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书架上藏着秘密——订制你的个性书单

滟子教师 谷里云阅读 2021-10-25


槽点


2020年5月,全国著名儿童阅读教师周其星老师联袂深圳市裕同基金会共同发起“裕同2020读写教师领航计划”,面向全国招募30名读写领航教师。


在申报表里,有这么一份特殊的“个性书单”:


1.开心之书(让你笑得停不下来的书):

2.悲伤之书(让你哭得稀里哗啦的书):

3.神秘之书(深奥难懂却又有如神示的书):

4.悲悯之书(读得心酸浑身发冷的书):

5.恐惧之书(有人陪着才敢读的书):

6.恶心之书(重口味,读得直想吐的书):

7.沉重之书(让你压抑难以呼吸的书):

8.失败之书(槽点太多,或没有读完的书):

9.岁月之书(无尽的时光里一读再读的书):

10.枕边之书(陪伴你进入梦乡的书):

11.期待之书(最想看到而未得的书):

12.传家之书(留给你的子孙后代的书):

 

作为学校里的一位资深前浪,书读了一些,买了不少,但是从没有这样正儿八经地梳理和回顾自己的阅读史。

 

记得蒋方舟曾经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过:一个人喜欢的书不仅体现了他的品味,更能从中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学取向甚至是三观。


点击小程序,参与调研


我将书单表格发到阅读工作坊里,想看看老师们平时在读些什么书。但是收上来的书单,却让我深感意外。能够完整填写书单的老师不多,难道是书单出得太偏,不对这群年青人的胃口?


无独有偶,为迎接上级抽检,学校整理了近三年老师们的个人成长规划,其中有一项调查,就是写出老师们三年以来所阅读的书目。六百多名老师,不管是哪个学科,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1.读书的量偏少


2.阅读的面偏窄,有的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和流行读物。


3.前浪后浪差距明显。刚从大学毕业三到五年老师阅读的书目相对广泛,而年纪越长阅读不管从量到质都呈递减趋势。


反思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在直播间公开批评中小学教师不读书,批评中小学老师只是在不断重复教教科书上的内容,知识面很狭窄,已经远远没有能力把学生教好。


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对此展开热议,更有不少中小学教师更是奋起反击,对此进行反驳。


最应该阅读的老师不阅读或者少阅读这是一种现象,但究其原因,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应该把锅全扣到一线老师头上。


在教育只为了应付考试的情况下,阅读远不如大量的做题来得更加有效。一些花费大量时间研究题目,应对考试的老师可能在学校更受欢迎。与拿到优秀班级、学生考高分来比,阅读显得就不那么重要。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阅读,原因只有一个:你是带着你的全部阅读史在教书育人。

 

探讨


一线的老师有多难?一天的时间已经被网格化,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应付各种培训各种检查,有时上个洗手间都要小跑。工作常常是一地鸡毛,琐碎得找不到一个重点,教师阅读,你遇到的第一道门坎是:


没有时间读怎么办?


1. 制定阅读目标


郝明义在《阅读者》说他每天都有固定的1-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这个时间从哪里来?挤出来的!他说,没时间读书,只是因为你觉得读书没那么重要。



曾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毁灭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忙到没有时间成长。”深以为然。读书对教师来说恰恰是自我救赎。


要让阅读成为习惯,首先得制定阅读的计划。先确定一个小目标,假设一个月要读完一本,以此倒推,每天的保底阅读量是多少页,可以做大概的估算。


有了阅读目标,就会逼迫自己将溜网的时间,刷朋友圈的时间用于阅读。同时,为自己准备一些案头书,枕边书,让书本触手可及。从开始逼迫自己阅读到让阅读变得像吃饭呼吸一样的自然,需要两个字,坚持。


2. 养成共读习惯


师生共读是教室里最美的风景线,我要求班里的孩子入室即静,入座即读。我自己首先要做到。


班级建有阅读银行,每天需要阅读打卡,换取积分。我的名字排在第一个,每天阅读管理员会每天会过来提醒,“老师您今天读书了吗,读了几页?”按例在我阅读的书页上郑重其事地敲一个章。我觉得这是特别骄傲的事情。


共读的方式很多,除了师生共读,教师读书会也会帮助和促使你阅读。比如我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谷里书院团队举办的“卓越教师深度成长营”,在干国祥、冷玉斌等几位导师的带领下,深度阅读了《教育的情调》和《 破译教育的密码》,导师分享阅读的秘籍,同伴分享阅读的心得,不同角度的解读,思维相互碰撞,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及成长的喜悦。


3. 让阅读成为信仰


信息时代,我们缺的不是阅读信息,而是阅读信仰。阅读信仰,就是一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阅读判断和价值观念,影响其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老师要对自己的阅读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建立自己的阅读框架,比如一段时期内钻研同一个专题或者同一个作家的书,读透再换一个。


唯有形成阅读框架,才能使漂浮在海面的孤岛连成陆地。不如此,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就容易被泛滥的信息所绑架,看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读什么样的书?


制定书单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份书单是适合每个人的。教师时间有限,阅读的书目可以从两方面考量:


1.读经典的书


叔本华在《阅读与书籍》一文中说:“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我们神清气爽了。”


所谓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沉淀着人类的智慧与文化,是“上了年纪”却日读日新的好书,读经典的好处在于它能改我们的底层思维,丰厚我们的认知。但是这类书并不好读,不仅烧脑,有时候必须要用到“啃读”的精神。如果不从阅读的舒适区内跳出来,只阅读流行读物,那我们的阅读始终停留在浅层次上,很难有真正的提升。


2.重新定义经典


真正的读书,正是不断寻找,发现经典的过程。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没有读者对书的积极回应,没有与书亲密而刻骨的交集,就没有真正的经典。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学会读什么,还要学会不读什么,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


怎样读才有用


阅读的方法千种万种,我特别赞同艾德勒和范多伦的观点:“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写下来。”


以写作倒逼阅读,我对此有着特别深刻的感受。19年的暑假,我参与了特级教师郭学萍主编的《全景阅读》一书的编写,负责其中的一个章节——《脑袋上的池塘》。这一章节需要一首合适的小诗作为篇头,为了找到合适的内容,光儿童诗集我就读了十几本。


那个暑假,我每天必去的就是书店。完成这个章节的编写后我发现自己一个月的阅读量是平时的三倍。无意中体验了一把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这也算是写作倒逼阅读的一个典型例子了。


据说教师的生活状态只有两种:越忙越不读书,越不读书越忙;越忙越要读书,越读书越悠闲。你选哪一种?


 - END -

编辑 | 梁子  审核 | 一墨
内容来源 | 萤火虫阅读工作坊

往期推荐

老师、同学们看过来!本公众号长期征稿!

● 绘本里的写作密码《一园青菜成了精》之综合报告

一组神兽成了精

 
点个在看,做个同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