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书|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3.0
编者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历经数载,北大党委宣传部访北大名师,请他们分享影响,畅谈一生治学感言。今天让我们继续聆听师者的叮咛吧。
3.0
LIST
陈平原
罗志田
赵敦华
马 戎
王文融
谢庆奎
戴龙基
高崇文
刘意青
傅 军
翟中和
王阳元
黄 琳
马伯强
濮祖荫
王祥云
吴瑾光
项海格
谢有畅
谢衷洁
陈平原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随着专业化思想的深入人心,治学者必须接受“系统训练”,这已经成为共识,而且正在迅速落实。我担心的是,“专业主义”一旦成为塑造我们思想行为的主要力量,会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合规矩的“奇思妙想”造成极大的压抑。越来越精细的学科分野、越来越严格的操作规则、越来越艰涩的学术语言,在推进具体的学术命题的同时,会逐渐剥离研究者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对于人文学来说,这个代价并非微不足道。既投身“专业化”大潮,又对“正统派”之得失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以为是必要的。
对于训练有素的学者来说,说出来的,属于公众;压在纸背的,更具个人色彩。后者“不着一字”,可决定整篇文章的境界,故称其“尽得风流”,一点也不为过。没必要借题发挥,也不是以史为鉴,在选题立意、洞察幽微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家的生活经验,乃至情感与想象,如此“沉潜把玩”,方有可能出“大文章”。我以为,纯粹的技术操作并非理想的学术状态。尤其是谈论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文学、教育等,今人的长处,正在于其与那段刚刚逝去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容易体贴入微。
1、张岱:《陶庵梦忆》
2、吴敬梓:《儒林外史》
3、章学诚:《文史通义》
4、章太炎:《国故论衡》
5、鲁迅:《野草》
◎
罗志田
历史学系教授
个人研究主要侧重于近代中国,这是一个以多歧性为显著特点的时代,变化频仍而且变得剧烈。过去的研究也因此一向多见变的一面,而较忽视历史的延续性。只有在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变与不变的两面之后,才能更充分地认识近代中国。更广义地看,历史研究者的认识能力及其可据材料的双重有限使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也相对有限;已逝的史事既然未必充分可知,则如果重建出的史实过于简洁清晰,反可能适得其反,恰与历史原状相违背。这似乎增添了历史的模糊感,然而历史的魅力或许正蕴含在其朦胧之中。既知此,史学研究必依柳诒徵所言,将“今情达古意”落在实证之上,才可能趋近于章太炎所说的“字字征实,不蹈空言;语语心得,不因成说”这一境界。
1、《论语》
2、《庄子》
赵敦华
哲学系教授
做学问有两条路:一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二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一种理论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要在别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或在别人认为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提出新的问题。这种能力的形成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脱离日常经验和思维的定势,这是年轻时宜走的一条路。人到年老时,自然会体会到:真理其实是简单的。古今中外的真理纵有千万条,但真理不会反对真理,能够兼并圆融的学说,才是真理。
1、达尔文:《物种起源》
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3、《孟子》
4、柏拉图:《理想国》
5、杜威:《哲学的改造》
马戎
社会学系教授
为了创造学术创新的氛围和风气,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解放思想。中国近百年先效法欧美,后效法苏联,发现任何一个现成发展模式都不能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各国现成发展模式、政治体制的教条束缚我们的思维。解放思想是学术创新的必要前提,真理的检验只能通过实践。
二、开拓思路。中华文化和国学研究有悠久的传统,有长处和短处。要使“中学”和“西学”的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国人的人文思辨传统和西方人的科学实验精神结合起来,占有世界各国的学术积累,才能使我国的研究具有创新的基础和潜力。
三、立足本土。在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是获取最基础研究素材的主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四、兼容并包。兼容并包就是北大开展学术活动、鼓励学术创新的精神核心。只要是真正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各种学派、各种观点都可以在北大校园里自由讨论。今天的中国仍然处在一个深化体制改革、探讨新体制和新模式的进程中,无论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是对未来的建议,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建议都应当有一个发表的场所。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费孝通:《乡土中国》
3、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4、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王文融
外国语学院教授
在治学过程中最深切的感受是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应该说,五年的大学学习给我们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完备,“文化大革命”又浪费了十年宝贵的光阴。1977年大学恢复高考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抓紧一切时间,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益的知识,尤其注重理论和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生甚至本科生一道听外籍教师的课,到中文系旁听《语法与修辞》,珍惜有限的出国进修的机会,虚心向同行们请教。这样,对自己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西方现代文体学和叙事学,逐渐有了较深的了解和较好的把握,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几十年来,自己从不敢懈怠,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即便如此,现在仍时时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慨。可见“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绝对是条真理。
