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北大学生到北大老师,他相信教育有关一个人的全部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19-12-05


编者按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北大社会学系始终兼怀远大的学术追求和朴素的育人理想,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会走出怎样的人生之路呢?
北大社会学系田耕老师2006年从北大毕业之后去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如今他回到北大,以一名老师的身份,继续他跟北大社会学系的缘分。今天,“燕归来”系列报道推出田耕老师的专访。

社会学并非田耕老师考上北大时的第一志愿,现在他却成了北大社会学系的一名老师。他的经历中,尽是北大社会学的魅力。



走进北大社会学系:学以成人,沉浸醲郁


为什么要来北大学社会学?


初入北大社会学系的田耕可能也给不出一番激情洋溢的答案,他的高考第一志愿并不是社会学。不过,今天回过头来看,正是在北大社会学系的本科学习经历,培养起了他对社会学的兴趣,引导他走向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之途。


田耕认为北大社会学系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社会学系,除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训练之外,它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你学了社会学,应该成为一个更有志趣、更好的人,更有责任感,你对中国社会应该抱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同情心”。


北大社会学系始终贯彻的“学以成人”的理想以及对本科生教育的重视,让田耕受益匪浅,他至今仍对此深表认同。



将镜头拉远至田耕的本科时代,那时他还未能全然感悟这些,不过他已经感受到了社会学的一大好处——读书宽广,几乎没有什么书不太属于社会学的阅读范围


最先向田耕传达这一信念的是如今北大哲学系的李猛老师,在李老师的社会学理论课堂上,大一的田耕意识到社会学特别的学术追求。这极大地触动了他的求知欲,于是阅读构成了他本科生涯的重要内容,托克维尔、韦伯、朋霍费尔、福柯、亚当斯密等等无不吸引了他的投入。


虽然最初阅读时只是单纯地想理解名著的经典之处,但沉浸醲郁的过程也是思维的一场训练。在田耕看来,本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是读书方式的转变,读书笔记不是写总结、求梗概,而是要明白道理和说法的由来,把书读厚,他坚持细读文本,写下大量细致的读书笔记,这些看似细碎的工作却是对读书思考习惯的极好培养,在未来的研究和教学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成为教育者:联结师与生、人与书



北大社会学系图书馆中的费孝通先生题字


田耕是社会学系2016级本科生的班主任。社会学系“重视教育”这一传统的一大体现,就是让青教去担当起学生的领路人的角色。当年在社会学系老师的带领下读的书,如今被田耕带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书还是那些书,但是读书的人变了,书本面对的社会语境变了——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反复生长,焕发新的活力。


田耕表示,读书不仅是研究所需,也是教学的前提,“每上一次课,都要重新读一遍”。读书者在书中寻求理智的刺激,找到问题的灵感,这种感觉新鲜而深刻。而带着学生读书,又给这个过程添加了很多要素:每一年上课的学生不同,他们每个人都怀揣着新的问题和感受。


作为老师,田耕要求自己不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一些读书和人生的道理,或者知识上的教条,而是“以非常朴素的态度,和学生在一起探索我们认为最宝贵的东西”。





如果说读书要义是将书籍与现实相连接,把书当“真”,那么,教育则是把学生的问题当“真”。作为老师和班主任,田耕总是提醒自己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老师与学生面对的现实不同,有时不深入到具体的现实问题,就很难体会到为什么一个年轻人会有某种特定的想法,很难把学生的困惑当真。


“老师要知道学生面对的具体的处境是什么。对不同的学生,你需要知道他的需要、他遇到的问题。这当然要求老师在学生身上倾注很多的关注。”今天的学生面对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应地也锻炼出更出色的行动力、见识,他们对自己有不同的期待。作为老师,要花很多时间和功夫来察觉这些。


田耕是班主任,学生不只因为学业问题来找他,也因为生活上、感情上的困惑来找他。“教育有关一个人的全部,是非常丰富和有力量的。当你收获信任,和学生深入地交流,会非常感动和欣慰。“我非常珍惜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缘分。”


田耕与学生


这种细致的教育,是社会学系的一个传统,仰赖于一代代的老师的践行。从学生到老师,田耕愈发意识到,一个学生的成长、一个系的教育风气,不是偶然奠定,而是依靠持之以恒、具体细微的努力,由很多人的付出沉淀下来的。每一代、每一位社会学系的老师的用心投入,使他们知晓什么是最适合学生的,什么是自己想追求的好的学问和值得的人生。


