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系和谐才好侍奉,心理健康方能服侍
《教牧心灵健康的危机与建立》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教牧事工部林荣树副主任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2013年9月出版。是由之2007年崇基学院神学院开始举办周年牧养研讨会之2012年度研讨会的研讨会专文汇集而成。
全书共有袁海柏等人一线调查的《探索香港基督教教牧同工身心健康及工作状况》的研究资料,许开明牧师等的教牧与长执的角力,卢龙光牧师的回应,马燕盈的《教牧常见的情绪困扰--抑郁症》,及蔡贵恒等的《牧者的灵命塑造》等共计14篇研讨会专文及回应文组成。
一、内容梗概
虽然书名是《教牧心灵健康的危机与建立》,但其中的主题文章除了谈及教牧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危机及处理以外。还多了一个特别而接地气的内容,就是由三位大牧师讲演的有关教牧在教会里人际关系角力的处理方法的三篇文章,分别是:
伍山河牧师的《人际角力与教牧压力源由》,
许开明牧师的《平息牧者与长执间角力》,及
卢龙光牧师对两者回应讲话稿《回应:人际角力与教牧压力源由》。
因此,我们可以把本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谈及教牧人际关系的文章;
第二、谈及教牧心理健康的文章。
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健康的关系带来心灵的平和和与健康,而健康的心理帮助我们更能建立健康的关系。关系健康,则心灵更容易健康,侍奉也就有力了。
有关教牧在教会侍奉中遭遇的种种角力现象,三位牧者从自己的实际侍奉经验和感受出发,表达了自己的处理方法:
伍山河牧师认为教牧需要成熟与明理,即有圆熟的处事技巧,把握教会的文化,他认为教会就是战区,教牧需要有特别的智慧去处理好教会角力的关系,而方法就是你要成为成熟的斗士,致胜之道就是要超越自己,牧者一定要成为领袖,不可以做一个跟班。牧者要有争战意识和基督般的胸襟,赢得了敌人就要能接纳他成为自己的力量。牧者需要有强势的信仰,不逃避问题,不逃避责任。酝酿好了,一招制敌。同时,作为健康的牧者心理,绝不要有受害者的心理,也不要害怕。总之,伍山河牧师的处理原则是,成为角力的领导者,让人无力跟你角力而成为你的力量。
许开明牧师从教牧与长执角力的处理入手,提及角力的原因:制度的不合理和性格的不合群。角力的伤害:教会受损,牧者走人,角力持续,两败俱伤。同时,他也综合各方意见,提出处理办法:牧者要隐忍,长执要同理,平时要沟通,方向要明确。总之,许开明牧师提出了以和为本的处理原则,哪怕是牧者走人,都不要让教会受损伤。
卢龙光牧师的回应综合了两者的意见,在回应和点评之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角力就有张力,有角力就借其力而卸其力,从而帮助彼此合力一处,化解压力,成为教会发展动力。
有关教牧心理健康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袁海柏、江刘芸莉的《探索香港基督教教牧同工身心灵健康及工作状况》一文中了解当下(2012年前后),香港教牧心理的健康状况:
超过30%的教牧同工每周都没有做任何有氧运动;
3/1的牧者早上起床时感到精力不充沛,
5%的教牧长期失眠;
14%的牧者每周与家人经常的次数不及一次,甚至没有;
15%的牧者与朋友聚餐达不到每周一次;
17.6%的教牧表示容易感到焦虑;
90%的教牧表示能全身心投入侍奉;
62.3%的教牧自认为能在会众面前流露真我;
30%的教牧同工在过去两年没有进行任何退休活动;
30%的牧者每天灵修时间少于15分钟。
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教牧同工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都有待改善,个人灵修需要加强,同工需要更多合作配搭,教会需要更加完善自己的管理牧养体制。
其中胡志伟牧师的《教牧的心灵健康》和黄韻妍的《灵命与侍奉--基督教属灵塑造初探》都提出了比较可行性的牧者自我辅导与治疗的建议。后者提及了很多圣经的原则,比如从圣经认识自己执事的内涵和使命,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侍奉方向和原则,其次,通过圣经建立的价值观及与神的关系,帮助我们面对压力而能保持身心健康。胡志伟牧师的建议直接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比如:他首先因2009年美国循道卫理联合公会的研究,指出教牧心理健康的五个因素:社群、机构、堂会、人际关系及个人关系。
1、正确视野:笔者的理解就是,给自己一个有弹性的心理预期,不要期待太美;
