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专集 | 数字科技——开启智慧城市设计新纪元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更新,科学技术与数字化不断影响并慢慢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在这一变化中不断调整[1]。在综合多专业视角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广至社区规划,细至景观装置,智慧技术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维持着更加协调稳定的城市形态


[1]简·威廉·维斯林克,孟宁.互联、灵活且意义非凡:这才是设计智慧城市的正确方式[J].风景园林,2020,27(5):41-51.

目录

1  智慧技术与社区规划

瑞典 ReGen Villages 自循环社区——具备弹性的再生系统

荷兰 Brainport 未来智慧街区——灵活规划的共享策略

丰田“编织城市”——智慧交通社区

湖景村总体规划——棕地社区的多功能开发

2  智慧技术与气候监测调节

嗅探器自行车——通过空气质量分析的路线规划

Amstel III 地区改造——通过风环境分析的布局设计

气候地砖——雨水循环设施

智能雨桶——全自动雨水处理装置

3  智慧技术与交互体验

北京海淀公园——AI智慧公园

龙湖海淀科技园——由技术驱动的交互式景观

智能路面——动能收集与转化装置

4  智慧技术与未来城市构想

城市模拟建造——3D扫描技术与城市再生设想

无人驾驶船研究——新时代的水上交通工具

无人驾驶汽车研究——新时代的交通模拟规划

互联车辆数据集成——交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01




智慧技术与社区规划


瑞典 ReGen Villages 自循环社区——具备弹性的再生系统

The First Circular, Self-Sufficient Communities for Sweden

项目地点: ReGen村 瑞典

主要设计团队:White Arkitekter 瑞典建筑公司,ReGen Villages Sweden 软件技术公司

关键词:人工智能 软件调控 模式化设计

© White Arkitekter


White Arkitekte瑞典建筑公司与Regen Villages Sweden软件技术公司一同合作,拟在瑞典城区内外规划一系列完全自循环并且富有弹性的模式社区,并希望通过这一方案推进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the Scandinavian country)进行智能社区建设。

 

© White Arkitekter


受到电脑游戏的启发,该项目整合了有机食品生产、能源的储存及回收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建筑等要素,旨在通过缩减基础设施的建设面积来减轻其建设压力,缓解因资源短缺及人口增长带来的城区环境脆弱与住房短缺等问题。

 

© White Arkitekter

© White Arkitekter


VillageOS™ 是 Regen Villages Sweden 公司研发的适用于特定地点条件的最新智能技术软件,这款软件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为基础,通过建立立体养殖、养耕共生等复合模式,形成农副业生产有机共生的闭合循环体系。并对社区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收集与再利用,部分可用作沼气生产,结合太阳能光能转换技术,促进社区的自给自足,形成弹性智能的闭合体系。自2016年来,ReGen Villages Sweden 网站已有超过9000万的网络浏览量和22000多个家庭登记注册。


整理自:

http://www.archdaily.cn/cn/937918/white-arkitekterlian-he-regen-village-chuang-jian-rui-dian-shou-ge-zi-xun-huan-de-zi-gei-zi-zu-de-she-qu

https://whitearkitekter.com/news/sweden-can-become-first-country-with-circular-self-sufficient-communities/


荷兰 Brainport 未来智慧街区——灵活规划的共享策略

Brainport Smart District in Holland

项目地点:赫尔蒙德 荷兰

主要设计团队:UNStudio建筑师事务所

关键词:复合景观 可持续发展 带状街道

© UNStudio


Brainport智能街区(Brainport Smart District)位于荷兰赫尔蒙德(Helmond),总面积为155 h㎡,是一个围绕中央公园组织,由商业空间和自然保护区包围的混合住宅街区。基于多领域的最新概念和技术,该项目预计在2020—2030年的10年中开发1500套新房屋和12 h㎡的商业场所,形成以能源系统为目的,生态,社会、经济循环可持续的街区样板。


