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师教授说专业 | 智能制造工程:传承工匠精神,创新智能制造

浙师大招生 浙江师范大学招生 2023-07-30


智能制造工程

传承工匠精神  创新智能制造



浙师教授说专业

鄂世举,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03年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2006年在日本大阪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机器人驱动技术)。200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主要从事新型智能材料与智能系统的应用技术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件,出版专著/教材3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及浙江省公益项目1项;承担校企合作技术攻关项目6项,经费500余万元。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

浙江师范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智能制造工程交叉博士点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心,专业排名位列全国前30%(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

本专业由2004年获批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升级而成,2010年以来相继获批浙江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学科及计算机智能控制与机电工程硕士专业,2014年成立金华市“机器换人”服务中心、获批浙师大-万里扬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5年被列入首批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专业,2016年成为“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同年获批国家发改委“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现代物流产教融合实训”项目(2.5亿元),2017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年成立金华市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唯一的FANUC机器人应用技术中心、浙师大-西门子数字化工厂先进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与FANUC机器人授权培训中心,2019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获批“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技术装备”重点实验室、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获批“工业物联网技术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2022年机械工程学科获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B级(全国前30%),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级(全国前30%)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智能制造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知识、技能、素养协调发展,面向地方产业需求,能胜任现代企业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智能产品(制造装备/生产线)研究、设计、调试、管控和应用等工作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


科教融合

全面推行课堂陈述制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跨学科思维的训练培养,激励学生开展学科交叉实践、探究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成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推行大学生导师制,以“科研课题驱动”培养模式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主体能力。开设托福、雅思等专业拓展课程,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和考研(出国)录取率。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参与学科竞赛,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41项,其中2021年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获省级竞赛奖100余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0余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10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专利100余项。

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学生科技作品:智能遥控战车

产教融合

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结合新工科智能制造及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立足三个专业模块,依托八大实训平台,达成五项能力目标,努力推进“培养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构建“专业、行业、企业”三业贯通的智能制造“853”产教融合模式。通过“高校培养+政府引导+企业培训”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改善本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推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提高实训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打造集课程、师资、基地等一体化的国际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共享平台。

教研引领

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连续获批第一批和第二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多元协同育人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完成省级教改项目5项,校级教改项目10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建设国际级虚仿项目1项,省级虚仿项目4项,省级新形态教材1本,省级规划教材2本,省部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物联网与智能传感器、智能制造工艺学、智能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控制、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雄厚

专业目前拥有教师57人,其中教授12人(博导5人,外籍3人),副教授24人(外籍4人),讲师21人(外籍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人,占89%,具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教师占比约60%,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比80%以上;国家级特聘专家1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9人,浙江省钱江人才2人,专职外籍教师8人(其中国家高端外专1人,省外专千人2人)。

外籍教师

教学平台完善

依托浙江省“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建立了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机械工程与汽车维修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汽车传动系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国家发改委立项资助近2.5亿元的“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现代物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立了FANUC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西门子自动化集团、数字化集团共建实验室。秉承“国际化”办学理念,2014年开设了全英文授课国际化班,累计招收学生190人(含留学生);目前专业正与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洽谈中外合作办学事宜。同时与多个国外知名高校如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等洽谈建立高水平实验研究中心,拟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虚拟制造实验室

工业级3D打印中心

科学研究强劲

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2000多万元,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为我校工程技术进入ESI全球前1%做出了重要贡献。

硬件设施一流

拥有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实训平台、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机电性能测试技术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设备及工具共计1000余台套,总值9000余万元,拥有五轴加工中心、工业级3D打印中心、工业机器人等一大批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同时,本专业57名专任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形成了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精密机械与智能结构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先进材料成形技术研究所、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特色鲜明的校级研究机构,这些条件有效地支撑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口径宽泛,可在机械装备、电子、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国防、兵工、汽车及精密仪器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科研机构、高职高专及中国企业的境外机构从事各类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工程管理、经营销售及其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本专业学生可报考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升学深造

近五年共有毕业生近400名,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占毕业生的40%。约32%同学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约8%同学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澳门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

就业发展

约60%同学直接参加工作,工作单位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高职高中及初中等,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能电池集团、康师傅集团公司、海天集团、浙江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杭州地铁集团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松下家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等。

本专业国际化(全英文班)学生活动





来源 | 工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