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不凡 | 解码厦大校园文化基因
编 者 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厦门大学踔厉奋发、勇毅笃行,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书写了精彩的“厦大篇章”。为此,党委宣传部推出“喜迎二十大 厦大这十年”之“见证不凡”栏目。本期为第七期,我们聚焦十年来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回到三个文化育人的生动现场,更好地理解这所百年学府在发展历程中所沉淀下来的厚重历史、校园气质和文化品格。
今日的菁菁厦园,校训石、校歌石、先贤铜像等文化景观错落有致;嘉庚故事、先辈事迹在师生中口口传颂;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弘扬中绽放光彩;“爱国、革命、自强、科学”优良校风在校史剧的演绎中沁心育人……百年历史积淀滋养的校园文化基因,彰显着厦大文化的独特个性和治学气质,在薪火相传中融入校园风貌和办学传统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融进厦大人的精神血脉。
如果说,哪些词能代表厦大校园文化基因?或许你能给出多个答案,传承、鲜活、常新、感恩、开放、创新、和谐……今天,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轨道,回到十年间的三个可知可感的现场,看新时代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与鲜活生命力,探寻解码厦大校园文化基因的“钥匙”。
传承:过传统节成为一种“习惯”
夏风习习的芙蓉湖畔,数百名师生团聚在圆形广场,聆听声情并茂的诗文诵读,品尝苇叶飘香的粽子,感悟端午佳节所蕴含的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与民族凝聚力——这是2020年6月,“迎端午 盼百年”诗歌散文沙龙活动现场。
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主题、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如何让青年学子在品味传统中赓续中华文脉?2019年开展至今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给出了一种“参考答案”。
“通过深挖节日内涵,创新表达形式,让爱国报国、团结协作、孝老敬老、贵和尚美等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入脑入心,推动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相融合、育人作用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共绘传承中华文化的‘同心圆’,这是‘我们的节日’活动的初衷。”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楼红英说。
喜庆祥和的新春,流连忘返在猜谜、春联区的留校师生互致新年祝福,品味着富有地域特色的“福”文化;微雨淅沥的清明,师生员工齐聚学校先贤雕塑前,以祭扫的方式追思怀远;粽叶飘香的端午,斗百草、制香囊、碰煮蛋等民俗体验现场不时传来欢声笑语……民俗技艺展演舞台被搬进校园,师生喜闻乐见的学术文化论坛、非遗技艺讲座、经典诗歌沙龙、民乐艺术展览等线上线下活动受到热烈欢迎,过传统节、品传统味已成为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习惯”。
十年来,在大力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一院一品”项目等滋养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校园育人沃土上生根发芽。从翔安校区文化品牌项目“中国日”文化节,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融汇书法、纸艺、民乐、民俗技艺等的“中国式浪漫”持续带给师生鲜活的沉浸式体验;从汉语言文字应用大赛的比拼,到传统武术赛场的角逐,“能文能武”的师生展演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让武术技艺瑰宝活起来、火起来……在校园的不同舞台,传统文化持续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和鲜活生命力,感染、润泽、塑造着厦园师生 。
此外,以戏曲、舞乐、民俗技艺等为亮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加快融入厦门大学新时代美育工程和课程体系建设之中,一批涵盖古典舞蹈、民族器乐、节庆习俗、华夏文明传播、国学典籍等的课程成了同学们“竞逐”的热门课,礼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蔚然成风。
鲜活:把课堂搬到艺术舞台上
座无虚席的建南大会堂,伴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由昆女士走上舞台,与“陈景润”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重逢,“真诚地谢谢同学们的用心演出,看着这一幕幕场景,我真的觉得先生又回到了我的身边。”对于在舞台上奋战数月的学生演职人员来说,那份感动至今难忘——这是2014年4月,原创校史话剧《哥德巴赫猜想》首演现场。
《嘉庚颂》《南强颂》《南强红笺》《遥望海天月》《长汀往事》……一部部以校史先辈故事为原型的校史精品剧目,以鲜活的艺术表达形式,凝炼百年辉煌办学历程,作为传统保留项目在校庆、新生入学季上演,在代代传承中常演常新,形成了“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老师带学生、学长带学弟”的排演模式;纳入学生文化艺术教育课程,聚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以审美体验提升艺术修养,让舞台成为育人的重要课堂。
