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大与河南的校地情缘——“豫”见厦大 古今佳话

厦门大学 2020-08-18

嵩山

厦大思明校区

河南,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九曲黄河,奔涌河南,16.7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流淌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承载着中部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厦门大学,坐落在祖国东南沿海的一所世界知名大学,经历百年,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数十万高级人才,雄厚的学科优势、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得她在中国的大学中亭亭玉立,优雅动人。

有人说,想读懂中国,绕不开河南。事实上,要读懂福建、读懂闽南,更绕不开河南。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亲缘关系,从西晋末年的中原“八姓入闽”到唐初陈元光的闽南“开漳”,再到唐末的王氏兄弟“入闽”,河南可以说是福建人特别是闽南人真正意义上的“老家”。

河南也是厦门大学的创办者、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祖地。陈嘉庚在他撰写的《南侨回忆录》中专设《河南是故乡》一目,言“余先祖原属光州固始县人,数百年前迁移福建……”。

陈嘉庚

血缘上的同根共祖、文化上的血脉相连,让河南与厦大的“遇见”,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而随之而生的便是一段关于校地情缘的动人佳话。


百年厦大中的河南人


在厦大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批批河南人奋斗的身影。

1921年4月6日,陈嘉庚怀抱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宏愿,创办了厦门大学。建校之初的厦大求贤若渴、广纳贤才。一时间,名家云集、群贤毕至,这其中就包括河南开封人,著名动物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秉志。

秉志

1922年,厦大设立了“植物学科”和“动物学科”,次年春,改称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1926年7月,秉志从东南大学受聘任厦大动物学系教授,并担任系主任。在正式入职厦大之前一年,就帮助厦大筹建了生物材料处,以助教学、研究之用。厦大校史中一份“1926年秋季关于各科教员每周授课时数调查”显示:秉志讲授比较解剖学实习、普通动物学演讲、动物胚胎学演讲、实习等课程,每周长达19小时,授课时数在所有受调查的文、理、教育、商、法各科几十名厦大主要教员中授课时数最多。

在秉志的辛勤主持下,厦大动物学系的教学科研取得了显著进展。当时与他同期在厦大工作的还有著名植物学家钟心煊(厦大第一任植物学系系主任)等。厦大校史记载,“至1926年,‘厦门岛附近海洋动物的采集和分类研究’‘昆虫的调查与研究’‘中国白蚁种类的研究’‘福建林业的研究’等课题,及动植物标本之采集、制作、鉴定,均取得新的成果。1926年冬,动物系与植物系联合创办生物材料供应所,采集海洋、淡水及陆地之生物标本,以应国内外各学校及生物研究机构之需求,成为当年全国生物标本供应主要基地之一,对生物科学的研究贡献了力量。”

上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动物标本陈列室之一

秉志不仅是著名的动物学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并“严管+厚爱”对待学生。1926年,秉志在厦门大学做了一次主题为“生物学与大学教育”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他除了深入阐述生物学的重要性之外,还对学生们“求学”提出三点希望:(一)当有诚恳之态度;(二)诸君选课,不可避难趋易;(三)将来欲专攻某学,当认定兴趣主义,视自己天性所最近者,选为主课。

 秉志生前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在几十年里为我国生物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成长为专家的数十人,直接或间接受过训练的学生逾千名。我国动物学界许多著名的老专家,如王家楫、伍献文、杨惟义、寿振黄等,都是他的学生。由于秉志的言传身教,他的许多学生都秉承了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风,成长为动物学界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沧海桑田,情缘赓续。如今的厦大,仍有河南籍教工200余人,他们或在学术领域潜心耕耘、或在党政管理上兢兢业业,为厦门大学的建设、改革和发展默默贡献着青春、才智和力量:李庆阁,厦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厦门市劳动模范,在新冠肺炎期间,他带领团队科研攻关,成功研制新型冠状病毒RNA假病毒标准品、一次性使用病毒采样管、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及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一体机,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厦大科研力量;朱亚先,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曾获厦大学生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称号,在化学“苗圃”精心培育英才25载;王艳艳,厦大管理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相关研究成果曾被美国会计学会审计准则委员会作为美国独立审计报告改革的证据支持,为在国际传播中国会计、审计实践贡献了力量;佳宏伟,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在三尺讲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由厦门大学专家团队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RNA假病毒标准品、

