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茶马古道”命名的这位北大教授,在探求语言真理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编者按
近期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陈保亚教授的专著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
获北京市第15届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而在课堂上与生活中
陈保亚同样是备受敬爱的老师
他的语录被同学们当作“签名档”
记录在书,亦记录在心
我对有秩序的理论特别入迷
曾经长期沉浸于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
后来感觉到语言学
也有这样的一种特点
所以就逐渐开始
对语言学感兴趣
”高考填志愿时,陈保亚填报了理论物理,不料却被录取到医学相关的专业——大概和他当知青时的几年赤脚医生经历有关系。
几年的大学时光,他“不务正业”,时常漫游在哲学的海洋里,苦苦思索那些关于秩序与逻辑的问题,力图使自己与它们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关联,然而目光又被维特根斯坦、索绪尔、布龙菲尔德和乔姆斯基等语言学大师吸引。
从逻辑与秩序出发,他开始慢慢对语言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再后来,因为色弱,成不了医生,陈保亚恰到好处地“弃医从文”,一步步迈进了语言学的大门。
2018年5月,陈教授在校内主持讲座
一不小心就走出了一个“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最初没有名字,它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古时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探访茶马古道的想法,萌发于陈保亚攻读硕士的时期,但当时囿于条件的限制,难以正真落实。巧的是,几年后,他遇上了木霁虹等一群同样对茶马古道感兴趣的人。
因此,在对语言间同源关系及古道好奇的驱动下,他们说走就走,“结果一不小心就走出了一个‘茶马古道’”。
“我们每人带着一匹马,还带着猎枪、狗,天黑了就在在野外露宿,从云南一直走啊走,一开始我们不知道有多远,后来我们发觉越走越远,一直走到西藏的昌都,后来从昌都又走到四川的康定,然后从那儿走回来,共徒步了三个月。”
由于路途多经过山地,滑坡泥石流这种灾害也曾遇到,自然条件恶劣,供给不足都让路途无比艰难,幸好有惊无险,翻山越岭过后,不仅迎来了“吹着风儿,唱着歌”的惬意,更有了“茶马古道”的命名和揭开其秘密面纱的学术成果。
让人津津乐道的或许是它的传奇色彩,但对于陈保亚来说,这背后更大的价值在于这是一次是语言、文化研究的成功实践。
尊重事实,从“田野调查”的材料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建构理论,是陈保亚治学之初的理念。
他总是爱说两句话,一句是“理论照亮材料”,另一句话是“材料又建构理论”,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也成了他一些学生电子邮箱的“签名档”。
科学的道路就是一种
从事实出发来得出理论的道路
”然而数次核对材料,反复论证,他得到了导师“这是一个事实”的肯定。
注重材料,注重事实,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是陈保亚在语言学研究中坚持的朴素却实用的方法论原则。从借用西方理论到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理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经历了“理论—理论”到“理论—材料”的曲折。
在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转向中,陈保亚就是“从材料到理论”研究方法的坚定实践者。
在研究中,他认识到汉藏诸语言无论从复杂性还是从使用人口的数量上看,在人类语言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建立真正普通的语言学理论,就必须从自己的语言事实出发,必须涵盖这样的语言群体。
他关注汉语本身的语言事实,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我们自己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
2015年10月,陈教授正在进行会议报告
年轻人嘛,应该挑战自己
当然,我也会在后面推一推!
”“每次期末之后,我都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寄到他们的邮箱中,其中会有所有考核完成的具体情况,并且还会有对这个学生下一步方向的建议。”
对于陈保亚来说,对学生的反馈是一门课程最起码的部分。“要让学生知道他做得好不好,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适不适合做语言学,而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就结束了”,这才是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
其实在陈保亚的每一门课程的最后,都会有给学生的细致反馈。这样一来,上课的学生就能建立起一个档案系统,学生了解自己的同时,也方便陈保亚了解同学的具体情况。“甚至在他离开学校了以后,还能继续‘跟踪’,这样以后做课题的时候还能挖掘人才。”
陈保亚对教学的重视,还体现在他把研究带入课堂的实践中。“教学相长”是他一贯秉持的原则,当语言学的同学修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的基础课程之后,在大三的专业课中,他会对原来的问题加以扩展,引入学界待探究的新问题,在和同学的交流中互相启发。
例如《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和《当代语言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在和同学们的探讨交流中有所启发的。
2017年年底,陈教授和学生们在教研室交流
北京大学的语言学作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一门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者,也为语言学不断注入着新的血液。文人士气在这里凸显,学者情怀在这里汇聚。
“在北大研究语言学的人差不多都是对这门专业极感兴趣的人,他们有一种真诚的追求,在追求语言学的真理性方面的热情很大,并且学风很严谨。”
真诚二字,是学者对于语言学研究深厚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在强调严谨性的同时,陈保亚也多次提到了创新,语言研究道阻且长,他用热情不断开道,也希望后来人可以“做一些挑战性的东西,解决一些大问题”。
他殷殷寄语:“年轻人嘛,应该挑战自己”。当然,他也会在身后推一推。
茶马古道漫漫,未来的语言学研究亦然。学术的道路上,怀一腔热爱与真诚,去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前行。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历史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语言哲学、语言文化学、茶马古道语言历史地理。
关系你的幸福感!这位北大教授“接地气”的研究获北京市一等奖!
北大教授谢晓亮就美国学界排华撰文:疾病没有国界,科研亦应如是!
采访、文字:王悦、马骁、郑莉娇
图片:受访者提供
鸣谢:余德江
排版:文婧
责编:以栖、谭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