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春散文集《心中住着一条河》:为爱书写
——《心中住着一条河》自序
刘红春
2020年10月,经湘西州文联推荐,我有幸获得去毛泽东文学院学习的机会。当我提着重重的行李箱,从湘西前往省城长沙时,思绪万千。
这是一条我期待已久的通往文学殿堂的路。在这条路上,我走得并不顺畅。天分不足,资质庸常,让我的成长艰难曲折,并且遭遇太多的辛苦和无奈。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文学让我那么快乐,那么充实和满足。能够踏上这条道路,是我多年的梦想,更是我生活的重要意义。想到这些,我的眼睛湿润了,人生多磨难,唯有文学可以慰藉心灵。
车厢内嘈杂的声音,混乱的人群,纷纷成了虚幻的背景。我的眼里是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心中却激荡着无与伦比的喜悦。快速飞奔的列车载着我和我的梦想,以每小时200多公里的速度奔向目的地,奔向令我神往的文学殿堂。
飞驰的列车,像飞驰的人生,来不及做任何犹豫和停顿。目标确定,义无反顾。这份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让49岁的我泪流满面。
刘红春在长沙学习期间与著名作家彭学明合影。
我在文学创作上起步很晚。2015年,在一个朋友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写作;三年之后得到一位老前辈的点拨,又才开始有计划的阅读;再到2020年获得去毛泽东文学院进行文学创作学习的机会,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写作让我平淡的生活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时光如流水,带走了青春,带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它带不走文字。在文字里,除了重现童年,保存青春,更留住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在文字间徜徉,我感觉到温暖、慰藉、充实、愉悦。每当完成一篇满意的小作品,我都会为平凡的自己有一点小小的才华暗自惊喜。那种不敢与人言说的窃喜与自得,让我迷醉。当我像躲开小伙伴在黑暗中独自享用糖果的小姑娘那样品尝文学的味道时,我闻到的是芳香四溢的气味,尝到了米酒一样的醇美,它们让我无法释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文学的幼苗,在我心中成长,长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写着写着,这些不成熟的文字慢慢有了一本书的体量。通过整理才发现,原来,我的文字不管怎么写,都没有脱离生我养我的湘西。湘西的风土民情、湘西的风景和湘西人的生活日常,都成了我书写的素材,不知不觉中,已积攒沉淀了十几万字。于是,我把这些文章分门别类为:风俗、风景、风韵、风气、风语、微散文。
恰逢湘西几个文友相约一起出一套以湘西为主题的散文集,我有幸加入。这本以《心中住着一条河》命名的散文集是我这几年写下来的幼稚、不成熟的文字,尽管这样,我依旧很珍爱它们。它们记录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它们真实、接地气、有血有肉,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有朋友问我出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我回答说: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吧。就像一个学生三年高中毕业的时候,必须拍一组毕业照来记录一下自己的青春。朋友又问,已经出了两本书,还会继续写吗?我笑了,用一个文友的话回答:只要活着,就会不停地写下去。不为别的,只为热爱。
这是多少同道者的心声。多少人日复一日,凭借勤奋挑战平庸,在字里行间默默耕耘,忍受孤独,承受失败。不为别的,只为热爱。当然,为爱书写,以文字为伴,又多么幸福。
刘红春