2、贴近现实:接地气地适应教会文化;
3、坚持所不:拒绝非自己本职的要求,不要过度认真;
4、纾解压力:同工灵修等在工作前先给自己减压;
5、安静督促:需要休闲,需要安息年;
6、建立友情:多沟通,多交谈,多交友。
7、重新创造:给自己一些新的突破性的挑战。
最后,胡志伟牧师和书中的几位牧者,比如,孙国钧等都提出,教牧心理健康的一个必备要素--你得有清楚的呼召和蒙召使命以后才去做牧者侍奉。
二、一点感受
1、立足香港教会和教牧情况,有其特殊性,也有华人教会的共性。个中提到的教牧角力现象,笔者以为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个中教牧的心理健康危机,大陆恐怕也有多无少。
2、单靠心理辅导的技巧,或许更会让人困惑。对照两份书中提及的健康与重度忧郁症的参考标准,也许我们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汤国钧先生在《教牧心理健康初探》一文中引述Ryff的心理健康理论,确定健康心理的六个内容:
①、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能够拥有自我价值和对自己抱有正面的态度;
②、个人成长(self-growth):感到自我成长,不断学习,自我提升;
③、人生意义(purpose in Life):相信热身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知道自己人生的目的和方向;
④、掌控环境(environmental mastery):有应对环境的能力和信心,接受挑战;
⑤、自主自觉(autonomy):具备独立思考,能持自己的个人信念而非社会或别人压迫而做决定和行动;
⑥、正面关系(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能够建立正面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表达关怀、热忱、付出。
对照这几点,我们似乎都比较健康。而根据美国精神学科学会《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IV-TR》,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为:
①、几乎对所有活动都失去兴趣;
②、几乎每天都感到情绪忧郁;
③、食欲或体重骤降骤升,但非刻意减肥或者增肥;
④、几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⑤、行动或说话比平时迟滞或激动;
⑥、几乎每天都感到疲惫或失去动力;
⑦、专注力、思考力或决断力减退;
⑧、几乎每天都觉得自我价值低,或者有过分的罪疚感;
⑨、反复想到死亡、重复出现无特别计划的自杀意念,甚至曾经尝试自杀,或已有实行自杀的计划。
曾经两星期差不多大部分时间出现五项,或五项以上的症状(必须包括1或者2)。
如果你仔细对比,两者其实是有冲突的,对照Ryff的心理健康理论你感觉比较健康,而对照后者,你会感觉自己有忧郁症。
3、圣经的辅导原理太少
本书是崇基神学院编撰,从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该院的一贯立场和习惯性思维方式及做法。内中的辅导原则基本没有圣经的辅导立场及方法。而,作为赋予人感情、意志与情绪的上帝,祂的方法应该最能帮助我们,祂也一定在圣经中有相关的启示,可惜本书的介绍少之又少。
4、不同教派的资料反映不足
从第一篇的调研资料看,接受调查的牧者多为传统教会,笔者感兴趣的是,对新兴的灵恩教会,他们的牧者健康状况如何?笔者希望接下来有进一步的了解。
5、精神问题与魔鬼附体的问题没有阐明
这一点全书十数篇居然均无提及。
6、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有待证实
本书14篇,有超过一半的篇数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建议意见。但,其治疗的效果如何?我们希望接下来的研讨能有更进一步的交待,让我们可以选择行之有效的牧者心理健康的诊断治疗方法。
结语***
作为大陆教会牧者,笔者对牧者耗尽的现象和心理压力的体会感同身受。阅读本书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读完本书,我更希望,相关研究学者能给教会描绘出一套简洁而实用的牧者生活手册和教会健康管理手册。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选择一套健康的生活和侍奉方式,甚至是成立一个专门为牧者退修和疗养,关顾与治疗、学习与安息年的机构、基金与机制。或许,比仅仅停留在研讨的层面要好得多!
校对:琳、孟 美编:紫箫 图片来源:网络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