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贺兰砚的“砚品”与“砚事”

2017-11-21 文/唐荣尧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牧归》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各省区都在思考给香港送一份怎样的贺礼,宁夏的贺礼是一块由贺兰山石为原料、中国民间工艺大师施克俭先生雕刻的《牧归》。


      15亿年前就形成的贺兰石,最出名处是用它制作的砚台。


      清末,流传着“一端二歙三贺兰”的说法,意即贺兰砚可以和广东肇庆市(古称端州)的端砚、江西婺源和安徽歙县的歙砚相媲美,可见贺兰砚在我国制砚工艺史上的地位。


      13亿年前就形成的贺兰石,成了构成贺兰山文化质地的又一个例证。


      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到宁夏视察,观看了贺兰石制成的砚台后,当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


      贺兰砚被一生酷爱收藏石砚的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赞誉为上等砚品。


     1979年,他收藏到贺兰石砚台后,当即兴奋地写下了两首诗来赞誉贺兰砚台。


      第一首是:“中华民族交融久,万里舆图一版收;砚是贺兰山上石,班超有笔莫轻投。”


      第二首是:“千辛采得高山石,众智成为巧匠心;寄语临池挥笔客,要知一砚重千金。”

《嫦娥奔月》

清代贺兰砚《鹤鹿同春》

      光绪年间,宁夏府台有个叫谢威凤的湖南人,擅长书法绘画,对笔墨纸砚非常喜爱。


      他所带的士兵中,有一个叫张云亭的,在老家湖南就会制砚。


      后来,张云亭娶了年轻丧夫的平罗闫家人闫吴氏。


      闫吴氏带着年幼的闫万庆、闫万年兄弟进入张家。


      兄弟俩十二三岁便随继父张云亭学习制砚,在继父的严厉教导下,技艺逐日增长。


      二人成年后,对制砚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稳定的制作方法,渐有名气。


      张云亭去世后,闫万年也因病英年早逝,奉养母亲、抚育胞弟张福祥的担子就落在闫万庆身上。


      有一身制作砚台技艺的闫万庆,没有资金开设自己的作坊,民国年间,银川著名绅士白贡甫在银川南门二道巷设立制砚作坊。闫万庆便走进这个作坊领工。


      20世纪40年代后期,宁夏省政府为了统筹管制,接管了白贡甫的砚台作坊,闫万庆继续留在那里做领工。


      30多年过去了,闫万庆的领工身份没变,但他制作的砚台在市场上最受欢迎,被银川人称为“闫砚台”。


      随着他的3个儿子闫子江、闫子洋、闫子海以及自己的徒弟们技艺的提高,“闫家砚”开始亮出了自己的招牌。


      尤其是闫子江、闫子洋两兄弟艺有所成,成为“闫家砚”的第三代传人。


      他们跟随父亲进了当时已被接管的马家砚台厂(前身为白贡甫砚台厂)

闫子洋作品《山水》

      贺兰山滚钟口的笔架山,那里的石头是做贺兰砚的最佳材质。


      每年五六月间,闫万庆都要带着胞弟张福祥、长子闫子江住在笔架山采石场下边的石洞中,吃黄米干饭、山野菜,顶着烈日在山上干两三个月,采到石料后,分类打成各种砚台毛坯、章料等。


      这样,背下山的都是精料,可以节省很多力气。


      每年打好百十个砚坯,够用到来年。从山上采的石料,背到山口处,再雇人,用驴驮到银川。


      如果说闫万庆、闫万年兄弟奠定了“闫家砚”的基础,那么,闫子江则把“闫家砚”推向了一个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闫子江、闫子洋进入银川刻字社,从事制砚工作。


      1957年7月,闫子江被选为甘肃省代表,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闫万庆那一代制作砚台时,从“相石”到“俏彩”都有很严格的讲究,以刀法精湛、造型别致、层次分明而著称。


      而到了闫子江和闫子洋这一代,在讲究“相石俏彩”的基础上又糅入圆雕、透雕等雕刻手法,形成了“闫家砚”古朴含蓄、气息内敛、气韵生动等独特风格。

闫子江作品《葡萄松鼠》

      1959年9月,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计、命名了会议厅。


      经讨论,宁夏厅决定用宁夏独有的贺兰石雕刻上毛主席亲笔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再配上一幅毛主席长征过六盘山的画。


      前者就落在了闫子江身上:用宁夏特有的贺兰石,雕刻上这些内容。


      擅长贺兰石雕刻的“阎家军”开始到贺兰山上采石,做好粗坯,把石料运往北京,在德胜门外找了个地方开始雕刻创作。


      历时3年将《清平乐·六盘山》精心镌刻于褐色贺兰石板上,凹进去的字呈紫红色,用楠木做框,一幅长3米、宽1米的贺兰石屏挂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贺兰石人物浮雕《红军长征过六盘山》,显示了“闫家军”对贺兰石雕从原本的实用性到艺术性的大胆探索、创新精神。


      1963年,宁夏组建贺兰石雕刻厂,闫子江、闫子洋继续从事制砚工艺。


      这时,贺兰砚的工艺技巧和产品数量达到了全盛,并招收了施克俭、陈梅荣等6位徒弟,发展到十四五人。


      “闫家砚”开始走出门户之囿,有了外来的血液加入。

《南海圣母五子图》

      闫子江最重要的徒弟有3人:闫森林、施克俭和陈梅荣。


      闫森林将“闫家砚”“俏彩独到,精工细作”的特点传承至第四代;施克俭创作的贺兰石雕《牧归》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送给香港特区回归祖国的礼物,广受好评,施克俭被评为中国民间工艺大师;陈梅荣创作的《九龙套砚》被国家工艺美术馆作为国宝收藏。


      他们在传承“闫家砚”精髓的基础上,又对贺兰砚雕刻进行了创新,实现了其从实用性逐步向艺术性的演变。


      施克俭目前是中国民间工艺大师,也是宁夏贺兰石雕刻的领军人。


      他雕刻的贺兰山石砚是中国市场上贺兰山石砚价格最高的,但他最满意的还是那些用贺兰山石制作的各种工艺美术品。


      他常常强调两点:


      一是贺兰山石不仅仅是制作砚台的,这些有13亿年历史的石头“不仅能写字”,而且经过加工后,就是上好的工艺品。


      二是自己师出贺兰山下的“闫家砚”——一个历经4代,已跨越100多年的中国砚台四大制作流派之一。

《松鹤延年》

文章选自《火焰战刀花香:宁夏之书》

图片源于虞崇文主编《中国名砚贺兰砚》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宁夏“文革”简史(6):疯狂年代的武斗事件

2  凤城记忆:儿时的北塔奶子湖

3  银川城变:消失的李家庄

4  民国时卫宁县缘何“拆分”为中卫、中宁两县

5  中卫古城街巷探源

6  马福祥轶事

7  探秘老银川:望远桥旧事

8  宁夏人文地理:“银川”得名的由来与经过

9  1949:和平解放宁夏时那些你不知道的细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