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秘老银川:“老银川”记忆中的玉皇阁

2017-08-02 文/任全国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上世纪50年代时的银川玉皇阁

      玉皇阁是银川市现存的古代木结构高层楼阁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筑技巧,充分体现了银川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

      修缮一新的玉皇阁北拱门外是一个休闲小广场,搭建有舞台。

      广场与玉皇阁相连,北拱门外西侧新添“重修玉皇阁碑”,碑记由我区著名文史专家贺吉德撰文,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李景杭书写。

     玉皇阁北广场中间有银川零公里坐标的城市中心点,由一个中间绘有中国地图的圆形图案构成,圆形图案的中心为一个小圆,上面镌刻着银川的地理位置:东经106°16’46",北纬38°27’51";海拔高度1111米。

      还有城市中心点的另一说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银川市通往我国最东部边界和最西部边界的直线距离基本相等。

      玉皇阁的南边是世纪广场和仿古园林式建筑“宁园”,和西边的钟鼓楼一起,遥相呼应,构成了银川老城一处古香古色的风景点。

记忆中的玉皇阁

      玉皇阁以前是什么样子的?


       “老银川”回忆说:玉皇阁座落在银川古城北柴市(今玉皇阁北街)南头,面临东大街,对面是南柴市。


      当年是个儒、释、道三教合一、并以道教神仙塑像为主的道观,以供奉玉皇大帝得名“玉皇阁”。


      明代老银川是九边重镇,主要功能是防御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和蒙古鞑靼、瓦剌部落的侵扰,战事频繁,致使宁夏镇城的人口构成,有时驻军多与居民。


      军民为了祈求平安,各路神仙都要供奉,“庙多、寺多、祠堂多”成为宁夏城的特色之一。


      众多庙宇散布在当时并不大的银川城中,玉皇阁自然不是“香饽饽”。


      老银川城的玉皇阁,东西两侧的平房与玉皇阁相连,玉皇阁台基中间的门洞,是老银川人进出北柴市街的必由之路。

      每逢道教神仙的诞辰生日都有庙会,赶庙会也是老银川人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庙会都有戏班子唱戏,多是在玉皇阁南面的一块空地上唱秦腔,大家最喜欢的秦腔班子是有许多银川秦腔名角的觉民学社。


      重阳节登高,老银川人常常选择玉皇阁。因为玉皇阁在满是平房的老城里,鹤立鸡群显得高大,又是道观,住有道士,有神可拜,有愿可许。


      重阳节那几天,从早到晚,都有人在这里登高,尤其是老人居多。


      人们在这里散钱、烧香、拜神。


      老银川们依稀记得,当时的玉皇阁一共有三层,最顶层供奉着玉皇大帝,二层一边供奉着岳飞像,一边供奉着关公像,拜这两尊神像的人特别多。


      老人们登高、烧香,最早是为了避邪,后来,觉得“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那时的银川比较冷,到重阳节时,街面上已经结了薄冰(市区街道都是土路,街道两旁的商号住户,必须按要求每天向街上洒水,以防灰尘)


      过了重阳节就预示着要进入冬天了,老年人开始更换过冬的新衣,在家猫冬。


      上世纪50年代,令银川老人们着迷的重阳节登高玉皇阁的风俗已悄然而去,手工制作的正宗重阳炸糕也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解放后,原来的娘娘庙、城隍庙、黑虎庙、鲁班庙等一批古旧建筑在破旧立新的热潮中,被拆毁;保留至今的仅有南门、西塔、北塔、鼓楼、玉皇阁等。


      “老银川”认为,那时候拆庙宇的事情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很难以现在的标准去评判那时候的行为。


