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以热血暖凉山

北京大学 2021-03-03

若一瞬凝铸永恒

我愿用最后一滴热血温暖凉山

再化作大风顶的石头

在一年看三百六十五次花开花谢

在一天看二十四次太阳升起落下

编者按

2018年夏天

北大1995级校友陈劲松

离开北京,走进四川小凉山区

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到马边县挂职

开展扶贫工作


陈劲松在马边


两年时光,转瞬即过

陈劲松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在脱贫的道路上疾步前行


2018年11月,陈劲松给后池村帮扶家庭孩子送去印有北大字样的笔记本并辅导作业。


正如他在诗中所写

把每小时当作一天

把每天看成一年

用汗水和心血充实时光


去年二月,马边脱贫摘帽

不久前,讲述马边故事的公益微电影

在“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

征集展示展播活动中

获得视频类的全国唯一特等奖


珙桐花开



“只要你想上学,永远都不怕晚”


教育在大山深处的马边县是一件奢侈品,尤其对于女童。


2018年冬天,陈劲松和同为北大校友的省纪委监委挂职干部刘凤祁等人一起,第一次来到全县最偏远、堪称“贫中之贫”的村庄——民主镇小谷溪村,在村小教室发现了15的岁彝族姑娘立古曲子。


立古曲子采访图片


大城市里15岁的孩子正紧锣密鼓地迎接中考,而同龄的曲子只能和弟弟妹妹们同读一年级。曲子家走到学校要两个小时,家中有5个弟弟妹妹,父亲外出打工,母亲无法每天送他们上学,只有等到弟弟妹妹都能自己走路了,她才能跟他们一起上一年级。


在马边工作期间,陈劲松到笋山送法上门劝回辍学孩子。


曲子成绩名列前茅,但因大龄入学性格有些内向。陈劲松还记得,曲子第一次看到他们陌生的一行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陈劲松起初以为她是高年级同学,班主任告知情况后,他吃惊又感动。陈劲松想到自己13岁的儿子在城市里已经念初一,“都是一年级,但是完全不同的一年级”,他对曲子说“你要勇敢地抬起头,千万不要不好意思,我觉得你挺了不起!”他鼓励这个小姑娘:“只要你想上学,永远都不怕晚。”


2019年7月,陈劲松到小谷溪村接第一期桐华培优班学生到校。


这次调研回来,陈劲松再也坐不住了。他向领导汇报、与教育部门同志沟通,说这些孩子虽然上学晚,但并不是天生的差生,应该多帮一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想办法把他们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2019年7月,陈劲松向首期桐华培优班学生介绍北大社会实践团支教志愿者。


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在马边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和教育局的组织下,县城最好的小学民建小学等很多老师在不考虑报酬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参与,县城碧桂园职业中学提供教室和宿舍,在2019年暑假办了一个月的试点班,名字叫作“桐华培优班”,为了“让最好的老师教最困难的学生”,为了实现这个夙愿——“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在教育扶贫路上,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朵朵珙桐灿然绽放 


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山上有一种花,名曰“珙桐”,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生于高山,树大如桑,花色胜雪,花形似鸽,花期在五月。虽比其他花开晚了些,但高山上连片的白色珙桐花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傲然绽放,这是马边最纯洁的希望。




“桐华培优班”的名字便由此而来。这里的孩子是大山里的花朵,他们或因家庭重担,或因交通不便,或因文化封闭,没能及时步入校园以逐梦一生。幸运的是,大山深处仍能得到阳光普照、雨露润泽。


2020年1月,陈劲松回访桐华培优班学生,并送去北大字样书签。


在纪委监委等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领导、各方面关心重视下,在马边广大扶贫干部和教育系统的共同尝试探索下,“桐华培优班”实现了从试点到全面推开。培养语文能力、教授正规的音美课、与北京大学到马边参加社会实践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互动……立古曲子等等“大龄学生”迅速成长。新学期伊始,曲子已经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


曲子之前总是担忧自己能否读完小学,现在她有了新理想——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走出大山,如果有机会的话,回小谷溪村教他们”,谈到理想,腼腆的她眉眼尽是笑意,青春洋溢,宛如最灿烂的珙桐花。


立古曲子谈到梦想


还有一片珙桐花海在蓄势绽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在2020年拿出专项帮扶资金,支持马边常态化开办桐华班,四川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关注“桐华培优班”的开办情况。2019年暑假至今,已有230多名大龄低年级学生,参加了“桐华培优班”学习,加上开办关爱乡村留守儿童的“桐华夏令营”、奖励资助优秀学生外出研学的“桐华行知路”,受益学生一共达到2100多人。


2019年7月,陈劲松与北大暑期社会实践团支教志愿者给桐华培优班学生发放营服。


“桐华”,“童话”,这是一个承载着少年梦想的地方。谈到“桐华培优班”的意义,陈劲松话语间充满力量:“我不敢奢望桐华班的每个孩子都能走进大学,但希望他们能够记住学习的乐趣、感受知识的力量,不留遗憾;能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为梦想拼搏,人人在新时代都能享有出彩机会。”


2019年11月,陈劲松到水碾坝小学检查控辍保学情况。


翰墨书香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陈劲松在朋友圈写下这句小诗:“锦瑟年华留墨处,落笔有情寸心知。”


珙桐花开,虽晚犹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小小彝乡的“北大梦”


小小的彝乡承载着两种北大梦。一种是孩子们对北大的向往,对高等学府的好奇;另一种则是前赴后继的北大人,为了脱贫攻坚的宏伟事业,甘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


陈劲松和桐华班的孩子们


陈劲松内心有一个期待:“希望未来马边也能够有孩子考上母校北京大学”。这个设想是有计划性的,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马边县控辍保学、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推行励志教育……千方百计托举起孩子,让他们看看大山以外的世界。


