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于正的道歉接龙,能否推动更多人正视道歉的力量?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2020年的最后一天,没想到变成“国际道歉日”、“世纪大和解日”。
凌晨时分,著名作家、导演郭敬明在微博发文,终于把一句拖了15年之久的道歉说出口。道歉的对象作家庄羽也做了回应,表示接受并倡议发起反剽窃基金,郭敬明也转发同意。
无独有偶。
同样有着抄袭黑历史的著名编剧、制作人于正,也选择在这一天发文,向琼瑶表示道歉。琼瑶也回应表示,接受他的道歉,希望他知错能改。
在世人看来,这两个大概这辈子都不会为此道歉的人,却在2020年的尾声一同选择低下头,令人欣慰的是,两位受害者也大度地选择接受道歉,为这纷纷扰扰划下句号。从某种程度上,算是糟心的2020收官之时的暖心一笔。
关于两人道歉的动机,依然众说纷纭。但是,无论如何,用道歉告别过去,开始新的未来,这个举动的示范意义依然是积极的,至少他们两人也推动了一部分人去思考:
自己的人生中,是不是也有应该道歉但是没有道歉的人和事?
现在,是不是也要作出道歉,与过去的错误挥别,可以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最近,我在拜读国际道歉学专家艾伦·拉扎尔的著作《道歉的力量》,他也是知名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通读此书后,我想结合郭敬明和于正的道歉,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道歉的一些思考。
很多人其实并不接受郭敬明和于正的道歉。他们觉得既然做错事,就该及时道歉,哪有拖了那么久的?
亦或者,他们认为两人并不是真诚的道歉,应该是迫于一些压力为之,否则为何要选择这个时间道歉。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有什么内情,但是平心而论,我并不认为道歉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否则,古人为何要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呢?显然,真的能做到这点的人,并不是很多。
艾伦·拉扎尔之所以对道歉产生的兴趣,就是因为自己遭遇的不道歉经历。他的两位好友背叛了拉扎尔,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抱歉的言语和举动。即便面对拉扎尔的质问,他们还是选择沉默。最终,拉扎尔因为两位好友“不主动承认错误”,选择与他们断绝往来。
所以,一个人并不是做了错事,就会道歉,道歉是有前提的。
艾伦·拉扎尔分析认为,一个人会道歉,需要两个很重要的动机:
一个是内在动机。这是因为觉得自己冒犯了对方——这是同理心的体现,进而产生了内疚感和羞耻感,从而催生了道歉的行为。因此,这种内在动机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情绪“减负”。
一个是外在动机。这是因为如果不道歉的话,将有可能让自己遭遇许多负面的影响,即迫于外界强大的压力。因此,这种外在动机主要是为了避免自己进一步的“丧失”。
有不少人认为,郭敬明和于正之所以道歉,应该是受到抵制了或事业受到影响了,所以为了“止损”,才迫不得已为之。我不能否认这种动机的存在,但是我也想提醒一下:在大多数的道歉行为中,这两种动机往往是并存的,而且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能存其一否定存其二的可能性的。
事实上,如果了解郭敬明和于正事件的来龙去脉,就知道这两人在当年事发后,饱受的舆论攻击和抵制,绝对不比现在的要小,如果以“外部动机”充足性来论,显然当年更高,但是他们当年都选择了拒绝道歉,仅仅赔钱了事。
而这次两人所写的“道歉信”中,我都读到了这件事多年来对他们内心的煎熬,有相当多情绪的流露,不能认为这只是一种词藻的表达,当是“内部动机”的外露。
那么,为何有些人,或者说就是郭敬明、于正他们,没办法做到在事件一发生的时候,就道歉呢?
