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汪海林、徐明朝和Yamy:被骂不是任何人工作的一部分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最近的互联网上有两个跟“被骂”有关的话题,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首先是《流星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汪海林就之前美团王兴批评国足的言论发声,表示“国足球员应该学会习惯承受批评和嘲讽,你挣的钱中有一部分就是挨骂的钱,连韩国队也经常被其国民嘲讽。影视圈也一样,编剧、导演、演员被骂是你工作的一部分。”这番言论获得不少网友的力挺,也成为了在网上批评文艺和体育明星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次,编剧汪海林所说的艺人群体中一员、女团火箭101团长Yamy在微博控诉他的老板徐明朝在公司开会时候说她“丑”等,这一段录音被网友冠以“职场PUA”,纷纷对这位老板的言论表示愤慨,并力挺这位被骂的女团成员。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多少是有些诡异的:支持汪海林言论的人,有不少支持被骂的这位女团成员。然而,前者是认为被骂是应该的,后者却觉得怎么可以被骂。这明明是完全对立的观点。
不过我倒是觉得,看似冲突的观点,有着逻辑共通性:
支持汪海林的人,大多是站在了“我可以骂人”的位置,所以他们其实是在支持自己骂人的权利。
而他们之所以支持那位被骂的女团成员,则是把自己放到了“我是被骂的对象”的位置。
说到底,对他们来说,被骂还是不能被骂,不是依据应不应该,而是根据自己处于什么立场,看是否对自己有利罢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骂?
我想借本文回复一下汪海林和徐明朝的支持者,也给因为自己被骂才站出来的人:
被骂不是任何人工作的一部分。
首先,不管徐明朝的这番言论是否属于“职场PUA”,职场中被骂现象的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
汪海林针对文体明星的“被骂是工作的一部分”,其实对许多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
多少领导教育员工,要把客户当上帝,客户骂你就忍着。
多少父母教育子女,出社会后,被骂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还要感谢还愿意骂你的人,他们在帮助你的成长。
更不要说明星等公众人物,更是网络上被肆意辱骂的对象。
虽然每个被骂的人都不好受,但是“被骂是工作的一部分”好像还真的就成为各行各业的常态。
被骂对不对另说,但是被骂已经成为常态,有的人甚至表示,被骂总比没有人骂要好一些。
为何我们这么习惯于骂人?
这点汪海林没有解释,而这恐怕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这其实和人的社会评价系统有关。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活着就被别人评价,而且我们也习惯评价别人。我们每个人都会被他人的评价所影响。
我想,有人马上会提出质疑:
比如,有一段时间,有些心理类账号一直在倡导:请放下评判心。怎么能说“习惯评价别人”呢?
然而,我倒是觉得,要做到放下评判心,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刻意为之,而且既然提出了这个倡导也反过来说明,对很多人而言,这确实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又比如,有些人不是表示:我不在乎你怎么想,我只在乎我怎么想。他们不是不会被他人影响吗?
