自蛮干的主要分水岭。
我相信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除了海蒂和爷爷之外的另一个人所折服,那就是克拉拉的奶奶。这是电影中的一个智者,可以说是海蒂的人生导师。
如果说海蒂拥有拒绝被支配的勇气,纯属靠自己,有点不太切实际,因为毕竟是一个小孩,她要拥有更高的眼界,必然需要一个有足够智慧的大人去引领她。
克拉拉的奶奶正是这样的人物。她对海蒂的主要帮助,是给了她“阳台思维”。
阳台思维,是指要像站在阳台上眺望一样,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自己和事物,而不是用自己原来的视角,这样你就可以更客观地看待一切。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也就是,我们总觉得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也因此看不到事情还可能有别的局面。我们前面谈到的“禁令”、“心理地位”,其实都是一种思维定势。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之所以难以拒绝被支配的勇气,正是因为困在这种思维定势中。
当家庭教师批评海蒂,觉得她材质平庸、不认真读书,克拉拉的奶奶没有陷入思维定势之中,也就是你说的我就相信——而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她选择了自己和海蒂沟通。
这种拒绝被别人言行支配,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跳出思维定势的一步,也是“阳台思维”的体现。
所以,这才让她了解到,其实海蒂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海蒂有一个思维定势,因为皮特告诉她,像他们村里的这些孩子读书写字是没有什么用的。
当然,对海蒂和皮特来说,这一点在当时确实也没有错,但是这种思维定势,就把他们限定在自己的人生脚本里了。
奶奶没有用大道理教育海蒂,比如教育是什么作用,而是给她下了个“饵”。
她给海蒂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海蒂很喜欢,但是没有告诉她故事接下去发生了什么、结局是什么样,然后告诉海蒂,如果你希望知道故事接下去发生什么,那么你学习写字就能知道了。相当于我们跟着字幕组刷剧,刷了一半字幕组告诉你断更了,接下去你想了解发生了什么,请自己学好外语。海蒂正是被奶奶这句话所激励,开始认真读书认字。当然,也因此,让海蒂有了更高的视野,渐渐具备了“阳台思维”。
有了“阳台思维”,才让海蒂能够说出“我要写故事”这样的梦想。
当然,也因此她受到许多人的嘲笑。
“大家都笑我,因为我想写故事。”当她在阿尔卑斯上告诉陪着克拉拉前来的奶奶这段心事时,可见此时的她内心是动摇的。
有许多试图改写人生脚本的人,都会在改写过程中发生这样的动摇,不知现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是如此。那么,这段克拉拉奶奶告诉海蒂的话,就对你非常重要了:
那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而你看过更大的世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有许多成年的网友都把这段话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其实这句话就是“阳台思维”最好的注解,当你跳脱开原来的认知局限,看到更大世界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你拒绝被支配,其实是为了拥抱更大的世界。
书的作者所处的19世纪,正是西方开始允许女性受教育的年代,这个时期也诞生了许多像海蒂这样以写故事为人生目标的女作家,如《简爱》作者夏洛特·勃朗特,《汤姆叔叔的小屋》比彻斯托夫人等。她们其实都受益于“阳台思维”,从而得以改写人生脚本。
而这样的影响,可以说持续至今。最近有一本图书榜上的常客《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可以说是21世纪的海蒂真人版,这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只有起重机的轰鸣,父亲不允许她拥有自己的声音。然而,正是通过自学,她成为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历史博士。这本书就是她个人的自传作品,她的故事也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
因此,当你感到人生陷入困境,命运被支配的时候,不妨去读书。当你站上更高的视野,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困住你的樊笼和桎梏,也会被打破。
其实,如果你身边有一个这样拒绝被支配勇气的人存在,你的人生脚本很可能也会被改写。
我就说说克拉拉。
她并不是一个生理上不良于行的孩子,而是因为癔症,也就是因为心理因素占主导导致。在19世纪,这是一个常见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其实就是通过治疗大量的癔症患者,从而发现了催眠,进一步发明了心理谈话术,也就是现在的心理治疗。
不能行走,其实可作为“被支配”的隐喻,生命被内心限定住,不能自由自在。
因为海蒂的出现,让克拉拉看到并有机会去体验生活的另一面。特别是她在阿尔卑斯山上和海蒂共同生活的那段经历,她也能够舔着碗吃东西,像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在草堆里嬉耍,在大草原上自由地呼吸。也就是在那一刻,当她的心灵束缚被解开,她的双脚也就自然而然地可以行走了。
克拉拉,以及电影中其他角色,因为海蒂其实也开始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拥有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了。
所以,并不需要你有很大的决心,有时候,或许只是有个人做了一个示范,你便可以向前。假如你觉得自己也拿到比较差的人生脚本,不妨借助海蒂的勇气,尝试做点改变,或许你的人生也能演绎出另一种脚本。
END
您还想看到关于“影视分享”、“自我成长”等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治愈系《朋友请听好》:给为朋友提供情绪支持的易烊千玺们提个醒
北大女生包丽去世:关系中“精神虐待”的11种手段,大多出人意料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按图画影视组要求,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
公益线上|参加打破迷雾通识课:回答6个你也关心的心理咨询问题
报名加入<高自尊训练营>|不能出门聚会的日子里,成为更自信的人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