褪去五彩缤纷的颜色,冬天的德夯苗寨是一幅笔法讲究的水墨画。这长长的画卷徐徐展开,从九龙溪起笔,抵达苗寨入口,足有几公里。
从秋天开始,随着降雨量减少,梦幻般的流沙瀑布已经失去活力。高高的悬崖上看不见像雨像雾的飞流,只留下灰白的岩壁,显露出冬季的冷峻和萧瑟。
刘红春在“相‘阅’湘西”十八洞书会上与孩子们分享读书心得。
而九龙溪则像一个忽然间长大的姑娘,身姿变得苗条柔曼,性子也变得温和可亲。春夏季节那个顽皮的熊孩子,此刻是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
清瘦的溪水从九龙潭出发,迈着轻盈的步子,沿着河床朝东南方向细细流淌。遇到一块大石头,它轻轻一跃,跳了过去,溅起几朵小水花。碰到河床拐弯,它又来一个急转身,舞蹈演员一样优雅地旋转,舞出漂亮的漩涡,像美人迷离的眼神,看上一眼,就会沉醉。
九龙溪水明亮的眸子,跟随着一路风景不停地扑闪着,跃动着。右边的象头山、海螺峰巍峨雄奇,左边的梭子岩高峻挺拔。溪水从它们身边经过,忍不住多情地打招呼。至于峡谷里的万种风情,更是让溪水不忍拒绝,免不了这里一番逗留,那里一番流连,最后才曲曲折折地向下游的德夯村流去。
进村的第一站便是接龙桥。桥边的碑文显示,这座浑身爬满岁月青苔的桥修建于1933年,由德夯大户石成珍、石成金兄弟倡议,经148人合力修建完成。“此桥系二面寨人朝夕往来,并为赶场大兴寨、排达鲁、排碧一带通衢。”可见当年接龙桥已是德夯周边乡邻往来通商的重要通道。而今天,这座由青石铺就、以石灰掺糯米黏合砌成的石拱桥,在历经时光打磨、风霜侵蚀之后,依然雄姿勃发。
清澈的溪水把接龙桥的身姿拓印下来,与河面上半圆形的桥身连接在一起,形成一轮圆月。只不过,这圆月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中。青石板台阶是登上圆月的天梯,抬步上桥,热热闹闹的“接龙”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接龙的师傅摇着铜铃走在最前面,身着盛装、头戴插花银帽的“龙女”走在人群中间,伴随着锣鼓、长号、唢呐声,浩浩荡荡从桥上走过,德夯人禳灾祈福的接龙仪式隆重庄严。
青山、流水、小桥、石碾、筒车、吊脚楼、红灯笼等等构成一幅水墨丹青,在九龙溪里荡漾。炊烟从屋顶升起,青石板在脚下延伸,桥头字迹斑驳的碑文不仅记录了桥的历史,也记录了德夯人的敦厚淳朴和慈爱友善。
这座承载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接龙桥,仍巍然屹立在众人脚下,德夯苗寨的传奇故事从桥上开始,又从桥上延伸。
过了接龙桥,九龙溪就进入德夯苗寨。溪水穿寨而过,把苗寨分成两半。
向西步行,就是通向问天台的玉泉门。几千级台阶,是真的要通往云端呀。站在高高的问天台上,德夯大峡谷像军事地图上的模型,九龙溪成了一条细线。吊脚楼、小木屋点缀在峡谷中间。前方是万丈深渊,身后群山簇拥,白云就在头顶,雾霭在身边缭绕。大喊一声,声音在天地间回响,真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忐忑与惶恐。
传说屈原被流放到沅澧一带,曾到过这里。在这与天最近的地方,屈原与天对话。那些积郁在天才诗人心中,关于天地自然、社会政治、人生命运、探索与追求的问题得以抒发,留下举世瞩目的《天问》。
天空辽阔,群山耸立,悬崖峭壁下的人或许只是天地之间的一粒微尘。然而人却又是伟大的,此刻的你,不由得生出万般豪情,头顶天、脚立地,把深山峡谷踏在脚下,把万水千山揽入怀中。视线辽远,心胸敞亮。不远处震撼世界的矮寨大桥是人类战胜自然的奇迹,是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成真。
凛冽的寒风拂过脸颊,寒气从脚底升起,下山的脚步有些急促。苗寨风情园燃起热烈的篝火,苗鼓声从山脚传出。精彩的民俗表演开始了,醉人的拦门酒、动听的拦门歌、欢快的迎宾舞。多情的苗家姑娘身着盛装,款款而来,神秘苗寨的帷幕在冬日的夜色中慢慢揭开。拦门酒里盛满了姑娘们的热情,苗鼓声声敲响了苗家人的豪迈,接龙舞舞动了苗寨的欢乐和吉祥。
平静的心躁动起来,整个苗寨躁动起来。祭祖、歌舞、巫傩、椎牛……古老神秘的仪式重现,原始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对远古生活的深情回望,是对苗家先祖的感恩与缅怀。