“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人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做同一件事情,是令人振奋的事,在无数次的思想碰撞和演技磨合中,我们逐渐掌握戏剧表演的技巧,不断加深对优良校风的认同感,对先贤们爱国爱校、自强奋斗的崇高风范的理解。”王泽宇是2018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也是《哥德巴赫猜想》“第四代”陈景润扮演者。自2014年首演至今,该剧入选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及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8年来开展校内外演出近40场,已成为厦门大学对外重要文化名片。
“学校搭台、学院唱戏、师生共创”是当前校史剧排演模式的一大特点。数学科学学院与《哥德巴赫猜想》、经济学院与《遥望海天月》、航空航天学院与《长汀往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强红笺》……根据校史人物的学科划分,把校园文化、美育教育跟学科建设融为一体,实现学院与剧目的“结对”,推进文化品牌建设,贯通人才培养主渠道,把传承优良校风的接力棒交到青年学生手中。
十年来,“校史育人”“舞台育人”的理念始终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紧密相连,舞台中央不仅有激情澎湃的交响乐、美轮美奂的舞蹈,也有声动人心的歌唱、发人深省的剧目:交响乐《自强》,交响合唱组曲《长征组歌》,交响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歌剧《陈嘉庚》,音乐话剧《我的青春我的团》,话剧《陈嘉庚》《日租房》《萨本栋在长汀》,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的校园心理剧大赛,十三届的“中文有戏”,十三届的“化院梦飞扬 青春正能量”红剧大赛,八届的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暨凤凰花季毕业影展,六届的“外文好戏”……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成果项目不断涌现,在厦园的舞台上绽放出绚烂多姿的艺术之花。
常新:在校园展馆群中品读历史
深夜的宁静厦园中,群贤楼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支师生工作队争分夺秒地忙碌着:有的反复操演着开馆流程,有的逐字逐句地校对着展陈细节,有的细致检视展馆每个角落——这是2021年3月,百年校史馆开馆前的现场。
历时近2年,10余人的工作组,实地走访15所高校,召开不下百余次的工作推进会,征求数十名校史专家意见,开展广泛深入的师生调研,从原馆近9万字展览文稿扩充到50万余字,再一遍遍地浓缩精炼,从展览设计的不断打磨到施工的一次次优化……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统筹谋划下,各职能部门、院系联动推进,2021年3月,重新布展后焕然一新的校史馆呈现在师生面前。
百年校史馆建设过程凝聚了无数厦大人的辛劳与汗水,这也是厦大历史文化展馆建设历程的缩影。
校史馆、革命史展览馆、陈嘉庚纪念馆、人类博物馆、鲁迅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文学馆……承载着厦大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展馆群,已成为展示厦大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窗口,成为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的核心文化载体。
“我们的展馆是‘活的’,‘常新的’,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是能适应这个时代和学校发展需求的,是能回应师生校友需要的。”在档案馆馆长、文博管理中心主任石慧霞看来,历史文化展馆群的建设作为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近年的提升不仅仅是软硬件的升级,更体现在建馆理念的与时俱进,与文博育人的深度结合。
十年来,展馆群的规模化、体系化的建设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图文、实物、展板、雕塑、光影秀、场景还原、多媒体互动屏等传统与现代展陈形式日臻完善;征集、捐赠、考古发掘等举措“多管齐下”,史料及展陈藏品数量质量实现了双增长;网上展馆、语音导览、云讲解等形式让你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参观;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重大专题展览、科普进校园等项目让校史档案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可知可感、更亲更近;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讲解员队伍,服务八方来客,讲述校史故事;“校史沙龙”“讲解员风采大赛”“校史校情知识竞赛”“让档案讲校史故事”等学生特色活动涵育人心,建立起青年学生与校史记忆更生动、更深刻的“生命连接”。
“常新”的展馆不只是参观的场所,校史研究及文物展品保护修复背后蕴藏着深厚的育人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与学生的全面培养及学科发展密切相关。
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潘懋元先生,台湾研究领域的“南派泰斗”陈孔立先生……《档案记忆与大学文化》这堂名师坐镇、大咖云集的宝藏课自2022年3月上线后便获赞无数。在这门特色美育通识课程中,学生们既能与校史馆、博物馆亲密接触,品味厦大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沉浸式体验书画修复、文物拓片等专业技能。如今,推进课程的“第一课堂”和实践的“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已成为文博育人的一大方向。
采访手记
三个现场不能概括校园文化的全貌,但有助于我们走进厦大人的精神家园,领悟传承至今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三个词也不能全面解码校园文化基因,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所百年学府在发展历程中所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办学成就、校园气质和师生风采。但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最能代表厦大校园文化基因的词?我想,是每一位受采访者都提到的字眼——“育人”。