© UNStudio

© UNStudio


整合现有村庄、农田、湿地等多种景观类型,规划形成10个由北向南的带状街道,形成各区块间协同的“复合景观”(Hybrid Landscape)。这些带状街道承载了生产功能,实现了每个带状街道内生产和消费的自循环。


© UNStudio


Brainport 智能街区可根据每位用户的需求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街区自身发展。并计划搭建城市数据平台,为人们提供能源共享、数据共享和便捷运输等智能的生活服务。


整理自:

https://www.unstudio.com/en/page/11722/brainport-smart district?utm_campaign=Living+%28with+density%29+Report+%96+UNStudio&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iMailingtool

https://worldlandscapearchitect.com/unstudio设计灵活空间方案-全球最智慧街区-荷兰未/#.XqwqTJSHpPY

https://worldlandscapearchitect.com/felixx-envisions-a-hybrid-landscape-for-the-smartest-neighbourhood-in-the-world/#.Xr9MdKgzZPY

本·范·伯克尔,张博雅.“Brainport 智慧街区”:应对未来生活的荷兰创新举措[J].风景园林,2020,27(5):71-77.


丰田“编织城市”——智慧交通社区

Woven Intelligent City In Shizuoka, Japan

项目地点:静冈 日本

主要设计团队:BIG 建筑事务所

关键词:街道网络 灵活空间 科技社区

© BIG


“编织城市”(Woven Intelligent City)落址于日本静冈县一处旧厂区,占地约70.82 h㎡,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各类交通平衡发展的城市孵化器。其运用氢动力、太阳能和地热能,实现了清洁、互联、共享的出行方式,从而构建了一个碳中和的城市,将于2021年开工建设。


“编织城市”主干道

© BIG

“编织城市”休闲长廊

© BIG

“编织城市”生态步道

© BIG


“编织城市”包含了灵活的街道网络,以实现更加方便安全的交通连接。城市道路具有3种形式和功能:1)主干道供速度较快的多功能无人驾驶车辆通行;2)休闲长廊结合植被种植,形成可供小型、低速移动工具(如自行车、概念滑板车等)通行的景观长廊;3)线性公园中的生态步道,为行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漫步空间,并为各类动物营建出栖息活动的绿色连廊。


© BIG


3种街道编织出“3X3”单元的城市街区,通过网格边线变形的方式可在原有街区中形成广场、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不同的街区使用需求,而雨水管网、物联网设备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则隐藏于编织街道路面以下。


© BIG


结合日本传统建筑工艺及居住模式,以木构为主要建筑特征,并采用碳封存木材,屋顶上安装光伏板,这不仅代表了每个街区的特征,更确保了其全天候的能源需求,并利用机器人AI技术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协助研发、办公及日常生活。


整理自:

https://big.dk/projects#projects-twc

https://mooool.com/toyota-woven-city-by-big.html


湖景村总体规划——棕地社区的多功能开发

Lakeview Village Master Plan

项目地点:安大略省 加拿大

主要设计团队:Sasaki 景观设计事务所

关键词:滨湖 倒T形规划 智慧社区

© Sasaki


湖景村(Lakeview Village)位于密西沙加(Mississauga)安大略湖沿岸西部的一块约73.6 h㎡的棕地上,Sasaki景观设计事务所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通过减少住户通勤量、建立其强烈的社区意识以及改善环境等措施来提高湖景村的生活质量,并通过合理使用区域能源、运用真空废物处理技术、大量采用自然光等措施让湖景村成为一个混合型智慧社区。


© Sasaki


湖景村的滨湖公园(Lakefront Park)中一条长达3000 km的滨水步道,联系起了沿途140个社区和三大湖,其公共空间和交通网络则连接了北部的湖岸路(Lakeshore Road)和安大略湖海岸线。


© Sasaki


场地中央的奥格登公园(Ogden Park)和滨湖公园(Lakefront Park)形成了一个倒“T”形空间,其他关键节点沿其展开规划——沿奥格登公园南北向规划高层建筑,临近滨湖区域的空间布置中层住宅,从而在营造低密度建筑群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加广阔的滨水视域。


© Sasaki


未来将有约28000名居民入住湖景村,加上其所吸引的众多游客,湖景村将成为密西沙加地区充满活力的滨水区,并成为可持续、高强度发展的社区典范。


整理自:

https://www.sasaki.com/projects/lakeview-village-master-plan/

丹尼斯·帕普斯,保罗·施拉波贝斯基,陈崇贤.智慧城市始于智慧设计 [J].风景园林,2020,27(5):110-116.


