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史诗如歌。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记者团携手农大摄影协会开设“照片背后的脱贫故事”专栏,聚焦同学们身边的乡村之变。行在乡野,踏上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按下快门,拍出真实生动的照片;拿出纸笔,写下平而不凡的故事——山东菏泽、广西桂林、云南勐腊……
按下快门,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停滞时光的流逝,这是许多人爱上摄影的原因;用镜头雕琢流逝的光阴,讲述光阴里的故事,是热爱摄影的人们渴望去做的事。2020年夏天,青岛姑娘张萌背起相机,用镜头讲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碧蓝海边、墨水河畔的发展故事。 “这是在韩家民俗村拍到的婚庆用的喜船,有渔民告诉我,船是一种吉祥的文化象征。”张萌回忆道。 青岛后韩家村位于胶州湾北岸的红岛街道,是中国海盐生产的发源地,这里的渔民们世世代代“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与海洋展开搏斗。 清朝咸丰年间,红岛地区一位名为于海先的渔民自制出第一艘简易木船。此后,木船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代替了沿用上千年的木筏。上世纪50年代,木质渔船的鼎盛时期,红岛地区的木船超过千艘。 如今,后韩家村大多数村民仍以捕鱼为生,只是由于木质渔船的制作技艺难度较大,习艺周期长,年轻人多不愿意学习,像许多传统工艺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在吊塔、机械渔船等现代化渔业工具备受青睐的今天,渔民们未曾放弃代代相传的文化积累,将渔网、中式帆船等进行申遗保护。2004年,村子利用“渔、盐、耕、读”特色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修建了韩家民俗村。
韩家民俗村的博物馆以图画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沙滩打铁造船的盛况,将木质渔船的制作技艺完整留存。民俗村内的村塾则义务为红岛的孩子们开设公益性学堂,聘请特定的老师每周末进行授课。除了美德教育、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课程外,还开设了摇橹划船、编织渔网等特色文化课程,用教育的方式延续文化的生命。
民俗村现已搜集整理了21艘古渔船,其中有一艘19世纪末,日本制盐公司在码头和大轮船之间用于载货、运盐的无动力大驳船,现已用于展览。2008年奥运会期间,村民们还组织起了韩家古帆船队,并进行航海表演,以这样的方式唤醒遥远的记忆。 摇摇晃晃的木渔船象征着过去,亦能代表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无限可能。“那些小木船从历史中驶来,又驶向未来。”张萌说。 “这次回去,墨水河综合治理已经接近尾声,河水又变清了,我看到挖掘机在疏浚河道,特别像是在打捞夕阳。” 西城汇村是张萌的老家,墨水河就从村庄的西北侧蜿蜒穿过。她家的老屋离河水很近,对岸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那时候的墨水河并不如其名”,张萌说,“我从小和同伴一起在河里打打闹闹,旁边就是在洗衣服的婆婆婶婶们。”后来,张萌离开村庄去镇里读小学,二年级的寒假她再次回到老家时,“墨水河就真的变成墨水河了”。 早些年,墨水河上游被规划为工业区,污水“滔滔汩汩”,废气“直入云霄”,河流沿岸被恶臭和烟尘笼罩,“河水甚至看不到一丝倒影”。曾经热闹的河边变得杳无人烟,农田荒芜、果园被废弃。在张萌的回忆中,人们比从前更富裕了,但也越来越远离了这条河。 墨水河之殇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的一个缩影,而幸运的是,墨水河的“名副其实”引起了政府重视,并为此多次探讨整治方案。墨水河综合治理引入了生态治河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经过全线截污治污、中水回用、全线清淤、生态修复和全面落实河流整治属地责任之后,流域水环境质量已经有了显著改善。 不仅如此,综合治理的外围工程将墨水河两岸的道路建设和绿化美化纳入了整治范围,力求将河流沿线建成市民生活、休闲、健身、亲水的生态长廊。河畔的湿地公园重现了“夜半华灯起,清波摇微光”的美好景象,在河面吹来的习习晚风中,河与人再次亲近起来。 再次回忆此次乡村之行,张萌感触颇多:“这次拍摄中的所见所闻使我回想起乡村生活的美好。从前曾感叹故乡物是人非,在农大的学习和家乡的变化使我明白应直面发展中的得失、致力于乡村更美好的未来。希望自己能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记录和传播乡村振兴的故事。” 在中国的大地上,乡村振兴正在绘就壮美画卷。除了后韩家村和西城汇村,云桥村在村口新建的大门上写上了“科学发展”四个大字,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东郭村则利用临近省道的便利条件发展餐饮业,走上小康路……每一个村庄都在写下独特的发展故事,而这些章节合在一起,就是记录中国城乡发展的史诗巨著。
图集 | 秋雨·冬雪 |
节气 | 漫漫冬季,请多指教 |
特辑 | 不负星光 “研”途可望 |
话世杂谈 | 一场狂欢的消费过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
照片背后的脱贫故事 | “扶贫车间”进乡村,挣钱顾家两不误 |
春招 | 加入我们,大学生记者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