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故乡之名,写湘西大书——张永中《故乡人》新书推介会侧记

湘西头条 2024-04-11


如果说故乡是文学的土壤,文学是长在故乡的树,那么《故乡人》这本书就是作家张永中在故乡的土壤中根植的一棵文学之树。


张永中新书《故乡人》分享推介会现场。


1月20日,湖南日报社党组成员、社务委员张永中携新书《故乡人》回到故乡,在湘西州吉首市乾州古城内,以“故乡,你好吗?——那年,那月的文字回眸”为主题,与来自湘西州内外的文艺界人士读文学,读故乡。


在那年那月的文字回眸中,我们得以一步步走进张永中记忆中的故乡。


一个“故乡人”的独白 


“故乡,一个挂在半坡上,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寨,叫亮坨。亮坨,是苗语,意思是一个有很多大树的地方。没有来处,未知去向。”在《有奶奶在的世界》这篇随笔中,张永中这样介绍他的故乡。


张永中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张永中出生于湘西州古丈县一个名叫亮坨的小村寨。在推介会现场,张永中从4岁那年跟随母亲乘船离开家乡去往常德说起,深情地回望了他文学里的故乡。


“接下来,就是时间和我们在时间里的成长。直到16岁那年秋日,我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转了粮食户口,我在家乡生活了16年。”


16年里的那些困难和痛苦,被他掩藏在了内心深处,而那16年里的诗意,被他写进了书中那一篇篇的散文里。


虽穷且饿,却穷得快活,他形容那16年里,“幸福,也如那浅浅溪流的样子,山谷里,自唱自怜,汩汩不歇。”


然后,就是“亮坨寨子上姑娘大大,姐姐妹妹,一个个长大,出嫁。”而他,也踏上了一次比一次远的外出上学的日子。那个时候,奶奶就会在晒谷坪上,或者大黄连木树下,看着他们渐渐走远。


最终,故乡和奶奶都走入了他的记忆,只剩下了一种情绪。他深知,他的故乡终将老去,自己也会成为后人故乡里的素材。


于是,他一次次逃离又回归,一次次以或苦痛或甜蜜的情绪,凝眸故乡。他把所有的情绪化为文字,凝聚成《无法完成的团聚》《故乡茶思》《凤凰在下雪》……这些收录于《故乡人》的21篇文章,是他埋藏心底的怀人忆旧的故乡事,是他遵从内心灵动而自然的细微纤毫,是一个“故乡人”的独白。


“用文字去凝视故乡” 

“故乡的人和事在永中笔下都带着湘西那方山水特有的清明、水灵、质朴,有时也有哀伤。”


“永中念念不忘的村子亮坨,它是无数中国村庄的一个……无数亮坨构成中华万水千山,无数亮坨人构成世世代代中国人。因此,亮坨很小,亮坨也很大。”


在推介会现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名作家王跃文用一封1600多字的来信,从“岁月回望一往情深”“叙事风格雅正中和”“文本之外时空辽阔”三个角度,娓娓道来他读《故乡人》的感受。


“心想,人若不净,哪能有如此干净的文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永中是纯粹的。”作为《故乡人》的插画作者,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肖振中说他一看到张永中的文字脑海中就有了画面。


想来大家评价如此之高绝非偶然。离开家乡去上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学报当编辑期间,又全程参与了《沈从文全集》《沈从文别集》的编辑整理,再后来去凤凰县做了多年父母官。这些经历都让他对沈从文、对文学有着比他人更深的理解。


他评价沈从文:“他的思考与书写,关注底层,烛照人性”“他用深沉隐忍之笔,表达乡土湘西的“爱憎与哀乐”,描摹乡土黍离之痛” 。


而他,也从沈从文的文学世界里汲取养分,然后长成他自己的文字与表达。


于是,当距离故乡越来越远的时候,当内心满腔的情愫需要表达的时候,他选择了散文随笔,他说:“用文字去凝视故乡。这就是我对待故乡的一种方式。苦痛或甜蜜。此岸或彼岸。”


故乡成了我写作的原乡 

故乡是什么?


