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0个故事 | 不负燕园不负心

2017-12-21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编者按

数学于许晨阳,是世界上最美的学科;

辩协于王照宇,是行走在黑白世界的界限;

田径队于胡欣枚,是汗水共铸的荣光;

爵士舞于熊威,是踩着乐点劲舞生活的乐章;

南燕于岑松皓,是12月的花香与遥望银装的燕园。


真幸运啊,这么好的年纪遇见了你——北大,遇见了人生起步时千千万万种可能。

你说,要把最好的选择,留给燕园。



26许晨阳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2届本科毕业生、2004届硕士毕业生,现任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拉马努金奖”获得者,获选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



我从小是搞数学竞赛出身,高中时曾被选拔进“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之后被保送进入北大数院。

北大数院牛人很多,本科课程设置也是国内最全面系统的。我在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中迅速成长,只用了3年就本科毕业了。之后我师从国际著名数学家田刚老师研究代数几何,用了两年时间拿到硕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我在MIT和普林斯顿都担任过教职,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了北大


我目前所在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是我的导师田刚老师牵头组建的,位于北大未名湖北的一处四合院里。这里不仅环境雅致,而且各种软硬件配套设施齐全,管理风格也尽量国际化,极大程度上减免了研究者们在别处会遇到的事务性烦恼,使我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中。

在我眼里,数学是世界上最美的学科。科研过程中虽然充满艰难,但漫长的积淀后终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刹那,那一瞬间过程中经过长久地探索终于找到了真理,感觉就像是“被上帝摸了脑袋”。我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对于年轻的数学专业学生来讲,我希望大家平时多与周围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也希望大家在选择方向时一定要以兴趣为主。祝愿大家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成绩,获得快乐。


27王照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级本科生,北大辩论协会理事长,《一站到底》北大代表队人气选手)



上百场比赛,成为内心的“执”。而大一时那种渴望国际赛夺魁、执着于声名在外的迫切却渐渐消弭。如今更希望的,是在仅有的几场比赛中,与队友配合引导。逆风时安慰,顺利时引局。


如果说在北大,在辩协的这几年教给了我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

很多人问,辩论的什么独特性让你如此热爱这项活动。我的回答可能是:“没有独特性。”


辩论可以锻炼逻辑思维,确实,但写论文也可以,甚至更严谨;辩论也可以锻炼口才,确实,但模拟联合国也可以,甚至更国际化;辩论让你认识一帮交心的朋友,确实,但任何一个其他的学生组织,都可以,甚至更少吵架。


辩论本身,是没有独特性的。甚至坦白讲,是一个蛮可怕的活动。


因为你一旦浸入到一个辩题的语境里,想要抽离出来,很难很难。我们常常在肯德基,陪那些画图的、跑程序的同学一起到子夜,饿了买汉堡和薯条。一次比赛基本就意味着,一周的晚上都要这样度过。

很多人认为,辩论是一件单单纯纯凭嘴上功夫的事情,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其实有点误解。


我们更擅长的,其实是从黑的里面找出白的,从没道理的事情里理出道理。我们不是在狡辩,我们在穷心竭力,探索事物的另一面。


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一刀切的非黑即白,大部分需要我们讨论的领域,其实都是灰色的,我们试图去切割、定义、分类,它们究竟是明是暗。


所以要问辩论教给了我什么,享受当下吧,不需要追根溯源。

这些年,从台湾的亦恩杯,青岛的山海杯,悉尼的华夏杯,到新加坡的亚太杯,珠海的新国辩,法大的邀请赛……世界那么大,想到各处看各处的风景,想到各处品各处的人情。


于是跟着前辈天南海北,于是爱着辩论昼夜不分。前辈带我们看过不同文化中,不同的精彩。现在轮到我带你们去感受唇齿交锋,和流连忘返。


我们常常戏称辩论是个圈儿,圈中人前赴后继,却乐此不疲。


申请季忙,期末考累,专业课繁重,交换事宜琐碎,于是很多人会宣称要“退圈”,可是“退圈不退队,退队不退赛”的传统一直都在。

当习惯了说“代表北大辩协问候在场各位”,当习惯了,不管于北大,还是辩协,都成为一生所爱,无法割舍。


不负初心十年,直至大厦将倾。


28胡欣枚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6级本科生,铅球体育特长生)