2020年10月12日,陈劲松回京参加《珙桐花开》展播仪式时带桐华学校孩子在北大门口合影。


2019年暑假北京大学的博硕研究生给桐华班上了一堂关于理想的课,同学们在黑板上写下老师、医生、解放军、科学家……因为“这些工作都能帮助别人”。这堂课后,立古曲子在自己的QQ里发了北京大学的校园图片。北京大学,成了这个15岁才得到读书机会的女孩的梦想。


2019年7月,北大社会实践团志愿者与首期桐华培优班学生合影。


马边县扶贫路上还有更多北大人的身影。2016年以来,先后有帅志聪、刘凤祁、孙永超、陈劲松、郑深宇5位北大校友被选派到马边扶贫或挂职锻炼。陈劲松回忆说,2019年甚至出现3位北大校友同时在马边挂职扶贫的情况,北大人投身脱贫攻坚战的赤诚与热情可见一斑。


2016年,2014级政府管理学院校友帅志聪主动向母校北京大学对接汇报,确定马边为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实践基地,并选派24名研究生到马边开展实践和课题调研活动。马边被北京大学评为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优秀基地”,实践团多次获得优秀团队一等奖。


志愿者在“桐华培优班”支教


2018年10月17日,在国家第五个扶贫日,北京大学四川校友会发起“衣旧暖心”爱心扶贫捐赠活动,并以定向捐赠的形式将收集到的物资送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镇笆子房村,为那里急缺冬衣和学习工具的学生送去了温暖与关怀。


四川校友会为孩子们送去书包和礼物


2019年5月,北京大学校友摄影俱乐部刘学红一行5人到劳动镇笆子房村小学开展以“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为主题的公益助学活动,为全校59名学生拍照,并向每人捐赠了平板学习电脑等学习用品,向老师捐赠了办公设施,向其他三所学校捐赠了相机。


“传播爱心,记录成长”主题摄影之旅公益助学活动在马边进行


北京大学的不少学生社团也一直关注支持马边脱贫攻坚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生自行车协会的同学们第一时间协调捐赠防疫药品,动员社团会员积极为桐华教育基金捐款,2020年8月老会员李春等又专程到马边看望桐华学校学生。北京大学山鹰社的志愿者们还给桐华学校的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登山讲座。


2020年8月,陈劲松与桐华学校学生一起听北大山鹰社志愿者的登山讲座。


2019年8月,陈劲松在北大时的同班同学、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永新带着6位校友专程到马边,捐赠100万元设立教育扶贫基金。2020年11月,在李永新积极促成下,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共76名导师和学员走进马边。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文胜赴马边出席毕业典礼,并与多位北大校友企业家共同表达了对马边彝族自治县县政府的感谢。


2020年的最后一天,李永新捐赠设立1亿元、执行周期为10年的中公教育发展基金,从引进名师团队、补助临聘老师、加强师资培训、奖励资助学生等方面帮助解决教育短板。

北创营学员走进马边


中公教育集团帮扶马边捐赠仪式


16岁上小学二年级的彝族姑娘阿培阿黑曾对陈劲松说:“陈叔叔你们这些关心帮助我们的人就像穿过裂缝的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小小的马边县,孩子们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而来自五湖四海的北大人的美好祝愿,便是为一颗颗新芽遮风挡雨的最坚实的保护伞。



北大人,在路上


放飞梦想的“桐华班”孩子们


上世纪50年代,马边县通过民主改革,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1世纪的今天,在艰苦的脱贫攻坚战后,2020年2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陈劲松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他用四句话概括了自己作为一名北大校友,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精神支撑:


北大人有大的格局与情怀——因为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支撑,北大人始终怀揣着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与责任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


大人有成事的激情和定力——因为北大人能够将心中的激情热流汇聚到时代的洪流中与之同向而行,并在激流中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定力。


北大人有顽强的反省力和意志力——因为北大是常为新的,在一次次的改革中充当先锋,他们相信夜色虽黑凉,坚行有曙光。


北大人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因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敢于牺牲、乐于奉献、“以无我之心成就有我之业”的情怀。


正如陈劲松诗中所言:

走过雷打石的路

翻过仰天窝的山

趟过小谷溪的水

也看过大风顶的景


千万次湿润双眼

千万次叩问初心

千万次魂牵梦萦

终于听到花开的声音


当前路成了来路

当他乡成了故乡

当陌生成了熟悉

我和你是难舍难分的姐妹弟兄


若今天就是一生

若沧海可为桑田

若一瞬凝铸永恒

我愿用最后一滴热血温暖凉山

再化作大风顶的石头

在一年看三百六十五次花开花谢

在一天看二十四次太阳升起落下

但最爱那一千次回眸

回眸

直到最晚的一枝珙桐

也如花绽放


2020年11月,陈劲松为桐华学校学生讲语文诵读课


北大人融入时代大局,紧紧依靠组织和集体的力量,在小凉山彝区拧成一股绳,将磅礴的力量注入秀美的土地,实现了又一个“一步跨千年”的壮举。如今,还有更多的北大人奋战在扶贫攻坚的一线,或用专业特长出谋划策,或以各类资源支持援助。


北大人从未缺席共和国的任何一项建设伟业,《珙桐花开》的美丽故事还在书写,“陈劲松”们始终在路上……




 相关链接

功成有我!北大“90后”!


喜摘贫帽!云南弥渡向北京大学发来感谢信


《新青年》六大主编


美的冠军!


看!134亿光年外的光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




来源: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视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图片:今日马边、人民周刊、四川新闻、北大人公众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受访者提供采访:刘紫薇、张君颖
文字:刘紫薇、陈韩梅编辑:谭佳雪、陈韩梅、王艺遥
排版:南瓜酱责编:以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