1、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艾·伏尼契:《牛虻》
3、马·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4、法文版,茨·托多罗夫编译:《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
5、刘勰:《文心雕龙》
◎
谢庆奎
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我来北大已有四十年,五年学习,三十五年教学科研。人生苦短,学海无涯。人生毁誉交加,难以评说;学海所得,却是自己的。除了做人、教学、科研之外,还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这就是“专”、 “博”、 “勤”、 “恒”、 “淡”、 “动”。
“专”——专心专一。学习要专心,治学也要专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专一是指做学问,要确定一个方向或一个领域,不能朝秦暮楚。这就是所谓的学有专攻。
“博”——博以养专。作为一个学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涉猎的面要广。广博的知识是为专攻打基础,给思路、给方法、给营养,而不是代替专攻,四面出击。
“勤”——勤以补拙。不管是天才还是笨蛋,勤奋好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对于一个没有多少天分的人,只能靠勤,勤读书,勤动脑,勤动手,勤聊侃,以勤补拙。
“恒”——持之以恒。就是要有恒心,不能懈怠,不能中断。持之以恒,总有所成。
“淡”——淡泊名利。学术舞台上,名利多多。如果追名逐利,蝇头小利也要,各种名分地位都争,势必会影响学术,变成“江湖学术”、势利小人。只有以开阔坦荡的胸怀对待名利,才能在学术上真正有所贡献。但是要真正做到淡泊名利,非常不易。
“动”——动以健身。做学问要有好的体力、好的身体,否则,天才也无能为力。要有张有弛,要多走动,运动健身,这是做好学问、做大学问的基本保证。
1、谢庆奎:《政治改革与政府创新》
2、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3、谢庆奎:《政府学概论》
◎
戴龙基
图书馆研究馆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为治学传统门径,历来为学者所推崇。虽然今天通过“上网”和“触电”能使我们轻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但要想在知识的海洋里乘一叶扁舟,自在畅游,仍需追溯源流,理清脉络,搜尽天下之信息为己所用,我想这是治学的一个理想境界,也是北大图书馆员的责任。
1、温格罗夫、爱弗罗斯:《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S.R. Ranganathan,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2nd ed.
4、Bangalore, Sarada Ranganathan Endowment for Library Science
5、New Delhi, Exclusive distributors, UBS Publishers' Distributors, 1988.
◎
高崇文
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考古是一门很艰苦的专业,却又是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的专业。大凡有志于此事业者,都会在探讨神秘的世界中忘掉自我。初学考古,可以说什么都不懂,是在几次重要的田野考古实习中被深深感染,被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引进了考古学研究的殿堂。回想起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自创建以来,之所以一直注重田野考古,之所以在大学本科学习中,一直坚持安排整整一个学期的田野考古实习,就是因为,田野考古是进入考古学的门径,更是考古学的基础,近现代考古学这个新兴学科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既然矢志于这一学科,就会有锲而不舍的动力,勤勉是通往科学殿堂的阶梯,流多少汗水就会有多少收获,这应当是所有有志者的必经之路。
1、顾颉刚:《古史辩》
2、王国维:《观堂集林》
3、阮元:《十三经注疏》
4、阮元、王先谦:《清经解》、《清经解续编》
5、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
刘意青
外国语学院教授
外语是一门需要反复实践的科目。起初,我的成功得益于大量阅读英语读物,从易到难,以便获取语感。然后自己梳理和总结语法。 但是我的英文真正变得地道和熟练是在当了教员之后。当时的西语系实行由老先生把着手教我们如何备课,上课,出题和编写练习。在周珊凤等一流的英语专家的传帮带过程里,我不但学会了几乎所有教外语的本领,而且锤炼了我自身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老先生们以自己求实求真,谦虚好学的榜样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形成了我们系的学风。而这样的学风又变成了我们成功的保障。回想自己走过的半个世纪,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因为我有北大这样宽松的人文环境养育我,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前辈引路和指点,让我在治学中少走了弯路。后面提到的这些因素才是我学业有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曹雪芹:《红楼梦》
3、《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4、《诺顿英国文学选读》
5、《诺顿美国文学选读》
◎
傅军
