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投资人离世风波:他们为何冒着被骗的风险,也不寻求专业帮助?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年仅32岁、曾经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的女投资人魏萌(Sara Wei),8月16日晚22时去世,引发各界关注。除了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之外,另一个因素是她可堪“离奇”的死因。
据称,她是在参加一家名为“里程LEGACY”(公司全称:北京诚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坊课程中,在教室意外晕倒,当时工作坊正在进行一个名叫“四个人骂一个人”的体验活动。
随后,关于魏萌参与的“飞跃力工作坊”的信息引发网友质疑,有多位网友表示这类课程理论被称作“教练技术”,课程内容涉及传销与精神控制。值得一提的是,此类课程被许多“成功人士”、“精英分子”热捧。
在不少网友看来,参加这类培训纯属“自己找罪受”。某媒体采访我的时候,也发问:为何这些有钱、有社会影响力、也有较多阅历的人,还会相信这些?
而我在接受某媒体采访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些“精英分子”肯定有心理成长的需要,但是他们为何不去寻找理论更成熟、开销也更低的专业心理帮助,反而甘愿冒着可能被骗的风险,去参加此类培训呢?
由于采访局限性,无法展开讨论,为此我专门撰写此文。
这并不是专门写给所谓“精英”的文章,而是借此机会,和大家揭示骗局背后共通的心理原理,每个人或许都能从中有所启发。为了确保下面分析的准确性,我会用《福尔摩斯思考术》作者玛利亚·康尼科娃的新著《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提出的一些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和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骗子使用的最主要的心理原理是“曝光效应”。
我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天然产生一种好感。
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在首次听到某种声音时会哭闹,但在第四次听到这种声音后,他们就会开始表现出好奇。
一旦建立起基本好感,就会增加信任,减少防御。
拆解这些培训的设置,我们会发现随处可见“曝光效应”:
1、熟人策略。这类活动一般需要通过熟人介绍才能够加入,甚至初期是由熟人出钱买单才能参加的。
我们一般都会这么想:如果自己认识的人也参加,或者具有相似背景的人都在参加和推荐,那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如果是专业心理咨询,反而不太鼓励这种熟人策略,特别是不鼓励熟人一起参加活动,因为在这样的熟人场合,其实是很不容易把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敞开的,保持一定“陌生感”反而是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2、熟悉场景。类似这样的活动,基本上都会安排在“高大上”的活动场地举行,尽显奢华。这和企业家日常的商务环境也是类似的,比较容易增进信任度。
而专业心理咨询的场所,一般比较私密,不是这种公开或半公开的商务环境,而且基本上不太可能“高大上”。
3、更深层的是熟悉的逻辑。这样的活动,费用比较高,也会凸显“精英”味,背后隐含着很强烈的崇金主义。而这恰恰和这些学员日常的生活逻辑是不谋而合的。
然而,假如是专业心理工作,反而不会因为有钱没钱来“看人下菜碟”,这既是专业伦理和社会公益属性的需要,同时也是心理治疗的一部分:
对这些人来说,可能被金钱或者金钱观念所束缚,本身就是其比较大的问题之一。需要做的应该是帮助其看到这是问题,怎么能助长呢?
在这些安排之下,这样的“培训”更吸引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4、金钱议题反而会让人忽略对人的考察。
这里特别要对“精英”,或者说这类课程的主要受众——有钱人说两句: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凯斯琳·沃斯通过试验发现,人们只要一提到钱,哪怕只是随口一提,对他人的注意力都会减少。
因此,如果这类培训活动,有人提一些财务的问题,如指责对金钱的执念太过强烈,或者认为你们在感情上遇到问题,是因为你们与物质财富的关系出了问题,导致的结果是,你把注意力从对方身上挪开,忘记去关注他是否有问题。
据说“四对一骂人”的过程,就有这方面的“反思”:为何要赚那么多钱,为何要对家人那么疏忽等。
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值得反思的,但是在这样的场合,要留意他们到底是要帮助你改进与金钱的关系,还是要让你进入一场骗局?
人是理性的动物,还是感性的动物?