除了之前提到了两个动机不够充分之外,还有三个可能性:
1、害怕道歉后,别人不再尊敬自己,或扩大事态让自己出丑,并且施加羞辱等处罚。
这主要是担心自己道歉之后,会遭遇比自己预想的更糟糕的局面。这可能是当事人多想了,也有可能确实会发生。
如郭敬明和于正,当年都是名声在外,一个是优秀作家代表,一个是捧红很多艺人的大编剧,他们最怕的事情就是“出丑”,就是怕因为承认了“抄袭”,自己的事业都会毁掉。
而现在,郭敬明已经靠着后面的小说作品,特别是几部代表性的电影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遭遇了更多的“羞辱”,于正也已经积累了更多的影视作品,他们比当年实际上都更有力量去面对这种害怕,这或许是他们终于迈出道歉这一步的原因吧。
2、认为道歉是示弱的表现,是懦夫、失败者才会做的事,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允许自己道歉。
实际上,他们的自尊是非常脆弱不堪的,是经不起一点质疑和否定的,因此他们格外关注认错这件事,因为认错就意味着“自己不好”,为了避免体验这种感觉,他们对此采取完全否认的态度,这实际上还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体现。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被认可的时候越少,往往越是很难道歉,这就是道歉的悖论:往往觉得自己还不错、实际上也还不错的人,越是勇于道歉,越是自己也觉得自己不行、实际上也是真不行的人,越是否认自己有什么过错。
3、为了不道歉,一直把自己放在“不会犯错”位置上的人。
谁会不犯错?还真有,一个人只要什么事都不做,只做一件事——找别人的过错,并一直占据道德制高点,就可以“不犯错”,从而无需道歉。
显然,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完全无法面对道歉。所以,他们永远在扮演“卫道士”的角色,号召这个、抵制那个、批判他个,就永远没想过自己要去过怎样的人生,最终蹉跎了自己的人生。
相比之下,那些勇于做各种尝试,当然也犯了一些错误,并且最终能够承认错误的人,我觉得他们的人生其实更值得过。
当然,这就需要走出害怕道歉的樊笼,才能直面更加精彩的人生。
道歉能带来什么?
首当其冲的是,能为被道歉的对象带来他们需要的东西:
1、自尊与尊严。
几乎所有的错误,都涉及对别人自尊和尊严的羞辱(或者变相羞辱)。
比如琼瑶,因为于正抄袭这件事,琼瑶几度病倒,甚至因此宣布“封笔”,因为有不少人认为于正并没有抄袭琼瑶,反而是“诬告”他。
因此,道歉实际上是“恢复名誉”的一种方式。
2、确认遵循的价值观依然是正确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我们的价值观是否与社会所契合往往是认同感和存在感的来源。
有许多伤害事件,实际上侵害的正是这种认同感。比如,我们确认婚姻关系是要讲忠诚的,但是有人破坏了这种忠诚契约,假如还不能道歉,这会让另一方对自己为何要坚守这种价值观感到困扰。
之所以有数百名编剧联合抵制郭敬明和于正,排除一些人可能有私人恩怨,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因素他们也是借此机会确认这个行业的基本价值观(不管写的好不好,至少得是自己写的),并且希望推动郭敬明和于正的道歉来确认大家是能够遵循这种基本价值观的,这是维系基本运作逻辑的基础。
3、确信自己不再继续受害。
伤害事件是偶然,还是蓄意为之?
如果是蓄意,自己还会不会继续受到伤害?
只有当事人作出道歉,受害者才能通过这一信息清晰地知道,自己不会继续再受到伤害。
“素媛案”的主犯赵斗淳最近被释放,引发全韩国的恐慌,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残忍的凶徒自始至终都不承认自己有错。为此,当年的受害者一家主动搬离了他们所在的社区多次,有许多赵洪顺的邻居也考虑举家搬离。
为何很多人不道歉,别人就不带他们玩?不能仅仅从“惩罚”的角度看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别人也怕被这个人坑啊!
