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觉醒年代的播火者!
中国大地迫近黎明之时,一粒红色的火种被播下,继而传递、焮天铄地。民族国家迎来了新希望。
在觉醒年代播下火种的那个人,如一笛亮音,激情地在街头为民族解放奔走演讲;引一股新声,沉静有力地在红楼讲授马克思主义,思索与工人实践结合的救国道路;添一抹趣声,“憨坨与姐”正聊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先生的“先声”凝缩在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出品的广播剧《播火者》中。
以声入戏,由耳入心。高亢低转的声音戏剧之间,想见其风貌,留白余韵之中,悟革命担当精神。
你听,播下火种,时代发轫的声音。
点击视频
了解广播剧《播火者》诞生实录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北洋军阀的监狱中,守常先生最后一次执笔蘸墨,写下字字赤诚的《狱中自述》。一身灰布棉袍满是皱褶和血污,一双著写过无数文章的妙手早已血迹斑斑,他脚上的铁链沉重,但眼中的信仰坚定。
李大钊《狱中自述》部分手迹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他已视死如归。
1927年4月28日,风雨如晦,山河同悲,38岁的大钊先生走向了生命的永恒,留下了革命先驱为理想献身的千古绝唱。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时间回到1916年,河北乐亭县的一条乡间小路上,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匆匆走过,推开了一间小院的木门。
“叔叔,你找谁啊?”院中玩耍的孩童懵懂地问着,一旁劳作的妇人却是又惊又喜,激动的泪水已夺眶而出。
“守常!你怎么回来也不提前捎个信儿啊!去日本一走就是三年,世道乱哄哄的,我们都急死了!”
“纫兰,我这不是回来了嘛,而且这次,我再也不走了!”
为参与反对“二十一条”运动,李大钊愤而中断在日本的学业,登上了归国的客船,几经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觉醒年代》剧照
回来了,就再也不走了。他带着妻儿搬至北京,将革命战场定于这个封建文化的大本营、顽固的堡垒。
我认为落后民族的觉醒,必须用革命的主义给予启迪,而宣传革命的主义,又必须有文化阵地充作向封建主义宣战的疆场。
来到北京之初,大钊先生办报求索,却四处碰壁,心中难免愤慨万分。圆明园中,残阳如血映照断壁残垣,李大钊先生触目伤怀,有感而吟,“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一抒胸中忧国愤懑之气。微风吹动一袭长衫,更显先生一身风骨,纵是万事开头难,也从不屈服却步。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的李大钊
1918年初,李大钊受北大教授章士钊的邀请,出任北大图书馆主任一职。他将旧式藏书楼转为新式图书馆,在图书馆内分别设立学生借阅区域和社会借阅区域,使北大图书馆发展成为全民提供知识养分的地方。
《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工作
北大图书馆的书库和阅览室里,纸页特有的气味,在缓缓流动;在廊檐下,对未来与前途的思索,在慢慢酝酿。大钊先生一扬手、一开言,便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洒向青年。
北大红楼图书馆李大钊主任室
1919年冬天,图书馆又迎来了一位热爱阅读的青年——
每当看到身边的年轻人乐于探讨钻研马克思主义,大钊先生总能感到笼在国家民族前途上的迷雾又变得清晰了几分。他不禁回想起初入北大时,与章士钊先生共同站在红楼前畅想北大乃至中国的未来——
沙滩红楼
“守常,你看,那就是北京大学正在修建的红楼。自从蔡元培担任校长以来,整个北京大学,就像这座红楼一样焕然一新啊!”
“是啊,守常斗胆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大学学风开化了,这里的学生,将会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一场狂飙突进的革命就在眼前了!”
正如那时所言,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学生运动主力军,北京大学于历史潮头掀起千层巨浪。听,同学们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争国权!惩国贼!争国权!惩国贼!……”
“守常,五月四日这次示威游行,正说明了学生们的呼声啊!”
“是啊,可是现在的学生活动,有激情有热情,但是缺乏行动的纲领,我们的革命活动,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觉醒,我们还要为将来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我们的中国,正缺乏一个救国的药方啊。”
北京大学学生游行队伍
没错,救国的药方,行动的纲领。可如何开,怎么走,学界泱泱,百家争鸣。李大钊先生作为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火炬的第一人,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和工人实践相结合,就是一直在寻找的救国之路,于是,他成为了一股足以开天辟地的新生力量的统帅。
先生妙手执笔,字字如刀,锋芒直指腐朽的旧势力,《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篇篇文章好似檄文,《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一本本刊物尤胜旗帜。
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先生身居红楼,所在即是新文化、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将“赤旗世界”的火种播撒神州,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广播剧能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没有画面、没有色彩,广播剧单单通过声音,由耳入心,以情动人。《播火者》的导演王海云格外看重广播剧的“留白”。声音背后的人物形象,一段声音所渲染出的环境,一处背景音乐表达出的心境,都是通过想象得以补足的。
王海云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05级校友,她的父母也都是北大人。能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创作这部广播剧,她感到非常荣幸,能够通过广播剧这样的形式让更多人回到那段历史时光,让更多人体会到大钊先生和北大人的精神,对她而言不仅实现了一名导演的职业追求,更满足了自己作为北大人的一份情怀。
导演王海云(左一)与她的博士生导师北京人艺院长任鸣
真情,总来自历史的真实。
在《播火者》创作之初,主创团队就到北京大学校史馆参观学习校史资料。曾编撰李大钊年谱的杨琥老师参与了审稿工作,依托史料,保障了剧情的严谨。《播火者》编剧徐然老师回想起一起“磨剧本”的日子,由衷地慨叹:“为了让李大钊的形象立体丰满,北大校史馆的专家们提供了很多资料内容。”
徐然老师回忆,为了这部10集的广播剧,她阅读了500多万字的史料。结合大钊先生的名篇金句,揣摩人物心境,编写对白和独白,还原了李大钊从日本回京后早期思想形成的过程和后来面向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革命活动的经历。
编剧徐然带领剧组围读剧本
取意播火,主创团队有着匠心独具的思考:“真正研究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从北大红楼里面开始的。中国革命的红色火种,是从这里播撒到全国的。”
伟大事业的革命者,更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剧中李大钊扮演者宝木中阳谈及扮演大钊先生时的难点,“大钊先生的形象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想把他塑造得让大家都相信,让这个角色能够成立,就需要他在这个剧当中会散发一些更新鲜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特色。”
在研读史料、了解大钊先生的生活经历后,宝木中阳对大钊先生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他不光是担当伟大事业的革命者,在生活中,更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录制现场,宝木中阳(右一)为李大钊配音
看啊
大钊先生播撒下的马克思主义的星火
已在中国大地汇聚成信仰的灿烂光芒
听,他来了《播火者》的故事
等你继续聆听!
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
发送消息“播火者”
领取广播剧《播火者》音频全集
联合策划: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鸣谢:北京大学校史馆
视频:北京广播电视台
音频:北京广播电视台
图片:受访者提供、北京大学校史馆、电视剧《觉醒年代》
文字:张逸茗、单丹萍、吕成敏
编辑:王钰琳
排版:刘涵烨
责编:王嗖嗖
“嗖”,北大摘金!眼科医生陶勇:我回来了!高考将至,北大学子为你加油!
北大宗秋刚:这是他的浩瀚太空
百年初心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