一流大学的文化生态是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是百花齐放、美美与共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每一项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厦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十年,是与育人深度结合的绚烂十年,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现在一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正因为对校园中的“人”的高度重视和“文”的长期坚持,厦大的每一次节日活动不仅仅只是一次叠加假期欢乐的短暂体验,每一部大型剧目不仅仅只是一次持续两小时的舞台表演,每一座展馆不仅仅只是一个能浏览历史知识的场所……厦大校园文化是可知可感的,是有着“历史厚重”的,有着“时代特色”的,有着“校本特质”的。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办学发展的大事,更是每一位厦大人都在参与的大事。
数读十年
【最青年】
十年来,学生社团缤纷多彩、青春飞扬,20+校园文化青年品牌活动如雨后春笋:“3·5学雷锋纪念日”主题广场活动,地方精品文化进校园,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合唱节,纪念五四运动主题活动,原创音乐话剧《我的青春我的团》,文艺下乡,迎新晚会,高雅艺术进校园,“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评选,“身边的好同学”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新年演出季,社团文化节,“青春之夜”新年舞会……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美美与共的繁盛景象。
【大舞台】
2013-2014年,经典合唱交响组曲《长征组歌》、经典交响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交流演出。
2014-2019年,话剧《哥德巴赫猜想》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科学魂——共和国的脊梁”主题晚会演出,先后赴北京、上海、西安、福州、重庆、内蒙、澳门等地交流演出。
2016年4月,“情系南强 花开四海”庆祝厦门大学建校95周年全球校友专场文艺晚会在建南大会堂举行。
2017年11月,“世界和平之夜”厦门大学交响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2018年12月,教职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汇演在建南大会堂举行。
2019年9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场音乐会《江山颂》在思明校区和翔安校区举行。
2021年4月,“南方之强”庆祝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文艺晚会在上弦场举行。
【荣誉评优】
——厦门大学入选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名单。
——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名单。
——校史系列精品剧目入选福建省首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名单。
——连续3届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高校十佳示范项目和全国特色展示项目名单。
——连续3届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奖项。
——海丝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连续2年入选福建省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获全国“网络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特等奖和最佳组织奖。
——大学生“景润”系列活动获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品牌活动”金牌荣誉。
——历史文化展馆群入选福建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厦门大学支部诞生地暨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入选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第四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全省关心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全省高校党员教育基地”及厦门市首批“关心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
——海洋科技博物馆入选中国科协首批2021-2025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度、2022年度“福建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
——原创话剧《日租房》获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是中国校园戏剧最高荣誉。
——获福建省高校校园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话剧《陈嘉庚》获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导演奖、编剧奖、舞美奖、服装造型、音效奖等奖项;话剧《遥望海天月》《萨本栋在长汀》获得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舞美奖、表演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