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欲促民富 先促“思富”

湘西头条 2022-05-02



欲促民富 必先促民“思富”

—— 我州探索走出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好路子之四


3月4日,初春的湘西大地孕育着新一轮生机。


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民施兰珍正加紧修建自家吊脚楼。她计划赶在今年“五一”小长假前完工,到时候吊脚楼的四间客房投入“营运”,家里的经济收入又多一个“增长点”。


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墨戎苗寨,村民石香花拿出自家的特产任游客挑选。她说:“产品好,不怕挑;服务优,产品俏!”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苗家人,“思富”之心日增,干事创业动力十足。


5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州不断坚定群众脱贫决心,持续增加群众脱贫信心,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湘西大地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保靖木芽村 彭彪/摄




扶志扶出脱贫决心


“贫穷不可怕,志短最可怕!”曾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龙秀林对此深有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后,很多村民曾以为国家会有很多资金拨下来,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村坐等“分钱”。“等、靠、要”思想笼罩着十八洞村。


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队、村支两委根据十八洞村的实际情况,着手探索“提振精气神、激发思富心”的良策。反复组织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群众大会,讲深讲透住房保障、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保障、产业帮扶等精准扶贫惠民政策。


扶贫工作队坚持一月一走访全村所有农户,结对帮扶联系人每月定期深入所有贫困户家中,“一对一”宣传惠农政策,并尽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借助“三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歌咏、小品、苗舞、苗鼓、巴代等民俗文化活动,将惠农政策、脱贫故事写进歌里、编成小品,用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激发村民燃起脱贫致富“希望之火”。


在宁波打工的村民杨正邦,于2017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返回村里,“村里田地少,如发展不好,我还是要出去打工!”如今,他在村里开起了“阿雅农家乐”,生意红火。他说:“生活有保障,产业能发展,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我们。我要在村里干下去,干出幸福新生活!”


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长期探索中凝聚的“十八洞精神”,正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同,也被越来越多的群众传播,更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践行。


十八洞村百里之外的凤凰县新场镇古林村,贫困户杨胜六身体并无残疾却拄起了拐杖,以便“看起来可怜,多享受优惠政策”。扶贫工作队经常深入他家宣传扶贫政策、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宣讲十八洞村民的脱贫奋斗故事,并落实相关政策帮其改造旧房、种植猕猴桃,还为他提供了一个年收入8000元的保洁员岗位。去年4月,杨胜六毅然扔掉了拐杖,拍着胸脯立志:“咬紧牙关,用双手争取早日脱贫!”


龙山县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扶贫政策,普遍增强了群众“勤劳致富光荣、好吃懒做可耻”意识。今年2月20日,石牌镇上母村土家族农民罗明兴、罗德千和张生贵向镇政府和村委会递交了《自愿退出贫困户申请书》。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我州实现驻村扶贫工作队贫困村全覆盖、建档立卡户帮扶全覆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常态化,讲好“政策红利”,提振群众精气神,激活了群众脱贫动力,坚定了群众脱贫决心。


▲花垣沙科村 彭彪/摄




扶智扶出脱贫信心


如何有效提升群众的致富能力?十八洞村在探索,州内的其他地方也在探索。


十八洞村从返乡创业人员、产业大户、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员中挖掘能人,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选送村里能人赴长沙、成都等地学习产业技能,为村里发展猕猴桃、养蜂、苗绣、黄桃等产业发展培养了“火种”。


原村支书石顺莲成立了苗绣合作社,组织村里40多名妇女“抱团发展”,传授苗绣技能,让苗绣成为了十八洞村的一张靓丽“名片”。


保靖县充分发挥科技扶贫人才引导作用,选派近百名农技专家精细帮扶115个贫困村、10家科技扶贫企业,去年举办23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技术带头人24人次,开展技术服务500余次,培训村民9000余人次。


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是一个依靠农技“发家”的“精准扶贫湘西样本”。村里有省、州、县三级科技示范户13户,中级农技师21人,初级农技师48人。以村民王安全、王邦忠和丁青青为代表的菖蒲塘村专家小组,既负责指导本村的产业发展,又负责指导全镇乃至周边乡镇的产业发展。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菖蒲塘村农技专家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技术高超的苗木嫁接“农技师”。其中,“女子嫁接队”现有240多人,常年奔忙于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年创收300万元,她们当中许多人已自主脱贫,并带动了贵州铜仁、重庆酉阳等地的水果产业发展。


“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菖蒲塘村时的嘱托,全州各地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各显神通,积极探索专家“传帮带”等有效途径,促使科技农技“下乡入户”,提升了群众脱贫的能力,增强了群众脱贫的信心。


▲永顺小溪 杨秀方/摄




崇德崇善 比学赶超


富润屋,德润身。


2014年开始,十八洞村在推进村民道德素质建设方面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实行“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


村里以组为单位,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与会人员对全组16周岁以上的村民公开投票,并当场宣布评选结果。农户和个人得分的内容划分为支持公益事业、遵纪守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六个方面,得分90分以上为五星级、80—89分为四星级、70—79分为三星级、60—69分评为二星级。每次评选结果定期在全村大会上公开表彰,实行挂牌管理,激励先进。


第二把“火”是将村里的先进典型搬进道德讲堂。


村里围绕助人为乐、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等内容开设了15期道德讲堂,讲述身边的道德模范事迹18人次, 用身边的先进事迹教育人,用身边的模范典型引领人。


村民杨五玉走进了道德讲堂,讲述他与两名村民勇救触电民工的真实故事。


村民龙兴刚走进了道德讲堂,讲述他从火车轮下英勇救人的经历。


村民杨进昌走进了道德讲堂,讲述他自力更生脱贫的事迹。


……


第三把“火”是每年评选道德模范、优秀村民、自力更生脱贫等方面的典型,获评者全村“广而告之”,并予以奖励。


三把“火”烧掉了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等陋习,烧出了“比学赶超”、不甘人后的新气象。


贫困户施六金在2014年第一次“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评比中被评为两星家庭。他并不气馁,随后苦学厨艺,不等不靠办起了农家乐。当年年底再次评比,他家升级为四星家庭。如今,他不但脱了贫,而且还娶了老婆脱了单。


近两年,村里先后涌现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人物8人。


多年来,村民参加村内各种公共建设累计自愿投工投劳3000余个。


跟十八洞一样,全州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树德励志的有效做法。


湘西人,用智慧和汗水激励着贫困群众在“比学赶超”中激发出战胜贫困的无穷动力,不断推动着“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在湘西大地开花结果。



本文刊发于2019年3月12日《团结报》第1版



来源|团结报

作者|顾勇兵

编辑|龙尧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动态管理确保应扶尽扶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作于细而成于实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精准识别 一个都不能少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评论|精准识别才能精准施策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短视频 | 普通“放羊倌”  脱贫“领头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