从我们大脑构造的角度来说,情绪反应往往是第一反应,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判断之前,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本能的情绪反应。甚至很多的想法也是因这个情绪而产生,或者说,是可以被情绪扭曲的。
因此,一个人能够承认自己确实是很容易感情用事,反而不容易陷入感情之中,反之,很容易被感情所控而不自知。
然而,越是精英分子,越是会觉得自己是很理性的,另外他们的工作也需要理性,以至于他们情感体验的机会和能力都相对更薄弱一些,也更容易被人加以利用。参加这样的活动时,他们很容易因为对自己“理性”的盲目信任而踏入陷阱。
一个人是如何被人诱导情绪的?通过制造一些场景就可以。
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故事,特别是比较惊悚、离奇的故事,很容易激发一个人的强烈情绪。
比如,找一些人来这个谩骂,这样你的情绪马上就容易被点燃。
实际上,我们不用去参加报名这个培训就能体验,你在网上随便找个热门话题开个帖子,你就会发现,不止4个人,可能有100-200号人都会来骂你,那个时候,你如果能够淡定地和他们理智探讨问题,你乃是圣人——我不知道你做不做得到,反正我做不到。
当然,这也是网上流量的“财富密码”,他们就不跟你去谈理性的东西,全部在挑动你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社会,我们需要非常注意这种情绪挑动。
骗局总是伴随灾难降临。
无论是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经济危机、国难当头,还是个人不幸,都是骗子的可乘之机。
在疫情绵延、经济下行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无须特意给我们营造这样的环境,我们自己就已经处在这种情绪之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会去参加这样活动的人,都肯定是情绪受到一定的困扰,否则不会对此类课程感兴趣。所以,越是这个时候,越是需要警惕。
当然,专业心理工作也非常关注情绪的价值。但是与这些课程不同,对于这些情感,专业人士是比较小心翼翼的,不会轻易打开。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情感一旦被打开,背后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当事人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也需要专业人士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后续处理,绝对不可能是通过两三天的课程就能搞定的。
另外,光有情绪波动,也是不够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很喜欢向人灌输这样的理念:
你是个“天选之人”,参加这样的活动,你就成为了极少数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对于有钱人来说,能够成为这样的人,自然也是迎合他们内心需要的。因为他们之前人生的种种奋斗目标,好像就是在成为这样“极少数”的人,而在这样的培训班中,他们又赢了一次。
然而,在专业的心理工作中,恰恰会打破这一点,不会因为有钱没钱就进行歧视性对待,也不认为存在什么“天选之人”,因为这些理念是普适性的,反而会对这种“特殊性”要求背后的心理原因进行探查,甚至可能会发现,这就是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被骗。
比如,这件事情之后,据我了解,有很多同样参加这类培训的精英,都不觉得自己被骗。
他们是集体性犯蠢吗?
并不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可能也在骗子的意料之中。
首先,有时候你会觉得这是有效的,并不是真的有效,而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
如果“起到效果”,很多人会觉得好像是这个“神奇”的东西帮到了自己,反而不会去想,可能你不去参加这样的培训,你也能自愈。
这其实就是“安慰剂效应”的体现,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是因为你相信它有用,最后它好像就真的有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愿意去面对心理问题(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肯去参加都积极的信号),这一点本身就会让人产生“问题在变好”的感觉,这在专业心理工作中也常发生。
但是这种感觉如果没有后续专业支持,没有对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过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又会消失的。
可悲的是,由于这些培训往往是分阶段设计,当你感觉消失或快消失的时候,下一阶段的培训又会来“续命”,让你觉得参加这些很有必要。
而真正专业的心理工作,反而不会太突出自己的作用,在讲清楚自己使用原理的同时(与这些培训班不同,专业心理工作已经被科学化,是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而且被认可,凡是被认可的理论,均有公开出版物进行介绍,并写入可出版的教材),也更强调当事人自己的作用,并且努力不让当事人养成对专业服务的依赖,这恐怕是两者比较重要的区别。
还有一点,也非常关键。很多人会觉得这些骗子最多是骗钱,实际上并不是。
他们骗得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名誉。
被人骗,最担心的损失恐怕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别人知道后会怎么看待自己。
比如,“我这样的精英”,怎么还会被人骗?这样的事情如果大白天下,于人、于己,都是让自尊心极为受挫的。
怎么能让别人看笑话呢?不行!
所以他们坚决不会承认自己被骗,而有些人就这样被骗着骗着,自我说服了自己。
从专业角度看,这种担心面子受损的心理本身也是需要面对的,因为这是面具化的社会化属性的反映,而非一个人的本性。专业心理工作者要做的是帮助对方去做真正的自己,去直面真实的内心——
当然,求真的工作者,怎能自己不真诚待人,专门搞这些面子工程呢?
在本文行将结束的时候,我需要特别提醒一下大家。
很多人看到这里大概会认为,上面说的这些好像是在说,专业心理工作是好的,其他那些都是不好的。
我明确反对这种二分法。
在我看来,一个人有心理困惑,去寻求帮助都是好事,只要这个方法能发挥积极作用,都可以被采纳。
说到底,心理咨询也好,其他的方法也罢,本身都是工具。而工具本身很难说存在好坏这样的价值判断,但是,使用工具的人就可能存在良莠不齐、伦理操守的问题,这才是关键所在。
如果你简单认为哪一种工具就是好的,这次你没有被骗的话,保不齐下一次就轮到你了。
您还想看到“社会热点事件解析”、“自我成长”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如何与对你有敌意或表达愤怒的人相处?
不是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积极思考并不总是最好的方式
阿里巴巴再陷桃色丑闻:不要以为取个代号上班,就不用做人了错失恐惧:流量时代的集体心理病
爱的5个类别: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爱吗?
张文宏沟通之“术”与“道”:为什么人们爱听张文宏医生说话?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9月,城市打卡团出发:“秘密花园”复兴岛和睁眼看世界的北外滩公益线上| 后补习时代的家长成长营:如何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8月线上活动报名|学习《故事板演讲术》,提升你的吸引力
平民价上好课·正念和ACT疗法普及课网络学习招募8月活动报名:格式塔(完形)疗法的普及课(线上)2021朋辈咨询线上学习: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2021朋辈咨询线下学习(上海):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平民价上好课· 2021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系统学习招募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