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教授说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聆听时代传承脉动
传承文化,创造未来,
来浙师国社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起做融通古今、博雅乐群、和而不同的非遗人!
教授简介
一
王巨山: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非遗保护理论研究。担任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理事。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司局(厅)委托课题十余项,承担地方文化规划、生态区规划等各类课题近20项,2018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其他等厅局级奖励多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40余篇。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开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想要充分了解它的详细内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我们带你走上非遗人才之路!
二
专业概况
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转设于2022年,原专业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建于2009年,2016-2019连续四年获评A级以上),在全国首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向本科生。非遗专业依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财政部非遗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课程
师资队伍
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0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6名,博士10名。教学设施完备,拥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非遗数字化保护实验室等,拥有8个校内工作室,6个自主建立的产教融合企业。
本专业承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旅部、教育部共同委托的非遗承人群研培工作,至今已培训17期,学员600余人,得到文化部高度肯定,2022年举办的培训班入选全国50个优秀培训案例。学院聘请了20余名由知名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兼职教授队伍,建有古核雕非遗工坊、古婺窑火、天下谱局等24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教育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学生在实验室上课
四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依托国家非遗保护战略需求而建,以培养高质量、特色化、复合型非遗专业人才为导向,以省内领航、全国一流为专业定位。主要为文旅管理部门、非遗相关事业单位及非遗资源保护与利用、非遗文创与设计等企业培养具有优秀的人文和艺术素养,宽广的视野和创造性思维,有坚实的艺术学、社会学、管理学、设计学等跨学科理论基础,熟悉国家、地方非遗政策与法规,掌握各类非遗的保护、管理、运营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非遗创意设计、非遗活动策划和非遗产品营销等专业实践技能,能够在非遗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非遗保护与管理、非遗资源转化与利用,可在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在了解古婺窑火生产流程
培养特色
一、厚基础
文化底蕴和视野决定着文化产业从业者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宽度。本专业依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校级文化学教学团队,开设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搭建以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为核心的文化基础教学体系,全面夯实知识基础,提升人文素养,开阔学术视野,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及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实践
本专业搭建了实战型教学体系,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设计技能、创意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中,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超过1:1;建立了一支兼具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职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将项目引入教学;创立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形成“课程+竞赛+项目”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依托校外兼职教师、创业导师和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专兼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开设常规化校园非遗展示活动,每年5月21日,开展“国际茶日”体验活动;6月3日,开展“文化遗产日”校园系列活动,通过这些展示活动的实践,提升学生策展能力。
学生开展非遗数字化保存实践活动
“文化遗产日”校园系列活动与“国际茶日”体验活动
三、尚创新
依托学校雄厚的艺术设计师资和数量众多的教学实践基地,本专业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文化基础课程与开发创意课程达到1:1。
《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课程作业展览
核心课程
五
文化学概论、艺术学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俗学概论、摄影基础、设计软件基础、非遗田野调查、管理学基础A、摄像与编辑、新媒体运营、文化遗产资源开发、非遗手作实训、非遗展览与活动策划、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概论、非遗保护政策与法规等。
办学成果
六
学生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浙江省多媒体设计竞赛、大学生摄影竞赛等学科竞赛中,每年皆获得不俗战绩,其中,2016届毕业生王科杰主持的《微视野非遗数字化工作室》获浙江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
本专业鼓励自主创业,其中,2015届毕业生黄君琳创立沐青轩文化空间,致力青瓷文化传播,投资额达800余万元。2019届毕业生刘诗琴在校期间即创立嘉兴无冬无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经营萌袋及周边衍生产品的设计和销售,2018年营业额达到332.36万元。
2015届毕业生黄君琳
2019届毕业生刘诗琴
就业前景
七
本专业自办学以来,已有260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9%,有60余人考取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并且每年均有学生进入墨尔本大学、利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南安普敦大学、荷语鲁汶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深造。
2021届毕业生陈嘉骏,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2023届毕业生陈阳,保送至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2023级研究生
2022届毕业生阮安妮,现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大学博物馆与画廊教育专业
2022届毕业生王楠,现就读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时尚营销品牌专业研究生2023年级
More
张笑言
2021届毕业生,现在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人民政府工作,金华市2021届区级选调生
方草
2023届毕业生,现在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工作
吴小小
2022届毕业生,东阳市委组织部选调生,东阳江镇下街头村主任助理
张欣冉
2022届毕业生,现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服务中心工作
毕业生既可考取非遗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传播学等专业研究生,也可到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馆等事业单位、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文化传媒公司及非遗相关文化创意企业等就业。
来源 |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