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的日子,纪念“当代毕昇”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06-09

当你用电子设备获取、处理中文信息时

是否会想起一个人?

他带来了继活字印刷术后

中国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

一步跨越国外照排机40年的发展

让汉字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

他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被称为“当代毕昇”的王选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示了

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

“北京大学王选纪念陈列室”及

“周培源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入选其中


今天,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

跟随小北一起“云游”王选纪念陈列室

走进“当代毕昇”的光电创新历程

共同致敬中国科技工作者



纪念,迎来光与电


北京大学王选纪念陈列室建成于2007年。这里,曾是王选生前使用过的会议室,记录着王选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而殚精竭虑的日日夜夜。

陈列室入口处,在翠竹和黄菊的映衬之下,树立着王选的大幅半身彩照。照片下方赭红色的大理石上,用金字雕刻着王选的生平介绍。

300平方米的陈列室被“生平事迹厅”“创新历程厅”一分为二,展品却相互勾连,共同讲述着王选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传奇一生。

在这里,有密密麻麻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案手稿,有上世纪80年代的备课笔记和讲义,有王选朴素但整洁的西装、领带,以及他用旧的茶杯和眼镜。来到这里,掠过一张张发黄的捐款收据,你可以看见他撑起我国印刷业的伟岸身形屡屡俯身,贴近大众,伸出援手;也可以在他精心收藏的京剧碟片和磁带中,一听他荡气回肠的遗嘱,与呼吁扶持年轻人才的呐喊……

生平事迹厅的一件件展品,浓缩了王选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一生,也立体地展示了王选科研生活之外鲜活、有趣的一面。

创新历程厅,陈列着通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版印刷的第一张报纸样张、第一本样书;用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出版的海外和大陆第一张彩色报纸,以及邓小平同志的批示等珍贵实物,记载着我国印刷技术革命跋涉前进的每一步足迹。

展厅还还原了王选、陈堃銶夫妇在家中工作的场景,设置了“铅字排版体验区”和“激光照排技术演示触摸屏”等科普互动装置,生动展现了王选带领科研集体投身“748工程”,成功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引发我国汉字信息处理和印刷技术伟大革命的创新历程。

80块展板,200余幅图片,100余种390余件实物,160余件手稿,叙说王选传记的同时,也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部微缩的印刷技术革命史。

15年来,陈列室共接待参观900余场,许多观众走进这里,靠近王选的一生。但王选的故事又不止列于此,陈列室还将展览内容扩展为“王选的世界”主题报告,走进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和科技场馆中宣讲200余场,让更多的人深切体会王选爱国奉献、开拓创新、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风范。



王选的世界,一步40年






高温铸出的一粒粒的铅字,摆放在架子上。排字车间,捡字工人在铅字架间来回走动,一手拿着文章原稿与字板托,一手快速把文稿所需要的铅字一个个从架子上找出来,摆放在字板托上进行排版。排好版后,拼版工人们用一条粗绳子把铅字排成的版心缠紧,印出小样,然后交给校对人员,以便校对。

1974年,国家设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已病休多年的王选听闻后,即刻投身其中,并于1975年开始负责该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

反复的分析比较与推演后,王选决定放弃跟随国外的迭代更新,转而跨过国外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进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此时,激光照排系统,世界尚无成品。

王选与妻子陈堃銶一起查看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排版胶片

处理好计算机与庞大汉字字形信息的碰撞,是研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重中之重。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出用最少信息描述汉字笔画的方法,从而将上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存进当时只有几兆存储空间的计算机中。王选计算数学的背景,给了他提示。“轮廓加参数”的方法,可将字形信息压缩500倍至1000倍,并实现任意变倍和复原时的高速和高保真。汉字字形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复原的世界性难题由此被攻克。

日夜不休的奋战,推倒重复的试验,1979年7月,第一张经由国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印刷的报版样张成功输出。王选领导下的团队,使中国印刷业从铅排印刷直接步入激光照排阶段,这一步,直接跨越了国外照排机40年的发展。

