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北大是什么模样?
编者按
20岁
正是读大学的年纪
追求知识、追寻理想
崇尚民主、崇敬科学
信仰诗歌、信任未来
彼时的北大
正迎着新文化的曙光
昂首前行
五四时期是北京大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大学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的奠定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酝酿与展开、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传播,无一不以北京大学为焦点,可谓开一时代之风气。
值此五四百年之际,北京大学特举办“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专题展览,回顾1917至1925年北京大学在学术与文化方面种种努力与进展,展示历史生成过程,致敬五四百年。
展览时间:2019年4月26日-2019年9月20日
参观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进场)
展览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注意事项:本次展览免费开放,入校请提前预约并携带好身份证件,详情敬请关注北京大学保卫部通知,入校按相关规定执行。
本文节选出展览中的部分肖像图片与文字,一起重回北大那段风华正茂的时代。
1916年
北京大学18岁
蔡元培校长
出现在她的生命
这道光照亮了旧学堂
蔡元培(1868-1940)
他出生于商人家庭,成长于人文之乡,因“年少通经,文极古藻”而科场得意。然而,翰林的头衔挡不住蔡元培维新的志向。在不惑之年,蔡元培自费留学德国,浸润于世界一流学府四年之久。一位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传统士人,成长为具有世界眼光的学界领袖。
蔡元培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热血参忧患
希望共危难
锐意革新的北大师生
在上世纪波澜壮阔的
历史画卷中
让年轻的北大成为焦点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迁至北京出版。
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工作,在北大迅速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者为核心的革命营垒,推动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
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行列,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白话小说,引起强烈反响。
李大钊(1889-1927)
河北乐亭人。1918年1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史学系教授。他是中国赞扬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第一人。
他撰写《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预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之世界”。
新伦理、新思想
中国近代文化
最活跃的变革和复兴
在此上演
一战的终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
全新的社会想象
出现在地平线上
又被北大人传播至远方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在呐喊中求索
让青年成为曙光
1919年夏,李大钊与胡适之间展开了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这场论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0年3月,胡适与李大钊等在西山卧佛寺的合影。左起: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五四运动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们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
1918年6月,王光祈、李大钊等人发起少年中国学会。展品为少年中国学会部分成员的合影。
左起:孟寿椿、邓中夏、周炳琳、张申府、陈愚生、康白情、袁同礼、李大钊、黄日葵、雷宝华。
1920年3月,在李大钊倡导下,邓中夏等人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这是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图为1921年研究会会员的合影。
前排左二范鸿劼,左五何孟雄,左六黄日葵,后排左六邓中夏。
1920年,北京大学接收查晓园、奚浈、王兰(从左至右)三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
暑假后,北大冲破阻力,正式录取了9名女生进入本科学习,从此开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蔡元培倡导美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1919年他在北大发起成立音乐研究会,设钢琴、提琴、古琴、丝竹、昆曲五组,由王心葵、萧友梅担任导师。
图为该会会员演奏中乐时摄影。
1922年8月,在萧友梅建议下,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音乐传习所,设址在西老胡同18号。图为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合影。
1918年2月,蔡元培发起成立画法研究会。图为1920年9月,画法研究会全体摄影。
前排左二郑锦,左四李毅士,左六贺良朴,左十胡佩衡,左十一盖大士(比利时画家)。
1919年12月,北大英文系学生成立戏剧研究会,旨在改良中国戏剧。
图为1921年,北大戏剧研究会会员在北大第一院红楼北面东侧门前合影。
1920年11月,学校在红楼三层设置了体育会办公室,后改为体育部,陆续开展球类、骑术、溜冰、游泳等体育活动。图为北大足球队在红楼门前留影。
1921年4月,红楼前新建了队球(即排球)场,成立队球队,从此队球成为北大传统强项。图为北大队球队和广东队球队在比赛。
在激荡的时代风潮中
北大幸运地
拥有一批知识人
他们吸纳融汇
东西学术与文化
有对语言文字变革的诉求
有对价值重建的关切
亦有对走向普罗大众的渴望
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开始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大批东西方知名学者来北大访问与讲学,体现出北大广泛吸收中西思想的眼界与襟怀,也反映出学校影响力的提升。
北京大学先后授予前来讲学的杜威、芮恩施、班乐卫、儒班等外籍学者名誉博士学位。
图为1920年8月北大授予法国学者班乐卫和儒班名誉博士学位时的合影。
1919-1921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John Dewey)在北大讲学。1920年11月17日,北大授予杜威哲学名誉博士学位。
1920-1921年,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北京大学开始了长达数月的讲学,做了包括“哲学问题”、“社会结构学”在内的五大专题系列讲演。
罗素回忆称,北大师生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准备为祖国作出无限的牺牲。周围的气氛氤氲着大觉醒的希望”。
20岁的北京大学
在现代中国历史无可替代
油画《兼容并包》,沈嘉蔚作。这幅油画又名《宽容》,也作《北大钟声》,是一幅描绘五四时期代表性知识分子群像的作品。
画面上的16位学人,从左至右依次是:刘师培、黄侃、沈尹默、陈独秀、胡适、朱希祖、辜鸿铭、马叙伦、蔡元培、李大钊、马裕藻、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梁漱溟、刘半农。
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我们看到北大两代师生合作、对话以及冲突、融通的复杂关系。
这其中既有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老师辈谋划蓝图,提供方略,为其前驱,也有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五四一代具体地贯彻新文化的学术主张。
两代学人在呐喊中上下求索,合力开启了现代中国的转型。
展览共分为“文化之激荡”、“风气之转移”和“精神之回响”三个单元,展示北大百年传统的历史生成过程,并向那个时代意气奋发地建设新北大的师生们致敬。
专题展览展厅布置
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亲自领略。
往期精彩推送
北大邀你一起纪念五四百年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艺遥、李晓峰
排版:文婧
责编:以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