天色暗下来了,盘古峰、问天台和四周的群山一起隐退,消失在浓浓的夜色里。吊脚楼、石板路、石碾、筒车在灯火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苗寨恢复了宁静。
夜里,雪花纷纷扬扬,悄无声息地降临,落在宽阔的圆形广场上,落进清凌凌的九龙溪水里,又在青瓦木屋的房顶上铺开。第二天一早,推开窗户,远山一片灰白,青瓦变成了白色,板壁、飞檐、挑梁、花窗、雕栏依然是古旧的墨色,德夯苗寨变成了黑白分明的水墨世界。只有悬挂在吊脚楼屋檐下的大红灯笼,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炽烈地燃烧着。
(选自刘红春散文集《心中住着一条河》)
——读刘红春散文集《心中住着一条河》
张强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水土与人,滋润涵养着一方的文化。湘西是一方人文的沃土,湘西烟火中的精彩值得用心书写。记录过往风物,书写时代变迁,反映普罗大众的生活,给历史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字——《湘西雅歌》丛书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并已结下了累累硕果。
作家刘红春的《心中住着一条河》,是一函九册的《湘西雅歌》之一,它就摆在我的案头,打开书页,推荐序《新湘西·新作家·新书写》,与我不期而遇,契合心念,着实惊喜。
红春的散文,从她的故园湘西开始,从故园湘西的风俗、风景、风韵、风气、风语,到“微散文”结束,我读到了一种从湘西的地理空间到湘西的文化、历史、时代空间的摆渡,形成了作家笔下湘西特有的丰厚的文化内涵;读到了她对故园湘西的一种深情而又理智的沉溺迷醉与人世理解;读到了斑斓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奇异山水;读到了对人间至爱的追寻与守护;读到了与湘西民俗的对接,感受到了自然、人生、生命的灵光从幽深处传来的同声与共鸣。红春的笔下,故园湘西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着丰满而又具象的湘西风物人情,有着鲜活而又粗粝的人间烟火,是苦难与希望同在的田间劳作与形态各异的生活细节的表达。
在“风俗”“风景”中,《扪岱苗年》描绘了花垣扪岱村民过苗年时的情景:“长桌宴摆起来,红烧肉端上来,大碗酒喝起来,觥筹交错,众宾欢也,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开始啦……”而这丰盛的年夜饭,要从下午吃到傍晚,直到曲终人散。吃饱的人打着幸福的饱嗝离席,喝醉的人踉踉跄跄起身,孩子们依旧不知疲倦地在席间嬉笑打闹,村庄在浓郁的年味中沉醉着。
《涂乍小年》的年俗是“看表演,打糍粑,吃长桌宴席”,身着盛装的土家阿妹阿哥进行情歌对唱,欣赏着“喜鹊闹媒”“八哥洗澡”“锦鸡拖尾”等生动有趣的场景。《赶一场秋天的盛会》《苗家拦门酒》,则描绘了花垣苗族赶秋、苗家拦门酒、过苗年等民俗。《神秘的稻草结》写到了路边所见的稻草结,“它是真诚的劝导,是善良的阻止,是没有文字的制度与法则”……借助这些记忆和事物的叙述,作者打开了时间的闸门,让昔日的生活现场有了现实生活的纹理和体温。这是红春对湘西生活细节的“社会书写”。红春坚信,活着的人们都不应该籍籍无名,都应该有被记录、被承认的权利和尊严。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知与尊重。来自湘西民间的人事,让作家重新打量生命和时间,重新理解意义与价值。
红春写湘西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她在文章中写到“湘西,为我们打开一扇厚重古老的大门,门内绮丽的风景令人迷醉,让人叹息”。正如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田茂军说的,在红春的文字里,“湘西的风土人情、风景和湘西人的生活日常,都成为红春的书写素材。那些古老的民间节日在她的笔底复活,那些民族歌谣化作舞蹈的旋律,在茂密的文字森林里自由舞蹈。”时间在流逝、在改变,日子七零八落,生活依然继续,人们并未因此而陷入烦恼和无奈。在回望中,能感受到湘西人生命的、传统的倔强与执着。作者将这种深情以平淡质朴的方式传达出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书写。