02

智慧技术与气候监测调节


嗅探器自行车——通过空气质量分析的路线规划

The Sniffer Bike to the Air Monitoring

项目地点:荷兰

主要设计团队:Civity数据管理公司,Sodaq物联网研发团队

关键词:骑行 环境污染 市民参与 数据共享

© Civity


当地政府为了了解城市空气质量、道路情况等信息,研发了嗅探器自行车(Sniffer Bike),这一自行车上安装有具有定位功能的嗅探传感器,可实时测量空气温度、湿度、颗粒物(PM1、PM2.5和PM1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道路状况等信息。

 

© Civity


当地政府通过招募志愿者的形式鼓励当地市民参与使用装有嗅探器的自行车骑行,通过居民骑行所收集的数据可实时反馈到研发平台(CIP Dataplatform)上,方便管理、分析和共享,这种参与方式还可增强市民对城市空气质量和交通状况的了解与关注。

 

© Civity


嗅探器自行车相对于一般的定点测量工具,有全面性、实时性和便捷性等优势,利用这一工具所获得的数据能为骑行者规划更健康的路线,也更有助于政府的规划决策以及环境污染的改善。


整理自:

https://civity.nl/en/products-solutions/sniffer-bike/

https://sodaq.com/projects/sniffer-bike/

简 · 威廉 · 维斯林克,孟宁 . 互联、灵活且意义非凡:这才是设计智慧城市的正确方式 [J].风景园林,2020,27(5):41-51.


Amstel III地区改造——通过风环境分析的布局设计

The Wind Study in The Amstel III Region

项目地点:Amstel III 荷兰

主要设计团队:Actiflow资讯公司

关键词:风参数评估 风洞 CFD计算机模拟

© Actiflow


由于高层建筑的密度逐渐增大,导致行人高度上的风速增加,这不仅降低了行人舒适感和整个社区环境的吸引力,对于年长以及行动不便的人群也有潜在风险。


© Actiflow


Amstel III位于阿姆斯特丹东南部,占地约1 k㎡,当地政府希望在城市设计的尺度对该地区进行研究,以此为该地区提供舒适的街道风环境。


© Actiflow


Actiflow团队根据荷兰NEN8100标准运用“风洞实验”以及“CFD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步行环境风舒适度进行评估,并将测量或模拟的结果与地区风力数据相结合,从而形成地区风力等级示意图。


© Actiflow


Actiflow团队在对Amstel III地区进行风环境分析后,向市政府提供了在公共场所缓解风障碍和危险的可行措施,建议政府依照风等级示意图在相应区域尽可能地设计公共空间,并尽可能多地使用树木、树篱及其他植被化解风力影响。并通过政府为该地区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制定了详细的导则。


整理自:

艾瑞克·特里,徐琴.智慧城市中的风设计[J].风景园林,2020,27(5):64-70.

https://actiflow.com/portfolio-items/amstel-iii-area/


气候地砖——雨水循环设施

The Climate Tile to the Rainwater Cycling

项目地点:纳莱布罗 哥本哈根

主要设计团队:THIRD NATURE建筑师事务所

关键词:气候适应 雨水处理 人口稠密型城市

© THIRD NATURE


气候地砖(Climate Tile)是一个针对人口稠密型城市的新型气候适应系统,在收集来自屋顶和人行道雨水的同时,确保雨水流向种植池和蓄水池等设施,在实现水循环的同时能疏导雨水,从而缓解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压力。