其实,有这种想法并不稀奇,许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恰恰是他们对抗外界评价的一种方式。然而,恰恰是这样的想法,也暴露出他们其实很重视评价这件事,所以努力想把这些评价排斥在外。
其实,评价本身并不是坏事。每个人都有一些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比如温暖、爱,当然还包括希望被别人看见。
小孩之所以经常哭哭啼啼,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生理原因,而是希望通过这一声啼哭,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我们害怕他人不关注我们,因为不被人注意,就意味着我们被别人忽视了。
这就是为何对有的人来说,被骂总比没人骂要好的原因,因为至少被骂说明还有人关注着他们,如果都没有人骂了,就意味着已经被他人遗忘。
同样也是小时候我们就我们习得一种心理能力,即我们需要判断与什么样的人相处自己是安全的。
我们很小就明白,每个人都有好坏两方面,我们如何跟一个人相处,能获得好处,如果和另一个人相处,可能会有潜在的危险。因此能够分辨哪些人是我们喜爱的、希望进一步接触的,哪些人是我们讨厌的、希望避开的,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交需求。
因此,“被骂”的背后,其实是这种社交需求的反映。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总认为自己的评判是有理有据的,但其实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主观、非理性、潜意识状态主导的结论。有作家用大象和骑象人来形容人的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明白:骑手虽然试图掌控方向,但是大象毕竟要比骑手力气大得多,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很难真正掌控他的。因此,不要对自己评判他人的准确性过高估计为好。
总结一下:
骂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自我保护的方式。允许他人骂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希望别人至少还在关注自己。
但我也必须提醒加以提醒,这两者本质上都是内心情感的反应,不完全是理性的。
我并不反对所有的负面批评。但是,我们要把合理批评和人身攻击分清楚。
事实上,一个完全没有负面批评的社会,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首先,批评是一个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和道德教育工具。
由于有了批评,孩子才知道怎么做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好感,怎么做可能大家是不认可的。心理学一直提一个人要有完整的人格,而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有健全的超我,而超我的建立往往就是要通过各种合理的批评性意见建立的。
其次,我们需要规范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而这需要调动一个人的基本羞耻感。
人们会评价有些没有底线的人“很无耻”,是因为这些人是“油盐不进”的,即各种批评和教化手段都对他们没有办法产生有效的作用。而大部分的人之所以不会去做触及底线的事,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着基本的羞耻心,知道这么做会遭受他人的批评、自己良心的谴责。
然而,如果批评的尺度没有掌握好,就很容易变成人身攻击。
合理批评和人身攻击的区别有哪些?
首先,批评往往是就事论事的,主要围绕在做错的事件本身,而人身攻击往往会通过一件事引申到很多事情上,进而否定一个人的人格。
其次,批评往往是注重场合的,会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尽量考虑用词,而人身攻击往往不分场合,而且往往就是以让对方产生不好的感受为目的,在用词上当然也会尽量选择一些激烈的言辞。
再次,批评往往是一过性的,也就是说这一次的事情结束就结束了,而人身攻击往往会持续下去,而且会呈现不断叠加升级的趋势。
当然,即便是合理批评,也会给人带来一些心理不适,但是,人身攻击带来的影响就更大了。
首先,最大的影响是会侵蚀我们的自信,让我们觉得自己真的是很不好。而一个人的自信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抑郁、焦虑……几乎所有心理问题的背后都有不自信的基础。
其次,它也会带来一种被排斥的孤独感。当我们被人辱骂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被别人放逐在外了。一个人自己选择孤独和被他人排斥,是完全两种状态。事实上,即便是自我隔离,也会损害心理健康,更不要说这种长期被人排斥的感觉。
当然正是因为我们很害怕这些感觉,所以当一个人处在这种被别人辱骂的状态,也会有一些不太正常的表现。
有一种理论认为,骂他们是为了帮助他们清醒地认识自己,进而努力提高自己,汪海林们之所以认为“骂人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一理论的延伸。然而,如果付诸实践,你会发现这其实是没什么效果的,反而会引发像Yamy这样的反扑。因为害怕被骂,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做这样几件事情:
1、他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你说“这些是我的错”?他们会不承认,反而会说这是别人的错。
因为不是我的错,所以我不需要承受这些责备了。
2、他也学会了嫁祸给别人。
他也承认确实有人犯错,但他会告诉你是另外一个人犯的错。
3、他可能甚至会用一些暴力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他会要求你去尊敬他,不管是通过言语还是其他的方式。
4、他可能会进行自我伤害。
当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被毁掉之后,他会认为自杀是能够摆脱羞耻的唯一路径。因为对每个人而言,尊严塑造了自己的人生,失去尊严也就意味着一无所有。有很多人受不了网络暴力自杀,正是采用了这样一种心理机制。“雪花论”并非虚言,其实是符合心理学认知的。
5、形成“小团体”。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互联网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小团体”抱团,而且往往外界的批评越是激烈,他们反而越是团结。这正是因为对他们而言,只有在这样的圈子里,他们才能够感受到被大家所认同,不会被人辱骂。当然,这些“小团体”也可能会抱团在一起予以回击,因为这样当然更有力量一些。
综上,我实在看不到被骂除了让骂人的人感到一些爽快之外,可以对被骂的人有什么帮助。
假设你觉得别人获得了更高的收入,就可以被人辱骂(这就是“被骂是工作的一部分”的主要立论基础)的话,那不妨问进一步问:
你觉得他的收入中,被人骂的费用占到多少?