“风气”一辑中《我的父亲母亲》《渐渐老去的父亲》等篇章,红春用诙谐、轻松的笔调记叙着母亲住院的细节,还将一个依赖老伴、子女的老父亲的“老小孩”形象跃然纸上。她让热爱生命、关爱邻里、有血有肉的父母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不能以母爱的名义把你困在家里。”“世界很大,比世界更大的是好男儿的心。”……《母与子书》《送儿高考随想》等,母子情深、父子情深的文字让读者融入其中。
第五辑“风语”写世俗生活、世相百态,用细致的观察,细微的心理,细小的事例,细节的描写,写出了人间烟火,呈现了内心的悲悯;而第六辑“微散文”则以小见大,将爱娓娓道来,款款写来,一个个故事如同朵朵浪花绽放在广阔无垠的湘西大地上。
“从懂事起,我的心里就住着一条河。这条河跟春风荡起的秋千,阳光下起舞的蝴蝶,晨露里初绽的花朵一样,给小小年纪的我带来数不尽的快乐,引发我内心深处太多关于美丽的遐思和向往。”《心里住着一条河》作为“湘西雅歌”作品之一,是红春用笔触真诚热烈地书写故园、讴歌湘西,书写着对新湘西的爱与情。作者没有拘泥于先哲的文理,没有囿于普通人的认知,是真正融入故乡的生活内核和生活体验。作家在寻找文学与生活的结合处,在找准文章结构的切入点上下足了功夫,用扎实的文字功底,使故乡成为一种独特的记忆符号,并运用细小琐碎的事物来打捞被隐蔽记忆的叙事。在红春的文章里,我看到沉淀成为她骨血的乡间风物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具体可感的、带着温度的文字,是一条用文字记录的河流,是构成乡间风景的草木,是乡间古朴的信仰……
在红春的笔下,故园湘西厚重的历史和当下的生活相互呈现,相互凝视又相互印证,因此,她的文字才会有生活经验与文学艺术的高度契合,才会散发出作家所独有的气息。红春的第一本散文集《撒落春天的花瓣》就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和儿童新书榜推荐书目,用事实证明了其文学实力。在此,借用红春在《自序》中的话作结:只要活着,就会不停地写下去。不为别的,只为热爱。
(作者简介:湖南娄底冷水江市人,湖南省作协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南文学》《湘江文艺》等报刊发表文章。出版散文集《乡村指纹》,获《散文百家》全国散文征文优胜奖)
刘红春,女,湖南湘西人,土家族,70后,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十九期学员。
其作品在《中国教师报》《中国审计报》《中国旅游报》《湖南教育》《金鹰报》《爱你·教师文学》等各级刊物发表。荣获第二届谢璞儿童奖提名奖、2021年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散文集《撒落在春天的花瓣》获第四届儿童新书榜推荐书目。
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 田茂军:
红春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出版过儿童文学作品集《撒落在春天的花瓣》。《心中住着一条河》是她的第二本书。从内容上看,已经与第一本有很大不同。纷繁的社会生活代替了单纯的童话世界,驳杂的社会关系取代了儿童世界的纯粹和透明。
本书共六辑,包括风俗、风景、风韵、风气、风语、微散文。我个人特别喜欢“风俗”这一辑里的文章,描写了花垣著名的苗族赶秋节、茶峒赛龙舟、苗家拦门酒、过苗年等等。
我把它看作是红春的“社会书写”。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人,红春熟悉这里的一切。在这本书里,湘西的风土民情、湘西的风景和湘西人的生活日常,都成为她书写的素材。那些古老的民间节日,在她笔底复活,那些苗族歌谣的风韵和风雅,化作跳动的旋律,在茂密的文字森林里自由地舞蹈,既美丽灵动又充满生命活力。
来源|团结报
文字|刘红春 张强勇
责任编辑|杨世芳
二审编辑|黄谆
终审编辑|陈昊
监制|岳跃强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