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北大教授,“我愿意荒野终老”
被网友称作“熊猫爸爸”的他
今年已84岁高龄
他生命里40多年的岁月
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度过的
13年坚守秦岭
为野生大熊猫带去了生的希望
近日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
来到《朗读者》第三季现场
讲述自己与可爱生灵美妙的情谊
和对生命仁爱的另一种理解
在《朗读者》舞台上,84岁的潘文石穿着背带牛仔裤,胸前印着一个巨大熊猫。他衣服上喷绘的这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名叫“虎子”,是唯一一只自出生以来就被人类追踪、研究的野生大熊猫。
他帽子上两处扎眼的创可贴和破烂的帽檐,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这位老人在荒野里奉献的一生。网友直呼“破防了!”
节目中,他朗读自己所撰写的《野外日记》,讲述自己荒野终老的承诺。
1
“熊猫爸爸”升格记
我一打开门
门口坐着一只熊猫,看着我
脖子上戴着无线电颈圈
是“希望”
她来告诉我,她怀孕了
1983年,潘文石带着一支年轻的研究生队伍进入秦岭,开始对野生大熊猫进行研究。这只名叫“希望”的大熊猫,是熊猫“娇娇”的女儿。潘文石第一次见到“娇娇”,是在1989年的秦岭雪沟洞。
“跟娇娇的接触,不容易。”潘文石感慨。很多大熊猫都怕人,但 “娇娇”却是个厉害的主儿,见了潘文石一行人,它非但没有逃跑,反而拔腿狂追,逼得他们只能拿着接收机和照相机拼命地跑,“要不然腿都给它咬断了”。
在他和团队的耐心努力下,“娇娇”开始逐渐接受他们的存在。有时就算在洞穴门口听见了潘文石的声音,它也会放心地外出觅食,甚至还能接受潘文石当面抱起它正在哺育的孩子“希望”。
“希望”一出生,潘文石就抱着它(来源:《熊猫列传》纪录片)
““希望”和它的妈妈“娇娇”一样,脾气特别大,可对我特别好。因为它一出生的时候,我就抱着它。
”
1997年,潘文石重返山林,“希望”翻山越岭找到潘文石住的木屋,在屋门口坐着等他。潘文石一下就认出来了:是“希望”!他判断,是“希望”怀孕了,特地来报喜。被网友称为“熊猫爸爸”的潘文石,正式晋升为“熊猫外公”了!
潘文石拍摄的大熊猫(摄影:潘文石)
“熊猫经历了几千百万年的演化,并不是为了在动物园取悦人类,他们应该在自然栖息地里经风雨、见世面,在那里觅食,在那里寻找伴侣,在那里追求爱情,在那里生,在那里死。这才是真正的大熊猫,要给它们自由!
”1996年,潘文石结束了在秦岭13年的大熊猫野外研究工作,转战广西崇左,研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离别前夕,万般不舍。
潘文石与大熊猫 “虎子”(摄影:向定乾)
在节目现场,他朗读了自己撰写的《野外日记》中的选段:
“一想到,明天就要结束秦岭的研究,告别多年来与我形影不离的大熊猫,就有一股难以割舍的情感在胸中萦绕。我打开这张宣纸,写下一段惜别的字儿,天就破晓了。
”2
荒野终老的承诺
我们的祖先来自荒野
保存这个荒野
就是保存我们的未来
1955年,潘文石考入北京大学。1961年,他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并留校任教,讲授脊椎动物学、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等课程。
当时,潘文石在北大开设“保护生物学”课程深受欢迎,许多学生都在期末考试试卷上特别附上了听课感言:“潘教授不仅给予我最新的学科知识,还使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潘文石与大熊猫(摄影:朱小健)
许多人感慨,潘文石与大熊猫之间的情谊非常人能及,而这是他用十几年的野外实地研究换来的。
在秦岭海拔1000米至3071米的山头,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一片冰天雪地,连帐篷也被雪死死地压着。日常打水需要走上两公里,一滴一滴地接完再带回去,通常人还没走到帐篷,水就先结成了冰。
秦岭恶劣的冬季环境(来源:《熊猫列传》纪录片)
“这个地方连工人也待不下来”,但他们选择留守,仅仅只是因为“冬天是观察大熊猫的好时机”。潘文石和学生在这里,一待就是13年。
除了极度寒冷和食物紧缺,潘文石还要面临一些巨大的生死考验。1982年,潘文石从一处200多米高的山崖上摔了下来,造成肛门破裂,流血不止。山里没有医生,他只能自己处理伤口,艰难维系生命。
潘文石扎根在废弃军营,墙上是他所写的“君子之居,何陋之有”(摄影:赵一)
“荒野终老”是一句用生命写下的承诺。节目现场,潘文石朗读了《野外日记》中的选段:
“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必须与万物同生共存。我们需要自然界,特别是那些看似荒野,实为家园的地方。正是这些地方,庇护着我们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那些洞天福地。
”3
科学的苦旅
科学确实是个苦旅
但是心里愿意
科学的道路没有尽头
我愿意荒野终老
1997年1月,60岁的潘文石写了一封寄给女儿的求助信:“小蜡烛就剩下半根,方便面也要吃完了。”而写这封求助信不久前,潘文石刚刚把60万科研奖金全部投入到白头叶猴的研究中。
走进《朗读者》第三季,看潘文石给女儿的礼物
他曾创下过许多项“世界第一”。第一次发现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行为方式和婚配方式。第一次发现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他还是首位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人物专访形式采访的中国科学家。
潘文石与白头叶猴(摄影:梁祖红)
上世纪80年代,四川卧龙保护区里的箭竹林一夜之间开了花。同一时间,人们接连发现了几只大熊猫的尸体。“竹子开花,饿死大熊猫”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很多人主张对大熊猫实行圈养,但潘文石是极少数的反对派。
他在山里花了整整2年时间,总计收集599团熊猫粪便,最终结论指出“竹子开花对野生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给党中央写了一封长信,强烈反对把野生大熊猫统统圈进饲养场,并最终制止了这种错误保护大熊猫的行为。
大熊猫国家公园长青片区(摄影:向定乾)
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会面临重重阻力,潘文石一次又一次地给各级政府做工作,联合中外科学家呼吁。在他的努力下,国家决定停止对秦岭的采伐,建立长青自然保护区,保留下了大熊猫的最后一片自然庇护区。
目前,长青自然保护区是国内野生大熊猫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与此同时,在这里,很多中国特有的濒危动植物拥有了继续繁衍生息的机会。
摄影:封春光
摄影:向定乾
摄影:梁祖红
有人说,潘文石是一个“纯野生”的科学家。几十年来,他与大熊猫、白头叶猴、白海豚朝夕相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直至今日,潘文石未曾停下过自己的步伐。他既是科学家,又是“战士”,从卧龙、秦岭,再到崇左、钦州湾,他的每一步,都是生物保护的一大步。
在没有尽头的科学道路上,他早已决定荒野终老。
来源:《朗读者》第三季节目组、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静宇、黄朝晖
摄影:潘文石、向定乾、梁祖红、封春光、赵一、朱小健
图片、视频:《朗读者》第三季节目组、《熊猫列传》纪录片
排版:白雨琪
责编:昭花花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100年,15个!
北大提醒:考研的小伙伴,千万别错过!
陈吉宁在北京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追光逐电!北大颠覆相机概念
李政道先生,95岁生日快乐!"北大杰出青年医师",来了!10位北大专家学者当“村长”!
崴脚、关节疼、运动伤?北医三院专家来帮您!
解封!芙蓉里,翻越秋冬14天
百年初心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