再进一步问:
如果对方愿意把这部分费用拿出来给你,让你替代他承受同等的辱骂,你又是否愿意?
请你参考上面的被骂的后果谨慎回答。
很多人说,你骂我一句,给我不少钱,我看在钱的份上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是成千上万句,而且经年累月的辱骂呢?
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一天都未必承受得住。
但这种性质的被骂却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一直发生着,而且陆续有新的被骂对象加入其中。
可以说,这也是现代互联网时代治理的一大难题,肆无忌惮的骂人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发生,而且目前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治理之法。
不仅仅在我们中国,包括韩国、日本等儒家文化圈国家,照道理都属于比较懂礼貌的民族,然而在互联网上,隐去自己真实身份之后,很多人内心深处那种很想攻击他人、辱骂他人的欲望便喷涌而出,网络暴力在这些国家的网络上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刚刚去世不久的三浦春马生前就备受网络暴力的困扰:2015年他主演的《进击的巨人》上映后,被诟病演技拙劣,甚至得到“日本演技最差”的评价,以至于他之后选择留学英国,连电影都不敢去看。
在今年1月份之际,他对舆论时常出现的一边倒批评他人的现状感到不满,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不管哪个行业哪种工作,想批评就批评,慢慢就夺取了当事人的力气。并不是大家就不会犯错误。”
其实这番话恰恰是对“被骂是工作一部分”现状的反思,但是正是这段话也成为了他遭遇网络暴力的理由,直到他去世之前,日本网友也拿这句话抓着他不放。
欧美国家最早设立互联网,他们在创设互联网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点,所以我们可以看,现代互联网的基本设计是有“点赞”却没有“倒赞”的,正是担心会有大量的人进行恶意批评。但是,支持者往往就是点个赞,那些批评者往往会选择留言评论,所以只要点开留言,你会发现大多数的留言充斥着批评,其中大部分都是人身攻击。
在我们现代互联网社会被骂所带来的影响,早就超过了过去传统社会的影响,以几何级数量的方式被放大,当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几何级的。
互联网的特性与人的心理叠加,使得被骂成为非常严重的一件事:
首先是人类的负面倾向。
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听哪个消息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更在意的肯定是那个坏消息。
人类自然有一个倾向,就是会关注负面的一面。这些负面的信息,会让我们觉得这件事情没有没有完成,我们没有把它做得很好,所以会让特别留心他,总在脑海中去思考这件事情。
对每个人而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这些负面信息。
即便在网上也有不少正面的评论,但是对于受众来说,他可能更关注的还是那些负面信息。
被别人辱骂的人,往往会想:
他们要如此负面的看待我,我做了什么让他们如此的愤怒?
即便当事人没有犯什么错,也会被这种负面倾向牵绊住。
而大部分的网友来说,也容易忽略那些正面的信息,更关注负面信息,他们也被迫去思考是什么让这些人说出了这些负面的语言。因此,这些负面信息通过互联网被无形放大了,占据了很多人的脑神经,侵蚀他人对正面信息的吸收。
其次是互联网的“恶人效应”。
在网络上,我们所看到的都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只是一个头像。所以,即便对方是个有名有姓、大家知道他们长的怎样的名人,也不会去关注这个人接受到这些攻击性的信息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以及他身边的人看到这些批评他的信息后,又会受到一些什么样的伤害。
另外,互联网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不礼貌、越是侮辱性的言论,越能够吸引他人的关注。
也就是说,只要你越是使用人身攻击性的语言,越是用词卑劣,其他的用户就越会加入到你的讨论之中。
有的人是为了支持你的表达,有的是为了反对你的表达,更多人是从观看这些争执中获得一种快感。要知道,这些能够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信息,会让人产生一种刺激感,它能激发人的荷尔蒙激素分泌。
所以,当我们转发、关注、点赞、去评论这些侮辱他人信息的时候,即便你并不是真的支持那些欺凌者,你也在为他们的“恶行”推波助澜。
这些恶性言语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在互联网上大面积的扩散。
这一系列的现象称之为“恶人效应”。