© THIRD NATURE


气候地砖可与传统街道地砖相整合,在增加街道布局灵活性的同时可有效应对地区降雨等气候变化情况,从而有助于提升街道的气候适应性,并促进街道植被的健康生长。


© THIRD NATURE

© THIRD NATURE


气候地砖灵活多变的铺设方式,可将绿色植被引入街道空间,结合周边建筑,营建出可供休闲停留的街区公共场所,激活街道边缘区域,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整理自:

第三自然建筑师事务所.气候地砖:针对未来城市的可扩展气候适应系统落成典礼[J].风景园林,2019,26(1):58-61. 

https://www.archdaily.com/902399/climate-tile-designed-to-catch-and-redirect-excess-rainwater-from-climate-change


智能雨桶——全自动雨水处理装置

The Rain Barrel to the Rainwater Cycling

项目地点:鹿特丹 荷兰

主要设计团队:Bas Sala工作室

关键词:极端气候 雨水处理 智能系统

© Bas Sala


随着极端气候的出现,城市管网难以承担短时巨大的降雨量,因此荷兰政府试图寻找一种创新的方式来增强城市的环境承载力。


© Vera Duivenvoorden


Bas Sala工作室研发的智能雨桶(Rain Barrel)是一项能对雨水进行全自动处理的设施。该智能雨桶(Rain Barrel)与天气应用程序关联,能够实时估算降雨量。雨桶在干旱时可保证内部有水并具有一定的灌溉功能,在降雨高峰期之前又能将水及时排入下水道,保证高峰期的雨水能够在桶中有一段缓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压力。


© Bas Sala


根据不同城市空间雨水情况,Bas Sala工作室设计了不同款式的智能雨桶,如大型雨桶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小型雨桶应用于私人后院。

 

© Vera Duivenvoorden


使用者可以通过APP随时开启或关闭雨桶,控制雨水的收集、利用和排放,通过这种简单且有趣的方式,每一个居民都能参与到城市雨水管理的工作中,从而唤起当地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整理自:

简·威廉·维斯林克,孟宁.互联、灵活且意义非凡:这才是设计智慧城市的正确方式[J].风景园林,2020,27(5):41-51.

https://www.bassala.com/smart-rainbarrel


03

智慧技术与交互体验


北京海淀公园——AI智慧公园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aidian Park,Beijing

项目地点:北京 中国

建设单位:海淀公园管理处

技术支持团队:百度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智慧管理 智慧服务 科技惠民

© 北京海淀公园管理处、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海淀公园建于2003年,占地面积约34 h,其前身是昔日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的畅春园。由于建成时间较久,存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诸多问题,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公园”理念逐渐成为公园未来建设的重要方向。因此,海淀公园管理处将其打造成了全国首个AI智慧公园,让科技真正用之于民,为AI赋能城市公园的可复制性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两轮提升改造之后,设计团队为海淀公园构建了全面的智慧化系统,使其基本实现了自我感知和智能化控制。


© 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海淀公园建设的基本构架为1个作为“公园之芯”的智慧综合管理平台以及智慧管理系统和智慧服务系统2个子系统。

 

 © 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综合管理平台作为全园的“智慧大脑”,可以将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反馈给公园中的智能化设施进行智能管理与联动,与此同时,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可视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公园的动态数据指标,进行公园智能化设施的远程管理。


© 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管理系统包括智慧生态监测、智慧管养、智慧能耗管理、智慧照明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6个层面,分别从空气质量、水体质量、灌溉系统、植物养护、能耗、安全等方面对公园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智慧服务系统包括智能导览、景观互动设施、智慧跑道、智能科普、智能设施等5个层面,是海淀公园智慧惠民策略的重要表现。游客可以根据公园入口导视牌中的虚拟场景进行路径规划,也可以通过手势与喷泉互动,通过踩踏钢琴键演奏音乐,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通过智慧跑道获取自己的跑步信息并选择不同的竞速模式,体验三维交互式科普和AI智慧设施。


整理自:

https://mp.weixin.qq.com/s/M9f1AMPkAPlO3TuqLC-R-g

https://dreamdeck.cn/detail?itemId=di2314371133077381_1365

张洋,夏舫,李长霖.智慧公园建设框架构建研究:以北京海淀公园智慧化改造为例 [J]. 风景园林,2020,27(5):78-87.