病毒裂解和病毒核酸保存管以及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


扎根中州大地的厦大人


 近百年来,在一批批河南人南下鹭岛、投身厦大建设的同时,也有一代一代的厦大人来到中原大地,扎根河南、融入河南、建设河南,为河南的发展和腾飞贡献了厦大智慧和厦大力量。

这些厦大人当中,有一个闪亮的名字——刘椽。刘椽是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从海外学成归来,回国后即应聘至厦门大学化学系,历任副教授、教授,1936年任理学院院长,后又兼任化学系系主任、厦大总务长。

刘椽(照片来源:郑州大学档案与校史馆)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厦大西迁到闽西继续办学。刘椽挑起了厦大理学院西迁的重任。他带领大家带上图书和玻璃仪器、药品,走了二十多天终到长汀。他带领师生自己动手改建校舍,把过去的庙宇、牢房改造成教室和实验室,把祠堂改成教工宿舍。他一人担起九门化学专业课,以英文原版书为主线,自编讲义;用竹管代替自来水管、泥炭火炉代替酒精灯,带学生开展实验训练;批改作业除专业知识外,对英语的语法和化学拉丁文的表达也进行细致修改。这种集知识、技能、语言为一体的“全方位教学法”,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链”。据卢嘉锡回忆,刘椽老师讲课用英语,思路敏捷,逻辑严谨,经常在讲课后半段安排课堂讨论,来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他还亲自吹制各种实验所需的玻璃管。

在敌机的轰炸声中,在艰苦岁月里,大山之中的化学系却更发展了,不少专家如傅鹰来执教,一批人才脱颖而出,卢嘉锡、蔡启瑞、陈国珍、邓从豪等后来成长为国内外著名的化学家。

厦门大学内迁长汀途中漳州至长汀段路线图

解放战争前夕,刘椽深为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不满,鼓励卢嘉锡保护好厦大,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7年,刘椽到山东大学任教。1956年4月,时任山东大学总务长、化学系主任的刘椽奉高教部之命调往郑州,筹建郑州大学。通知下来仅仅三天,他就搁下手头的科研项目,以筹建处主任身份奔赴郑州。从选择校址,动员农民卖地搬迁,到规划设计校园,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在郑大筹建过程中,他肩挑全校总务和化学系筹建两副重担。他说:“办教育要先练‘底气’。”他从山东大学和吉林大学调来了教学骨干,把徒工送到山东大学培养成能吹制异型和特型玻璃器皿的高级技工;他亲自采购美国、德国化学专利刊物。对青年教师的外文培训更是身体力行。关于总务,他说:“总务就是服务。”只要有调来的教职工,他都亲自到车站迎接。短短五个月,郑州大学就开了学。刘椽任化学系主任兼校长助理。初创时的郑大,除了刘椽,还汇聚了历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化学家车得基、徐墨耕、嵇耀武,物理学家霍秉权等一批著名学者,为郑大到今天发展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1956年,郑州大学教师赴厦门大学进修函

欢庆郑大诞生的锣鼓尚余音缭绕,一场灾难却悄悄地向刘椽袭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没能躲过迫害……他病倒了,高血压、心脏病乘虚而入。但是,刘椽并没有沉沦绝望,还主动申请为青年教师开设化学英语和化学德语课。为了支援农业,刘椽积极研究和试制了多种杀虫剂,植物激素和除草剂等。在他患病不能到实验室工作的情况下,仍不顾红薯黑斑病菌的感染,把实验设备搬到家里进行实验。