“它是我抬头仅见的一片蓝天,它是我望不到尽头的远山,它是我随着溪流远去的遐想……”故乡,也许是张永中在《有奶奶在的世界》中写到的老去的亮坨;也许是《无法完成的团聚》中与沈虎雏先生令人动容的交往及情谊;也许是《做窝的鸟们》中的那些各式各样的鸟儿;也许是《故乡茶思》中九舅先苦后甜的茶味哲学;也许是《芭茅花》中同学应锡宿命般地离去……


他是在一天傍晚,在村口摸口袋找钥匙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家乡变成了故乡的。


当与故乡有了距离,“一阵轻风,一轮清月,一泓清泉,一声鸟啼。山风吹来,它的信息,就会在我的记忆回收器里摇曳闪动。”


从此以后,亮坨成了他物理概念的故乡,成了他心理、情绪里的故乡。



这个故乡,给了他文学的馈赠,让他携《故乡人》归来。而“故乡人”也用诚意回敬着他对湘西的文学馈赠。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叶红专曾与张永中共事10多年,他这样形容:“永中是个实在人,他的书也很实在。”


“张永中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对家乡,是无比的热爱,无比的深情,还有无比的眷念。”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杨彦芳用有情怀、真实、鲜活三个词概括其人、其书。


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向邦伟形容张永中的文章具有泥土的芬芳和浓浓的乡情,引人深思。


“他写得具有文学性,特别的细腻,他从身边,从感觉,从触觉、味觉、嗅觉、视觉等来感觉到大千万象世界进入他灵魂中间那一刹那,属于他个人的感受。”吉首大学原正校级督导、教授、文学评论家张建永则从文青、文学性、文学责任三个方面分享了他的看法。


“人们趋之若鹜跑去沱江边打卡,若是也跑进永中的文字里,或许打卡的就不仅是身体,应该还有灵魂。”在推介会上,州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借用了《故乡人》序中的一段文字,他说:“张永中的文字简洁、自在,充满野性,读来让人和畅蕴藉。”


诗人谭滔在会上分享了彼此成为挚友的故事,他形容《故乡人》“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确确实实都是从他心底里流出来的,那确实搓得糯糯的,吃起来有味,有嚼头。”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田茂军从文学性和文史性两个方面分享了他对《故乡人》这本书看法。他评价张永中在处理对故乡的回望时是经过过滤的,经过沉思的,经过选择的。


团结报社编委、湘西网总编辑岳跃强将《故乡人》比喻为“湘西的《清明上河图》”,他说读一个人的作品,正如识一个人的人品,“张永中先生为人干净,所以文字干净;张永中先生为人忠厚,所以作品厚重。”


团结报社编委、副刊中心主任刘驷刚形容张永中像是一口翻滚着浪花,水质清亮,深不见底的老井,老井里贮满宝藏,革故鼎新,吐纳人间万象。


在张永中的散文中,州文艺评论家欧阳文章读到了生命的痛感。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乡愁。张永中先生用他细腻的笔,书写了乡愁里的湘西。”


……


《故乡人》是一次书写湘西大书的尝试,她似一叶扁舟,承载着张永中对故土深沉的爱恋与释怀。他说:“我的灵魂常常飞离我的本身,去到故乡行走。我在那里沉淀,安定,平静。故乡,让我怀恋,怀念让我悲悯,悲悯使我灵魂柔软。渐渐地,它成了我写作的原乡。”


他用他的文字,用他的散文建构了一个张永中的故乡,而读者又从他这个故乡里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于是那年那月文字的回眸开始有了普遍意义。


来源|湘西网

作者|伍珊珊

责任编辑|刘娜

二审编辑|吴宜芝

终审编辑|陈昊

监制|岳跃强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夜读丨张永中:山路

■ 夜读丨张永中:深山夜唱

■ 夜读丨张永中:当年村小

■ 夜读丨张永中:滔哥,不是一枚果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