龙湖海淀科技园——由技术驱动的交互式景观

Longfor G-Park in Beijing

项目地点:北京 中国

主要设计团队:北京本色营造景观设计有限公司(Instinct Fabrication)

关键词:交互体验 生态可持续 户外办公

© Instinct Fabrication


龙湖海淀科技园(Longfor G-Park)占地5000 ㎡,设计团队将各类科技手法巧妙地整合到公园中,从而凸显IT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并推动以技术驱动性交互式景观为特色的未来科技园建设模式。


© Instinct Fabrication


龙湖海淀科技园包含三大交互体验功能:

■ 能量转换

游客通过踩踏、跳跃所产生的身体动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继而触发水幕等互动装置,这些装置为公园增加活力的同时也较为环保。


© Instinct Fabrication


■ 生态维系

公园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包括可实现能源循环的电力系统和对雨水进行储存再利用的水系统,两者共同促进了公园可持续的低碳生态循环。


© Instinct Fabrication


■ 户外办公

设计团队提出了“在自然中工作”的概念,在公园东北角设计了一个可移动的盒子,可容纳5~10人的小型团队会议,玻璃立面可根据需要切换透明度。

 

整理自:

http://www.instinctfabrication.com/project/beijing-longfor-g-park/

http://landezine.com/index.php/2019/05/longfor-g-park-by-instinct-fabrication/


智能路面——动能收集与转化装置

Energy-harvesting Smart Pavement In London

项目地点:伦敦 英国

主要设计团队:Pavegen公司

关键词:能量收集 能量转化 交互装置

 © Pavegen


智能路面(Energy-harvesting Smart Pavement)是Pavegen公司在伯德街(Bird Street)安装的约10 ㎡的铺路板装置,可通过振动收集器将过往行人的脚步动能转化为电能,为该地区附近的用电设施供电。

 

© Pavegen


在实现节能环保的同时,智能路面还配置有隐藏的鸟鸣扬声器,愉悦的声音营建出舒缓的街区环境,并增加了智能路面的趣味性,让街道更有活力,从而促进周边商业发展。

 

© Pavegen


与其他地区已有的智能路面不同,Pavegen团队还为伯德街的智能路面设计了一个应用程序,利用低功耗蓝牙发射器让用户通过该应用程序与智能路面进行互动,可以用步行转化的能量凭单换取周边商店的优惠券。


整理自:

https://www.archdaily.cn/cn/875799/zai-lun-dun-de-quan-qiu-shou-tiao-zhi-hui-jie-jiang-xing-zou-zhuan-hua-cheng-neng-liang?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pavegen.com/about/?utm_medium=website&utm_source=archdaily.com

https://inhabitat.com/pavegen-unveils-worlds-first-energy-harvesting-smart-street-in-london/

https://www.curbed.com/2017/7/5/15921382/smart-street-london-bird-street-pavegen


04

智慧技术与未来城市构想


城市模拟建造——3D扫描技术与城市再生设想

3D Scanning Technologies and ECO System in the Post-War Smart City

项目地点:大马士革 叙利亚

主要设计团队:Reparametrize Studio建筑与规划事务所,Digital Architects信息技术公司

关键词:战后重建 结构分析 共享社区

© Reparametrize Studio

© Reparametrize Studio


Reparametrize Studio建筑与规划事务所通过3D扫描技术分析战后大马士革Zamalka镇的建筑受损结构,以制定相应的修复、拆除方案,提出了共享居住的模式,设想社区公共空间由具有多个箱型框架的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可实现能量的自给自足,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并建设公共绿地、屋顶花园等公共场所。