王选正在查看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胶片

不能拿了国家的钱,只是做了一个实验。

汉字激光照排印刷,作为应用性科技成果,一定要进入市场,作用于社会,才能有实际价值。这是王选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但是走出实验室,王选面临的考验就不再只是技术创新,还有国内出版行业的引进主张与国外厂商的市场挤压。

20世纪80年代,王选在北大旧图书馆计算机所会议室里凝思

一台稳定性不好的国产计算机,全体轮流使用。巨大的压力之下,此后18年,王选一头扎进实验室,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带领着100多名从全国调集来的业务骨干,与多个协作单位联合攻关。

王选设计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方案手稿,现存2000多页

1984年12月31日至1985年1月1日

王选在元旦假期设计的WA芯片部分手稿 

1985年,激光照排系统在新华社投入使用。这是王选和技术人员查看用系统排印出的《新华社新闻稿》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的四个版面全部开始采用王选研制的北大的华光Ⅲ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但十天中,系统的软硬件问题层出不穷,经济日报社几乎每天都会刊登向读者的道歉信。市场搏杀是九死一生的,那几天,王选手忙脚乱,胆战心惊,同为项目合作者的妻子陈堃銶关切地问他:“怎么样?”王选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半天才说了两个字:“狼狈!”

王选分析和修改“匍”字压缩信息的手迹

所幸努力不会白费,故障一一排除,照排系统顶住了压力,打开了走向市场的大门。王选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了八代激光照排系统产品,在全国掀起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革命。

至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用上了激光照排系统,外国厂商纷纷退出中国市场,国产系统站在了创新的前沿。

1994年,王选向大家展示北大方正高档彩色出版系统,结束了外企独霸市场的历史



看年轻人出彩,最高兴!





1987年,王选获得首届毕昇奖;

1987年、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2009年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1年,中国工程院颁发“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结果,“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位列第二。

2002年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党中央表彰百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个人,王选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

2019年,王选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王选的世界,与时代同行,却又因国家需要和社会利益,而“一步四十年”,跨越了时间。

今天,我们仍然怀念王选,时代仍然称颂王选精神。今天,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主题,恰是王选用一生所实践的,也是他培育青年人时所提倡的、科技者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


“看到年轻人‘出彩’是最高兴的事,方向错误或管理不善,而浪费优秀人才的青春年华,则是最痛心的事。”


在为我国现代印刷事业奠定技术与市场基础后,王选逐渐淡出科研一线,转向全力为国家培养年轻骨干,总结出“给足钱、配备人、少评估、不干预”的“12字政策”。

王选指导学生

他一直没有离开三尺讲台,为学生开设“软件开发的现代方法”课程,介绍电子出版系统,在青年学生心中点燃计算机研究的星火;他常去机房与员工聊天,记录每个人的学业人品、兴趣特长,知人善用;他“用财培养人才,再用人才创造财”,悉心指导学生们选取适合的研究课题和工作岗位,评奖评优时却从不居功,给优秀年轻人以成才和建功立业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末,王选向学生介绍电子出版系统

1991年,王选指导北大计算机所(现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的年轻人


在王选的指导下,他的学生成果斐然——

世界上最早的基于Windows的中文专业排版软件,

国内第一个大屏幕报纸组版系统和彩色出版系统,

开发的日文出版系统成功打入日本市场……




2002年,王选与计算机所师生在一起

王选追求科学上的发现和源头创新,大力推动原创性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大量进入市场,他有着使高技术产品在市场上雄居榜首的决心,并希冀以此,带动国家的综合实力增长,自立自强。

王选指导郭宗明

今日,在王选曾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在北大的校园内,王选的追求和希冀正在步步落实,北大科研人一直在奋斗。北大对科研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正培养着更多的“王选”,以爱国奉献、开拓创新、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攻坚克难,助力国家的每一分实力增长,“创新争先、自立自强”。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

文字:马骁、吕思婷

编辑:郭雅颂

排版:张玮喆

责编:郭雅颂



北大相信你的梦想!



18年,他在北大的“传奇”从每天凌晨4点开启


爱啃“硬骨头”的北大医学博士,也是爱摄影的阳光男孩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致敬科学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