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微课堂丨来听北大老师讲授“蛋白质是如何折叠的”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史”
编者按
为什么基因编辑婴儿引发科学界的争议?
传说中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在历史上有无其人?
北大暑假“知识充电”又来啦!
这个暑期,北大官微“请”来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学术上有着前沿独到的思考,又将其精心融合进课程中。手指一点,即享课程精彩片段!
近期,“暑期微课堂”系列将持续开讲,想了解更多的有趣知识,保持关注哦。
走进今天的两个课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张文彬老师为你揭秘蛋白质工程;历史学系的刘晨老师带你踏进近代社会,纵观青红帮的源流分合。
回到北大之后,他逐渐发展出蛋白质拓扑工程这一研究方向。随着科研的积累,他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这启发他进一步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系统整理DNA、RNA、蛋白、多糖等生物大分子工程的研究现状,从而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开设《生物大分子工程》这一门课的想法。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张文彬经常穿插介绍在学科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家的故事,以及特定研究方向的发展简史。“科学都是人做出来的,一定会带有科学家们本身的鲜明特色”,而从这些故事中,也会摸到科学发展的脉络,学到科研的一些实践经验。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杨嵩曾选过这门课。
杨嵩的课堂设计——二维DNA折纸术设计的北大校徽
课程简介
“刘老师课程的内容很新颖,听刘老师讲述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史,感觉像是看一部信息量巨大的胶片电影,从康乾盛世到辛亥革命,从皇族贵胄到三教九流,刘老师徐徐道来,生动有趣。”
——北大历史系贾志超同学
“面对历史上的疑案,刘老师每次都通过各种史料向我们展示所有的可能性,最后选择自己认同的一种可能。这启发我们从史料出发,尽可能多的阅读史料进行对比分析,考虑所有的可能性,做科学的推论,拒绝下定论。他讲授的内容既能让人感受到学术的严肃,也能体会到做学问的享受与快乐,吸引我,也坚定了我做学问的志向。”
——北大历史系许天赋同学
课程简介
《中国近代史专题》为历史学系本科生专业选修课,主要以专题形式解读中国近代史(1775-1919)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其教学内容既包括近代中国社会上层的历史人物、政治军事活动和重大事件,又兼顾近代中国下层社会各领域的疑案、要案分析。
《青红帮的合流及其黑社会化》是本课程第四板块《晚清民初政局》之《近代中国的江湖社会》专题的一目。本课引导学生开拓研究视野,关注下层社会的人和事;改进研究方法,通过讲述“小人物”,“以小见大”,“小处入手,大处着眼”,把握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同时结合现实议题进行阐述和思考,增强同学们的现实关怀,充分发挥史鉴功用。
相关链接
暑期微课堂 | 来听北大老师为你讲授“艺术中的媒介问题”与“价值神经表征的环境依赖”
著名数学家张益唐受聘为北大客座教授,快来看北大学子与他的课间对话
关系你的幸福感!这位北大教授“接地气”的研究获北京市一等奖!
文字:张一夫、赖钰图片:来自受访者排版:燕唯一责编:以栖、昭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