4、希望看到对方受到惩罚,并对自己作出补偿。
艾伦·拉扎尔提到,受害者希望看见侵害他们的人受到惩罚。这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报仇”动机。
当然,这里的惩罚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精神痛苦,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是一些强制性的惩处措施。实际上,这种精神痛苦的程度,也决定了道歉是否被接受的可能性,如果精神痛苦是真挚的、深刻的,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当然,补偿也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郭敬明和于正两人都做出过经济补偿,但是由于缺乏真诚的道歉——这一超越经济层面的更高的道德补偿,之前的经济补偿也就显得缺乏诚意。
这次郭敬明可以拿出这本书的全部版税等收入(实际上,这是远远超越当年补偿数额),再加上如此长篇幅的自白书,我相信这一补偿的诚意,庄羽是感受到的。
因此,无论如何强调道歉的意义,都不过分。千万不要以为你不道歉,这件事对当事人的影响就会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淡去,从而你也能“逃过一劫”,实际上这种伤害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并且影响深远。
就拿郭敬明和于正来说,庄羽和琼瑶两人就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两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那封知名的“抵制信”上他们两人都是第一时间签名的,特别是琼瑶,已经80开外,早就不问世事,而且远居台湾,怎么会第一时间去“掺和”这样大陆地区的纷纷扰扰呢?可想而知,当年的事对她的影响。
当然,以她的年纪来说,这一句道歉,可以说分量是很重很重的。
值得一提的是,道歉,实际上也是为了道歉者自己。许多人看来,道歉是懦弱的表现,是“跪地”,然而,实际上道歉是强者才会做的事,比那些一直高高在上不肯低头的人要厉害得多:
1、道歉可以带来自我救赎。
只要有基本的良知,都会因为给别人有意无意带来麻烦感到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如果不经处理,会一直存在下去。
《道歉的力量》这本书中就提到,有一位71岁的老人,写了一封信给一个朋友,为自己60年前的一次过失道歉。在获得对方的原谅后,他终于从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内疚感中解脱。
2、道歉可以带来安全感。
一个人如果始终不道歉,很有可能面临的局面就是来自别人的攻击——对像郭敬明和于正这样的人来说,可能不止于庄羽和琼瑶这样直接受害者的攻击,还会有来自其他同行、竞争者、大众舆论的抨击。无论他们是因为这两人真的有错而抨击,还是想借机利用这件事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显然都是他们的“软肋”。
因此,如果一直不道歉,也就意味着自己要一直保持战斗状态,或者时不时要担心这件事可能会成为攻击自己的武器,而自己要一直保卫周全。实际上,这些年,郭敬明和于正因为这些陈年往事受到的影响还小嘛?
因此,当他们可以直面过去的过程,进行道歉之后,实际上也化解掉了这一压力。此后再有的抨击,也站不住脚了。
3、道歉可以让一个人不断修正自身。
没有人是完全正确的,即便你无心,也可能会犯错,也会给其他人带来伤害。然而,如果我们一直保持不道歉的姿态,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洗白”自己,埋起头来,不愿意看到自己身上到底有什么问题,这也就很难真正改进。
而一个人能够道歉,也就意味着可以接受自己存在缺点,也就可以从这里出发改变自己。
我看到于正就作出了这样的表态,他表示,要开始重新埋头搞创作了。对一个编剧来说,过去的他,一直不愿意承认错误,所以一直活跃在大众舆论中,点评这又点评那,还参加了不少综艺节目,我不认为这些言论或点评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说到底都不是编剧的核心业务,可见过去他自己也在极力回避自己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试图用这些工作来填充生活。现在他可以直面过去的错误,也就意味着能够直面自己确实在创作中有问题,当然也就可以克服心魔,开始创作了。
实际上,无论是于正还是郭敬明,他们自身的创作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当年的错误并不能遮掩他们个人的才华。如郭敬明的抄袭之作《梦里花落知多少》,和被抄袭的那本《圈里圈外》放在一起比较的话,高下立判,足以证明其实力不虚。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在更早的时候承认自己确实有借鉴和参考,直面自己在创作中的优点和缺点,我相信这些年的创作道路会走得更加扎实和顺利。
4、道歉也能让人重获尊重。
什么?道歉也能让人获得尊重?很多人之所以不道歉,不正是因为死要面子,怕道歉了没人尊重自己嘛!
对于有这种想法的人来说,道歉当然是可怕的,所以他们一直在死撑不道歉。然而,一个人能够道歉,也就意味着他可以面对错误,这本就不是很多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从这个层面上,郭敬明也好,于正也罢,他们比许多依然执迷不悟、依然以为自己“什么错都没有”、“错的都是别人”的人要大气得多,也值得人们的尊重。
我们都渴望别人能向自己道歉,但是真的轮到自己要道歉的时候,却总是吝于辞令。责人容易,责己难。
不过,如果你已经做好道歉的打算,那么究竟该如何道歉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呢?
1、道歉的时机。
在许多人看来,郭敬明和于正就应该第一时间道歉。他们没有那么做,就是错的。
我倒是觉得,他们两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还没有做好心理建设,假如在并不诚心的状态下作出道歉,受害者其实也未必能真的接受。与其说是道歉,不如说是一种公关手段,应付一下而已。
他们能够在当年顶着那么大的压力不道歉,而现在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作出道歉,反倒是更值得推崇的,至少这比重压之下的道歉,要真诚和自主得多。
另外,道歉永远不嫌晚。
无论如何,即时道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但是,即便时过境迁,即便当事人可能你都联系不到,只要你做好准备,想作出道歉,都是不晚的。
有些人的道歉对象可能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通过“空椅子”等技术进行道歉,依然可以获得和解——一种心灵层面的深层和解。
2、道歉的方式。
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Jennifer Robbennolt 做过一项实验,让被试者想象,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伤了一个步行的人。然后给被试者提供两种骑车人的道歉方式:
一种道歉的方式是:“很抱歉让你受伤了,我真心希望你能很快好起来。”
另一种道歉的方式是:“我真的很抱歉让你受伤了。这次事故完全是我的责任,是我骑得太快了,没有仔细看路。”
你觉得哪一种,你会比较接受?