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治学的真谛不是被动地积累和运用知识,而是超越描述,提出问题,主动地理解和解释自然和人类世界,从而创造新的知识。这是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学者的区别所在。在人类进行知识储存、传播和创造的努力中,普通大学的任务主要是知识的储存和传播;但是研究型大学的学者主要任务是创造知识,同时启发和教授年轻一代提出、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理论。书本知识不等同于理论知识!我们注意到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几乎都是Ph.D.——不仅仅是博士,而是哲学博士——为什么?哲学必须涉及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问题,故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人类知识的接生婆。作为哲学博士的学者,在学习、传授现有知识和提出、研究新问题时,必须有能力在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上对自己提出挑战。如果对认识论和本体论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面临的风险将不仅仅是重复现有知识,还有可能在华丽词汇的掩盖下把世界搞得更糊涂、而不是更清楚。
我很难具体地说出5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除非我不负责地瞎说。不同的书和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我;影响是个过程,还未结束。但是我深深地感谢教我数学、中文和外语的老师。数学有助于我逻辑思维,语言是人类知识和思想的载体。它们是基础的基础,有了它们,就有可能有效地思考、学习、欣赏、比较、研究、交流与自然、人文和社会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
翟中和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把“重学问,淡名利”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重学问,就是治学过程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学术作风,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要敢于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淡名利,就是在科学研究中心胸一定要豁达、宽容,不计较小事。在进行研究选题时,首先应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考虑国家的需求基础上,再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结合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来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1、爱芙·居里:《居里夫人传》
2、温格罗夫、爱弗罗斯:《钢铁是这样练成的》
◎
王阳元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从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贵在执著,重在分析,在系统的科学研究中必将有所发现,有所发明。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前人的工作既尊重,认真学习,又不迷信盲从,要分析其得出结论的客观历史条件。然后从科学发展趋势和当前以及长远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合理组织科学实验,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不断发现,不断探索。要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教书育人就是要启发、引导他们注意学好扎实的基础理论,然后能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些心得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成长为能超过我们自己的新的一代学术带头人。
1、温格罗夫、爱弗罗斯:《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2、爱芙·居里:《居里夫人传》
3、黄昆:《大学物理讲义》
4、《毛泽东诗词》
5、W. Shockley, The Path To the Conception of The Junction Transistor
◎
黄琳
工学院教授
控制科学是一门要用很多数学和实际知识的技术科学。要学好她,无论是一种理论还是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应弄懂其背景,然后要做到两点:从总体上弄清其原发性思想与核心内容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再搞清方法技巧上的关键之处,最后将总体与关键联成一个图,悟其真谛,这样大体上可以做到不是死读书。在研究上对已有的成果,要想想:(1)究竟做到了什么?(2)还应该做什么?在选题上应从科技发展的态势凝练问题而不能只在别人走过的路上学步。研究问题应以极大的兴趣不计得失地去追求,取得成果后切勿沾沾自喜,而是放下一段时间,再用批评者的角度去看,这样当受益匪浅。
1、伏尼契:《牛虻》
2、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3、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4、钱学森:《工程控制论》
5、李亚普诺夫:《运动稳定性一般理论》
◎
马伯强
物理学院教授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由此理解做学问或做文章,尤为合适。第一境界,是说目标还不清楚,不知道怎样去做,这时的苦恼烦闷可用“望尽天涯路”来形容。第二境界,是知道目标是什么,这时要肯花苦功夫、下大力气去刻苦攻关,“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明确知道了怎样去做,或者将大功告成,“蓦然回首”,这时才发现原来看来遥不可及的事情就在眼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孙振生编著:《易经今译》
2、陈鼓应编著:《庄子今注今译》
3、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4、徐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5、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
◎
濮祖荫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我在北大学习和工作了40多年,有幸聆听了一些前辈学术大师讲授的课程,其情其景,依然栩栩如生。许多深奥的理论在他们透彻的剖析和严密的逻辑面前,变得清晰而自然。听他们讲课,层层深入,旁征博引,既学到了知识,更是一种享受。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们学识渊博,每一堂课也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由此我领悟到,要当好北大的老师,就要孜孜不倦,扎扎实实,精益求精。我参加过无数次学术活动和讨论会。无论长幼,不分师生,激动的发言,不停的争论,新思想在辩论中锤炼和成熟。北大学子对新创见的敏感和热忱,令人难以忘怀。民主、科学、求实、创新,愿北大的好学风代代相传,开花结果。
