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创新模式 激活产业发展机制
—— 我州探索走出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好路子之七
泸溪辛女食品有限公司实施“政府扶持、免费供种、分户养殖、统一指导、生态育肥、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营销”的铁骨猪养殖扶贫模式,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永顺县籍大学生覃敏返乡创业,成立老腊妈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启动“众筹”模式,打开湘西黑猪销售市场。
凤凰县菖蒲塘村利用该县旅游发展优势,践行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注入新鲜“血液”。
……
我州脱贫攻坚战场上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表明:近年来,我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产业扶贫上积极探索,践行产业扶贫资金直接帮扶模式,基层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模式,股份制模式,飞地经济模式,委托帮扶模式,对口帮扶模式等多种扶贫模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全州精准脱贫按下“快捷键”。
▲花垣边城 彭德忠/摄
产业扶贫资金为百姓脱贫“撑腰”
2月23日,正月十九。凤凰县腊尔山的雪还没融化。追高鲁村种粮大户欧林刚便开始新年的第一次“巡田”——察看田里的雨水是否充沛。
腊尔山属高寒山区,当地海拔高,交通不便,贫困程度深,素有凤凰县的“西伯利亚”之称。
深山藏宝。这里生态环境优越,日照充足,植物生长周期长,所产稻米品质高。
“以前家里穷,搞产业,没本钱,怕风险,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好,有专门的产业扶贫资金,我们的胆子就大起来了。”今年刚满28岁的欧林刚一家5口,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为了养家糊口,欧林刚一直在外打工。无一技之长,工资低,开销大,家里负担又重,欧林刚一年到头存不到几个钱。
2018年初,欧林刚返乡发展产业,种了8亩水稻、3亩辣椒,获得产业扶贫资金4200元,一年纯收入近4万元。
腊尔山镇人武部干部龙稳介绍,有了产业扶贫资金“撑腰”,2018年追高鲁村16户建档立卡户种植了优质稻米,并带动了夯卡村、流滚村、德了村等周边村寨建档立卡户的种粮积极性。目前,腊尔山优质稻米在州内外已形成品牌影响力,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
近年来,通过产业扶贫资金直接帮扶的模式已惠及我州千家万户。古丈县是我州产茶大县。为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2017年,该县整合建档立卡户产业资金3002万元,有效帮扶贫困户6656户21388人。近几年,永顺县整合涉农资金13.1亿元用于产业扶贫,为5112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2.17亿元,建立风险补偿金2500万元、贴息904.5万元。
“产业扶贫资金具体到户金额虽然不大,但对这些有意愿发展小规模产业的村民来说就是一个‘保障金’,是一个调动他们发展积极性的‘动力泵’。”州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我州制定产业扶贫资金标准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不包干,不一味“输血”,更体现扶贫资金的“造血”功能。
▲龙山里耶 曾祥辉/摄
股份制让村民当“老板”
2017年,吉首市鑫土地果木专业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吸纳建档立卡户84户233人,建设“湘西贡桔”、果树盆景、苗圃基地15个,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平均每户成员年收入12000元以上。
2018年6月开始,龙山街道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龙山街道76个村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并均已成立股份制合作组织,为龙山街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不等靠要,自力更生,在企业、村集体、致富能人等带动下,通过股份制激活发展产业,成为广大百姓脱贫致富的有力“引擎”。
37岁的周元付在泸溪县浦市镇开了4家品牌牛奶店,又经营客运车,算得上浦市镇马王溪村的“大老板”。
2017年,“大老板”周元付却做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以零薪酬担任马王溪村泸溪七彩生态旅游公司总经理。
泸溪七彩生态旅游公司是一家怎样的公司?精明的“大老板”为何愿意零薪酬来做这家企业的领头羊?
马王溪村被誉为“湘西第一村”。近年来,村里依托我州唯一上市公司酒鬼酒公司的对口帮扶,盘活、做大马王溪鑫隆陶瓷厂,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想法就多了,致富的路子就宽了。
2017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马王溪村决定在村里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要经费,从哪里来?靠国家?
“全村商议,我们自己凑钱,搞股份制。”村支书石泽林说,马王溪村得到了党和政府那么多关怀,现在轮到我们自己出钱出力干事业了。
周元付说,他之所以零薪酬来当这个总经理,就是要和大伙一起当“老板”,带领大家一起往脱贫致富的路上奔。
2018年3月,公司注册成立后,短短一年时间,泸溪七彩生态旅游公司建起了大型餐饮店、农业科普园、陶瓷体验园、6栋民宿等四大项目。四个项目当中,餐饮店已经产生效益,其他3个项目预计今年5月初正式运营。
石泽林介绍,目前,马王溪村全村66户村民入股旅游公司,绝大部分建档立卡户成为公司股东,入股10万元以上的都有30多户。
“要让全村人都入股进来,人人当老板。两年后,我们马王溪村一定会迎来又一次巨变。”石泽林信心满满。
▲泸溪白沙 符卫平/摄
“飞地经济”实现“借鸡生蛋”
2月22日,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虽白雪皑皑,却是一番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
“如果是五六年前的这个时候,村里肯定是寂静无声,看不到几个人影。如今说十八洞,十八变,一点不为过。”刚刚从会场赶来接受采访的村支书龙书伍由衷感叹。
十八洞村深处湘西大山之中,山高路远,人多地少,生存条件恶劣。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
发展产业,缺田少地怎么办?2014年,在驻村干部、村党员干部的集体商议下,大家作出一个大胆决定——易地流转道二乡1000亩土地建设十八洞村猕猴桃产业园。
十八洞“借鸡生蛋”的“飞地经济”模式克服了村里缺田少地的短板。猕猴桃产业园由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进行现代化管理,弥补了乡村管理落后的弊病。采取股份合作模式运作,确保村民集体享受产业发展红利,实现了利益共享。多重利好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很快获得各方认可。
如今,十八洞猕猴桃已成为知名品牌,远销全国各地,十八洞村村民个个分得了股份带来的红利。
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采取“贫困户+合作社+村集体”的股份合作方式共同开发和经营,打造“飞地经济”,成为十八洞村探索出的宝贵经验,不仅解决了脱贫的问题,也找到了致富之路,成为一种可以复制、推广的脱贫致富模式。
其实,除记者采访的腊尔山、马王溪村、十八洞村外,在我州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在湘西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到处都在发生。
本文刊发于2019年3月19日《团结报》第1版
来源|团结报
作者|记者 欧阳文章 特约记者 麻正规 向晓玲
编辑|刘娜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