研究结果表明,73%的人都认为,后者比较能接受。
根据这个结果,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道歉的“四步”方程式:
1)承认自己做了应该道歉的事情。
“完全是我的责任”:做错了事就要承认,不要推卸责任,一人做事一人当。
2)要弄清楚是因为你的错误而造成的后果,以及让对方蒙受的损失。
“让你受伤了”:因为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更不能推卸责任,而是要想办法补救,把损失降到最低。
3)表达你已经从这件事或失败中吸取到教训。
“是我骑得太快了,没有仔细看路”:从失败中吸取了经验教训,这才能真正改正错误。
4)表达你希望与对方构建起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与对方商量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比如,提出赔偿损失,并询问对方希望你做些什么。
从这个角度看,郭敬明和于正的道歉信基本上具备以上的要素,是可以作为道歉信的范本采用的。
当然,听其言、观其行,我也希望他们能够说到做到。在这个基础上,我作为个体愿意选择宽容他们犯过的错。
四、好了,现在轮到谁道歉了?一杯咖啡郭敬明和于正作为公众人物,在2020和2021跨年之际,携手作出了道歉。他们告别了自己过去的梦魇,准备好去迎接下一段人生了。
当然,有人对此依然嘲讽、耻笑,甚至不怀好意地揣测他们道歉的真诚度。
这样的诛心之论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但是却暴露出了耻笑者的内心:
他们不太相信,有人能够在没有强大压力之下、强大利益诱惑之下,作出真诚的道歉——当然他们自己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这么想,又怎能从道歉中进步呢?
也有人则从郭敬明和于正的道歉中开启了自己的反思之路。
著名演员陈坤在两人的道歉书发布后,也发布了自己的2020总结,里面也写到了“道歉”,他也为自己过去一年的过失,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奉上诚挚的道歉。
他又没有受到什么压力,为何要道歉呢?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显然,陈坤是选择了后者。
巧合的是,在看了郭敬明和于正的道歉后,特别是许多人戏谑地称之为“国际道歉日”后,我也开始反思,过去的这一年,甚至在更长的人生长河中,我自己也曾有过感到抱歉的人和事,也曾有过冒犯别人的时候,无论是情绪之下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过。
我也准备着,向其中的一些人真诚地道歉,也准备拾掇一下这些往日欠下的债,方好轻装上阵。
我也在想,不知道有些人是不是也会意识到,也需要向郭敬明、于正也道个歉?
这些年,因为这个抄袭案,以及其他的一些事,郭敬明和于正常年是网络暴力的对象。
甚至,都不需要原因,只是因为不是他们喜欢的人,就对他们两个就行莫名的抨击。
如郭敬明,常年被人抨击长相、性取向,特别对其身高极尽侮辱之能事,有一段时间甚至他作为四川小镇的出身也能被人用来羞辱。
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意识到这是不合适的,是需要作出道歉的?
如于正,也曾因为身材等因素被人耻笑,后来又因为言行举止等被人女性化对待,最近还有因为他没有孩子被人辱骂“不孝”。
不知道他们是否也意识到这些也是不妥的,是需要作出道歉的?
还有那些一直处在“云端”,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别人,却从来不曾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问题的人——如那个“抵制书”的百十号人中的一些人,实际上也存在和郭敬明和于正类似的问题,你们是否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作出道歉?
希望郭敬明和于正作出的示范能够带动更多人开始道歉,让我们通过道歉放下过去的仇恨,迈向更加阳光的未来!
推荐阅读
作者:[美] 艾伦·拉扎尔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09月
END
您还想看到“自我成长”、“心理信息共享”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我叫你不要咬人,但没说不要嘶嘶作响”|如何打破双重束缚
看完大连理工去世学生遗书,我想把这封信寄往他去的地方
男子活埋母亲案背后:照料农村失能老人不能靠“何不食肉糜”
豪掷百万追空姐却成捞女现形记:“男人想要性,我只想要他的钱”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中国性学会线上认证学分课:荷兰专家教你做好性教育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一杯咖啡重启系列·危机干预公益培训报名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