1971年5月,刘椽因病去世。他在弥留之际嘱托家人,将一生集存的专业图书资料,无偿赠与郑大图书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流转中,一批批厦大人来到河南这片历经风雨洗礼的大地,兴业安居,成为新的河南人。目前,厦大在河南校友近800人,他们活跃在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2000届化学化工学院校友刘钟栋,任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委员,参与了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的奠基;同时他作为联合国食品添加剂法典主持国代表,推动联合国食品法典制度修订,为人类的共同健康扛起该行业的使命担当。1994届管理学院校友李继新,作为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积极促成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率先入驻河南,实现国际“四大”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零”的突破。2005届管理学院校友程光,作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发挥优势,推动组建河南省第一家校企共建会计学院成立,开启了会计行业培养的新模式。2006届经济学院校友宗方,组织编撰的《河南经济蓝皮书》为河南省政府提供了重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参考,他组织的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为推进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决策依据……

年轻的校友也在奉献服务中迅速成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厦大2015届医学院毕业生邢景月、2016届医学院毕业生李腾、2018届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薛丹阳、2018届教育研究院毕业生张晓迪、2019届海洋与地球学院毕业生陈志远等一批年轻的校友,始终坚守各自岗位,或在医护一线,或在社区前沿,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厦大人的家国情怀和自强至善的精神,让“厦大人”的名字在当地疫情防控工作中闪闪发光。


合作硕果满枝头


深厚的历史渊源,使厦门大学与河南省之间的校地合作由来已久,不断扩大。长期以来,双方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发展研究等方面展开了多方位、多层级的交流合作,绘就了一幅“累累硕果满枝头”的校地合作画卷。

在厦大档案馆,至今仍保存着多份郑州大学派教师来厦大进修的函件。这些已经发黄的纸张静静述说着两校割舍不断的情谊:早在上世纪50年代,郑州大学在初创之时,由于师资缺乏,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到厦大进修。厦大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专业学科的带动作用,为郑州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师资培养提供了尽其所能的帮助。

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厦门大学自建校之初,便开始在河南省招收各级各类学生,为河南培养专门人才。自1921年至1999年间,共有1077名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在厦大就读、进修和函授。随后的十多年,厦大又从河南省招录了5000多名学生,其中本科生2200多名,研究生3100余名。此外,厦大还积极引导毕业生奔赴河南建功立业、绽放青春。以2016-2019年为例,厦大共输送了259名毕业生到河南就业。同时,河南省委组织部也制定了面向厦门大学定向选调生的人才计划,吸引优秀毕业生赴河南施展才华、干事创业。

2008年以来,河南省和厦门大学密切合作开展教育培训。针对实际需求,厦大面向河南开展了全方位的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优质、实效和个性化的教学培训和管理咨询服务。以2016-2018年为例,厦大为河南省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高级研修班等200多个班次,培训达11700多人次,有效帮助提升了河南省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厦大也将党性教育培训放在了革命老区。2018年7月中旬,厦大机关党务干部60余人前往大别山干部学院进行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和访谈教学等,大家身临其境地触摸了红色历史,学习和领悟了大别山精神,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

2018年7月,厦门大学机关党务干部前往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

2014年6月,双方的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厦大与河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着力打造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枢纽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化新格局,促进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厦大科技成果转化。几年来,双方的合作稳步推进,一些合作成果已初步显现。

河南与厦大的合作,既有面上布局,也有点上突破。近年来,双方在化学化工、能源材料、建筑设计、教育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这其中包括与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展能源经济研究战略合作、与河南驻马店中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生物发酵技术研发中心”、与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锂离子电池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高性能电解液的开发研究、提升区域民办高校校级领导治学水平研究、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改革与师资建设研究等。

2019年11月19日,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向厦门大学图书馆捐赠《河南历代方志集成》。该丛书涵盖河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版本齐全,为研究河南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为校地合作注入了新的内容。

更多的厦大青年学子也在“行万里路”实践活动中来到了河南。2012年以来,厦门大学共选派了54支社会实践队奔赴河南郑州、开封、信阳等17市20余县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参与学生近500人次,其中21支为跨学院跨学科的融合团队。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河南电商新村扶贫、农村土地改革、养老保险保障、城市交通治理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走村进户,上山下乡,宣讲国家扶贫政策,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乡村发展,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为当地发展贡献了厦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往期精选


厦门大学

原文刊载于6月19日《河南日报》12版文:李静 江娇 张琳图:厦门大学档案馆、郭宸辑:逸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