一名社会学系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要经历大大小小的田野调查。一年级的学生田野调查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比较少,田耕会鼓励他们投入,去观察,然后去写作,就像开工作坊一样,隔一段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聊一下每个人的进展,最后把大家的成果辑录成册。


把学生最初着手调查写下的文字和他后来的研究进行对比,作为老师的田耕是非常振奋的;“你很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很好的变化;看到这个变化,会非常欣慰和喜悦。”



多元与自觉:在北大找到一条一以贯之的路


芝加哥大学


作为拥有北大和芝加哥大学双重求学经历的学者,田耕认为两所学校呈现十分有趣的分异。北大并不纯粹是一所研究导向的大学,它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学生,而不仅仅投向学术。田耕从芝加哥大学回到北京大学,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北大的传统。


本科生教育对北大相当重要,北大对第一流本科生的吸引力是许多国内外大学难以望其项背的。这种吸引,也带来更大的责任——“北大在一个国家高等教育里扮演了特别特殊的一个角色”。所以北大相应地具有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教育理念


在田耕眼中,“虽然学术研究在北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我并不觉得北大本科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学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还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当然,芝大与北大也不乏共通之处——即培养一批“自觉”的学者和老师。田耕理解的“自觉”,即把这个大学的使命变成值得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他认为,这是一个大学富有生机活力的根源,也是一个大学之所以伟大的开端。


大学排名与学科评估并不是衡量一个大学的唯一标准,如果说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是如何去做研究、做教育,那么一个好的大学能为学者带来的就应该是做学问时慎终如始的动力。数据的变动是一所大学的变化,但一所大学的成长,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也有很多机缘在里面,而这才是真正决定它生命的。



田耕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老师在师生关系中是受益者,在学生的信任和成长中受到许多影响。”他认为,要进行有效的教育,首先应保持一颗厚道的心,诚恳真挚地对待学生,其次,学生和老师都应当有诚实的向学之心,诚实对待学问中的自己,而不是以自己如何做到一流学问家作准绳。


回顾来路,谈及自己为何选择“做学问”作为一生的道路,田耕的回答很简单,也异常诚恳,即“很强的求知欲,很向往,能满足我身上十分迫切的一种愿望”。至于学者的使命、学者的任务,田耕表示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理解,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这也是身为学者延续最初的热情的必经之路。



谈及对学生的嘱托,田耕指出,“希望大学生活是你实现自己的一条道路,是你找到自己一以贯之的道路里面的一个阶段。”读书重要,不只是在你排除干扰之后的一种状态才重要,而是在你的喜怒哀乐里面都可以找到它,在你觉得读书之外有更重要选择的决定里面也有它,而这样的道路应该更具有生命力,更完整,更有力量,与个人的所有情感都联系在一起。



人物简介


田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2003年、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社会学、社会理论、历史社会学、韦伯学说、近代中国社会转折等。


曾获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研究生荣誉奖学金、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研究博士论文写作奖金、中国时报文化基金会年度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芝加哥大学族群,政治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独立研究奖金等荣誉。




相关阅读


燕归来|董彬:十一载后,重回北大


燕归来 | 易莉:学问无遗力 工夫为生民


燕归来 | 孟杰:燕园内外的科学情缘


燕归来 | 北大心理又一男神:“Dr昕理学”的幕后人


燕归来 | 李晴:常为不置,常行不休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交叉的奇才,这位北大师兄了不得!


看,北大薛sir来了!


北大,是她人生的“最优解”


大二进入实验室,赴美学成回归——来!与这位北大师兄聊聊科研的“苦”与“甜”!


他写了一首歌,陪伴了北大人十年


张闫龙的选择:北大情怀是他行动中最大的影响因子!


走!带上咖啡,去北大静园草坪上与节大磊老师谈谈“国际安全”


高考你好!这位北大老师对你说,北大是起点,不是终点


舞台上的那束光,指引她走上北大的讲台

从奥数冠军到数学家!回到北大,他续写“黄金一代”的传奇





来源:北大社会学系

图片:受访者提供、北京大学新闻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系

采写:刘文欣、来星凡、潘宇涵

排版:白雨琪

责编:以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