      解放前,老银川城的大部分市民都比较贫困,除去有钱人家能上得起学,文盲占了一多半。


      老银川的男壮劳力为躲避抓兵,常年在外,家中的老弱妇幼艰难维生,饥寒交迫。1949年银川和平解放后,老银川穷苦人家的孩子都认了字、学了文化、找到了工作。


      因此大家是发自内心地,把共产党当作人民的大救星,崇拜信仰。


      有了新的思想,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些代表封建迷信的古旧庙宇建筑,理所应当地予以拆除。


      不光是政府,还有老百姓,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从“砸烂旧世界”到“保护文物”的过程。


      当然,“老银川”对上世纪70年代还在拆城门,扒城墙不认同,因为这些古迹不在封建迷信之列。


      西门、北门、东门和双城门毁于一念之间,玉皇阁只是在“文革”破四旧时,搬走了供奉的神像,未伤筋骨。


      现在想想,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首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刘格平,开发当时荒芜的新市区,保留银川古城,保留万亩良田的做法,真是高瞻远瞩。

上世纪80年代时的银川玉皇阁

上世纪的玉皇阁

      银川玉皇阁南北朝向,矗立在两条街的交叉口。


      东西走向的解放街一直是银川市最主要的街道。


      南北走向的玉皇阁北街原来叫和平北街。

     北端为50-60年代的“支宁”人员建造的居住小区,沿用和平之名称作“和平新村”。


      虽是平房建筑,却是新式门窗,令老银川人羡慕,与新华西街的“上海新村”、惠民巷的“建筑新村”一样,当时颇具盛名。


      70年代的时候,玉皇阁的东边有一家压面铺,生意兴隆。计划经济年代,城镇居民每月供应二十七斤粮,普通面粉一毛八一斤,优粉逢年过节才有。


      拿普粉来这里加工成面条,俗称换面条,成为时尚。


      时过境迁,如今吃手工面又成了时尚。


      玉皇阁西侧是老字号的副食品商店“敬义泰”。“敬义泰”最早是清朝由晋商在宁夏创办的商号,商号附设敬义酱园,生产酱油、醋、酱菜、酒、糕点,以及小有名气的黄酒和玫瑰露酒。


      1956年“敬义泰”改造为公私合营单位,1959年又转为令人向往的国营企业,依然延续前店后厂的格局,主要从事糕点生产。


      60-80年代“敬义泰” 的生产车间曾停产、复产,但商店门面一直开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三角债”绊住了“敬义泰”。


      1998年,苦撑度日的“敬义泰”被银川鼓楼饭店兼并。玉皇阁对面的南街路口,有银川最大的棉麻日杂商店,面阔店深,品种齐全。


      那时没有个体经营,城里城外老百姓的日用杂品,多在此选购。

宁   园

      玉皇阁西南面是1987年国庆节落成的宁园,宁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型园林。


      主要景区域殿阁碑廊及水池组成。


      兴庆殿是园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内壁画艺术再现“西夏风云”,从画中可依稀领略到西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风土人情。


      兴庆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汉白玉石雕“哪吒闹海”,池水有鱼,亦可垂钓。兴庆殿左侧是卷棚式仿古建筑沁茗阁,右侧则是由四角重檐亭和六角亭连接的曲形碑廊,取名“翰墨”。


      廊壁刻有毛泽东、董必武及区内外书法家的作品。东区的北面是一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还有供游人休息的长条椅。


      玉皇阁、宁园、鼓楼三位一体,虽在闹市却是银川人闹中取静的好去处,恰合“宁园”之寓意。

上世纪80年代时的银川宁园

文章摘选自《银川党史网》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历史上的今天:包兰铁路通车

2  建军节增刊:鲜有人知的老山前线“王成”式英雄---宁夏好儿女陶克叶

3  宁夏电视译制片:不应忘却的辉煌

4  宁夏人文地理:沧桑古堡惠安堡

5  西域植物在宁夏

6  银川话的“秘密”

7  这些宁夏老照片,背后有故事(1)

8  探秘老银川:老银川的第一个游泳池

9  探秘老银川:银川老城的影剧院

10 探秘老银川:老银川有条红花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