事实上,现在的互联网上“恶人效应”是大行其道的,有不少人正充分利用“恶人效应”来为自己谋私利。很多人时候,他们对被他们骂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意见,但是他们深知,只要骂他们,并且狠狠地骂,就可以换来许多人的关注。
我要重新来解读一下汪海林那段话的逻辑,他观察到的文体明星经常被人骂这点确实不错,但是我认为他把逻辑搞反了,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文体明星所以该被骂,而是骂文体明星(最安全的被骂对象,且受关注度最高)才是最容易获利的(流量,以及流量背后的经济利益等)。
简而言之,之所以那些知名度非常高的文体明星常常是他人辱骂的对象,往往并不是他们真的犯了很多错,而是骂他们才是最容易获益的。
因此,汪海林说“被骂是工作的一部分”并不准确,骂人已经成为了一些人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才更符合现实。
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一群靠骂人养活自己的人。而这恰恰才是可悲之处。因此,我们更不能用“被骂是工作的一部分”去粉饰这一悲哀。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们该如何正确表达不同意见。
首先,正如我之前所提,每个人其实都会有评判之心,而有评判就会分为正面和负面,但是我们有评判不代表我们就该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我就以徐明朝点评Yamy长相举例。
我看到有不少自媒体引述此事的时候是这样写的“凭什么对女性的长相指指点点”,我必须指出,对男性的长相也不能指指点点——其实对男性长相的恶评比对女性长相的恶评要更常见,而且不以为意得多。
从客观的角度看,人的长相一定是分美丑的,会有一定社会时期的好恶之分,不必用什么“高级脸”、“每个人都有各自审美”来否认这点,否则社会上就不存在美容和整容的需要了,化妆品也就没有市场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外貌会有感知。但是,自己说出口和经由他人说出口还是有很大差别,在别人没有允许你对他的长相置评的时候,我们不应轻易对此进行评价,即便你的评价符合主流评价也不宜。
外貌是每个人构建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的外貌并不突出,本身就会影响其自尊水平,出于对他人尊严的基本尊重,我们也应该对此进行回避,不去触碰他人的软肋。
什么是礼貌?
就是我们能够读懂别人希望我们回避评价的内容,识时务地隐藏我们的评判。
当然,你也没有必要刻意讨好,把你认为并不好看的说成非常好看,这种不符合实际的评价,可能会让人成为“皇帝新衣”里那个没有自我感知能力的皇帝,或者会让人产生“名不副实”的羞愧感。
其次,如果你一定要表达负面意见,可以采用“三明治法”:
在一开始先表扬(第一片面包),比如他们做得很不错的方面,人们会更容易接受你的反馈。
接下来给出那些令他们不快的信息,也就是你这次准备提出的意见(面包的夹心)。
最后再提醒他们你有多看中他们的优点,特别是如果加以改善后,会发生一些什么积极的变化等(第二片面包)。
这么做会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让别人知道我们对他们是肯定的,并不觉得他们一无是处。任何一个人,都是身上优点和缺点并存的,因此,当你能够充分肯定他们的时候,他们也知道自己不可能都是完美的,就比较容易接受一些相对负面的评价。
其次,我们要表达批评,当然,要注意表达方式,务必排除人身攻击。
第三,我们要强调的是,进行批评,不是为了骂人而骂人,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让别人看到如果这个部分能够有改善,可以给对方带来一些什么样的积极转变。
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缺点并不是问题,有些缺点放在那不修改,也不代表他们就不好。但是,我们希望他们看到,这些缺点已经阻碍了他们进一步的成长。如果对方也认可这点,那么就有必要推动把这个阻碍成长的绊脚石挪走。
希望大家都能用好批评帮助他人成长,而不是成为侮辱他人的武器。
无论如何,被骂都不该是任何一个人工作的一部分。
作者:特丽·阿普特
心理学家、剑桥大学资深导师
作者将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本书,
深入解释赞扬与责备的机制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
您还想看到“自我成长”、“社会热点事件心理分析”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按图画影视组要求,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
公益招募|<学会评价:赞美和批评如何恰到好处>心理研修课报名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