1、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2、阿扎耶夫:《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3、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4、H.哈肯:《协同学》
5、海明威:《老人与海》
◎
王祥云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在过去的几十年,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新鲜的东西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人类无限的求知欲与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相矛盾,我们大多数人只能局限于自己专业的狭小天地里摸爬滚打,对于其他领域少有涉猎。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的例子在科学史上俯拾即是。我们应该关注相关学科的进展,哪怕是雾里看花也好。
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时,一定要掌握好“度”,即知识拓宽到什么程度就大致上够了,再多就没有时间学或者没有必要。专门知识是科学创造的凭借,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
科学研究需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在一个选定的方向长期耕耘,不能谁给经费就做谁的课题。人一生要想做成一两件事,没有十年磨一剑的执著是不成的。
在科研中想出了一个好的主意,一定不要沾沾自喜。这个世界太大了,凡是自己能想到的,十有八九别人也想到了。正因为这样,原创性成果才显得珍贵。
1、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牛虻》
2、徐光宪:《物质结构》
3、罗伯特·容克:《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原子科学家的故事》
4、傅敏:《傅雷家书》
5、鲁迅:杂文、散文与诗
◎
吴瑾光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浓厚的学术风气,促使科学研究发展。例如,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在无机化学实验室,却能够利用部分工作和业余时间,应北医三院的要求进行棕色色素型结石的组成、结构和生成机理的研究。在学术思想活跃的环境里,我会更自觉地在不影响本职科研任务下,又使得结石研究课题取得好的成果,宽松的气氛推动潜能的发挥。
我组在八十年代即开始与国内外医学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二十多年来,为了共同的科研项目,如肿瘤检测的红外光谱新方法研究工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语言增多了,双方在专业知识方面都有提高,在学科交叉新领域中取得成果。
科研小组是多位老师和研究生组成的,活跃的学术气氛,团结、互助精神,尊重师长,爱护青年人,学术平等,教学相长,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全面的优秀素质。
1、徐光宪:《物质结构》
2、John R. Ferraro and Louis J. Basil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 to Chemical System, Vol.1-4
3、徐光宪:《稀土》(上册)
◎
项海格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电子学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发现了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或发现了新分析方法和工具,或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成果,需要经常调整研究工作的领域和方向,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
我们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事教学活动、壮大学术队伍、开展学术交流、从事工程实践。从事教学活动,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再学习,审视从事的科研工作,把科研成果作为应用示例,用到教学中来基础阐述理论的。壮大学术队伍,一个研究方向需要有一个集体来做,要各有所长、有不同的观点,取长补短,培养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形成竞争力和学术特色。开展学术交流,首先是队伍内部,更重要的是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要关注研究机构、产业界、运营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关注点。从事工程实践,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研究成果最终发挥作用。它扩大了视野,重新考察检验研究成果,调整研究内容和方向。
1、C. E. Shannon,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2、R. C. Dixon, Spread Spectrum System
3、A. D. Whalen, Detection of Signal in Noise
4、S. Verdu, Multiuser Detection
5、C. Berrou, A. Glavieux, and P. Thitimajshima, Near Shannon Limit Error-Correcting Coding and Decoding
◎
谢有畅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古稀如今已不奇,国运昌隆更可喜,欣看后生建功业,老骥伏枥效余力。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论语》
◎
谢衷洁
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1、那汤松:《实变函数论》
2、江泽培:《平稳随机过程讲义》
3、D.R. Brillinger, Data Analysis, Time Series and Theory, Holden-day
4、M.B. Priestly, Spectral Analysis and Time Series
5、《唐诗三百首》
师说往期栏目,点击下方标题既可查看~
书单再袭 | 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2.0
内容提供: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排版:赵雅楠
编辑:李涛、赵雅楠
责任编辑:李涛 郑思琳
图片提供者: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