了解更多:

http://reparametrize.com/project/zamalka-into-the-future/

https://www.archdaily.com/933147/reparametrize-studio-and-digital-architects-re-code-post-war-syria

http://www.archdaily.cn/cn/936728/reparametrize-studiojie-shao-3dsao-miao-ji-zhu-xiang-xiang-xu-li-ya-zhan-hou-zhi-neng-cheng-shi-de-wei-la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无人驾驶船研究——新时代的水上交通工具

Autonomous Boats in Amsterdam

主要设计团队:MIT Senseable City Lab(麻省理工学院智慧城市实验室),AMS(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研究所)

关键词:动态基础设施 双向通信 水路连接

© MIT Senseable City Lab


roundAround”项目借助动态基础设施无人驾驶船(Roboats),以缩短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与新开发的Marineterrein地区之间的水上通行时间。船只之间可通过激光扫描技术实现双向通信,防止危险碰撞并可随时靠岸。这一无人驾驶船可运输人员、货物,并提供垃圾收集、协助其他船只等服务。

 

了解更多:

https://www.csail.mit.edu/news/autonomous-boats-can-target-and-latch-each-other

https://www.archdaily.com/922675/the-worlds-first-dynamic-bridge-and-autonomous-boats-in-amsterdam/


无人驾驶汽车研究——新时代的交通模拟规划

Autonomous Vehicles in the Smart City

主要设计团队:Sasaki景观设计事务所

关键词:模式整合 共享权力 公共空间 可持续发展

© Sasaki


针对城区交通拥堵问题,Sasaki景观设计事务所提出了无人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s)技术,并建设新的道路体系,有望借此把汽车主导的空间转化为更安全的、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迎合政府的公平与安全发展目标,推动集约化、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了解更多:

https://www.sasaki.com/projects/shifting-gears-an-urbanist-take-on-autonomous-vehicles/

http://shiftinggears.sasaki.com/#/

https://www.sasaki.com/zh/voices/mohamed-on-autonomous-vehicles/


互联车辆数据集成——交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Connected Vehicle Data Integration into Traffic Operations Center

项目地点:密歇根州 美国

主要设计团队:AECOM公司

关键词:数据集成 数据共享 双向通信

© AECOM


互联车辆(Connected Vehicle)技术以提高安全性、机动性和环境影响为目标,促进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双向连通。AECOM通过对大量互联车辆数据的研究,为美国密歇根州交通部(MDOT)提供了将互联车辆的数据有效集成并纳入交通运营中心(Traffic Operations Center)的指导,以便于使用者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同时便于政府更有效地掌控交通数据和优化交通规划。

 

了解更多:

https://aecom.com/projects/connected-vehicle-data-integration-traffic-operations-center/



相关阅读:

LA专集 | 建设城市中央公园和城市大型公共空间具有怎样的意义?

LA专集 | 历史街区更新与传统建筑改造如何把握发展新机遇? 
LA专集 | 镌刻历史,记忆永存!纪念性景观LA专集 | 城市植物景观营造最佳案例,你了解多少?
《风景园林》2020-05刊首语 | 郑曦:城市愿景与数字技术《风景园林》2020-05目录 | 智慧城市设计与技术(全本双语)

《风景园林》2020-05新刊速览 | 智慧城市设计与技术(全本双语)

《风景园林》2020-05专题导读 | 智慧城市设计与技术(全本双语)

LA专题 | 邬峻 | 荷兰智慧城市宜居性机器学习研究

LA专题 |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  邬峻  张博雅 | 走向“新的”阳光都市主义LA研究 | (比利时)艾瑞克·特里 徐琴 | 智慧城市中的风设计LA作品 | Sasaki | 智慧城市始于智慧设计LA访谈 | 计算机科学与风景园林——弗吉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系主任耿百利教授专访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5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编译 潘悦

校对 贾绿媛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