我是一名大二的体育特长生。


每周的周一到周六,每天2小时,是我的日常训练。训练很累,但是与一群志同道合、努力拼搏的小伙伴相处,与专业负责、言传身教的教练相伴,我们都还是很开心地度过在五四训练的每一天。

我特别喜欢北大田径队。有时训练前不想慢跑,整个队或者和其他队一起打打羽毛球、网球、篮球,踢踢毽子,就当作热身了。队员和教练的感情都很好。训练的时候一起开开玩笑,就完全不记得训练的疲惫了。


其实作为北大的体育特长生,光荣之余也感受到更多压力——和一些高校不同,我们没有固定训练的时间——队员们选的专业不同、教练同时也是学校的体育课老师,所以训练时间需要根据队员和教练都没课的时间进行调整。

对于我而言,北大是挥洒汗水的地方,是闭着眼回忆起来能看到五四的月亮的地方,在这小小的校园里体育和学习生活并存,放飞梦想和埋头苦干在塑胶操场和明亮教室里正悄然布织着我的未来。


29熊  威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北大风雷社成员,爵士舞舞者)



一转眼来北大已近五年时光,我也以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不务正业”地伴随着街舞风雷社一起成长

从第一次紧张的面试,到平日的辛苦训练,到顶着学业压力当了一年队长,参加了校内外的各种演出,十佳、新年、信科、专场甚至到成都校友会,在表演时能听到观众的欢呼是最兴奋的事。


后来作为“老人”一直坚持去跳舞,反而最开心的还是看着很多同学从入门到慢慢了解和喜欢上了街舞,同时在这里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我而言最开心的也是跳完舞后呼朋唤友去nova吃宵夜的日子。

因为学校对学生文化生活的支持,我们终于不用到处找场地,有了属于自己的舞蹈室。在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之际,也衷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丰富的文娱生活,继续发扬北大之精神!


30岑松皓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汇丰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政府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曾任政府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



在去年九月以前,我从未想过会在深圳为母校庆祝120岁的生日。

2013年6月25日,我把“公共管理类”写在了专业志愿的第一行。


2013年8月23日,我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带着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关怀来到了北大政管。


本科四年,我曾与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为伴,也曾在寒暑假奔向祖国的大江南北进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当然各类学生组织也不鲜见我的身影。


我曾一度以为,我会在北京读完我的本科,接着读完硕士,然后做一名基层公务员,成为中国庞大政治体系中的一枚螺丝钉。

但在九月推免时,面对汇丰发来的offer,我开始动摇。对于在北方生活了22年的我来说,深圳是一个足够新鲜的环境,让我有机会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是生性向往自由,也许是想跳出生活了四年的comfort zone,也许是贪恋南方温润的气候,我与其他78位小伙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深圳研究生院,选择了成为一位“南燕人”


在这里,我习惯了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在这里,我习惯了每周三早六点半的军事训练;在这里,我习惯了12月仍能飘来的阵阵花香;在这里,我渐渐加深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我们是“南燕人”,也是普普通通的北大人。

这是我在北大的第五年,这是“我”关于北大的故事。




想和我们分享你的北大故事吗?

欢迎投稿至 beidaweixin@163.com!


投稿要求

1. 邮件题目为:120故事投稿+姓名

2. 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文档中包含:

姓名+入学年份或入职年份+其他身份

(可正式/不正式,越多越好,之后可能删改)

3. 文件夹中另附讲述者照片(与北大有关最佳)

4. 字数在300——800范围内



如被采用会有专人与您联系~

如果你想了解哪位北大人的故事,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v●

点击标题看往期“120个故事”哦~



我与北大的120个故事 开篇啦!

我与北大的120个故事之二

120个故事|路过星辰路过风

120个故事|此心安处是吾乡

120个故事|陌上花开缓缓归






编辑:施晨、陈潇漪、马瑶、董文欣、谭诗颖、郑方圆

制图:陈灿

排版:杨燕燕、筱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