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圣经中失败的商人【五】(罗得)
圣经中失败的商人
【五】 罗得
张远来为财利悖逆良知亲情
经文:创世记11-19章,路17:28-32节,彼后2:7
提要:贪恋财利,为利益与自己的叔父、上帝的朋友、自己的养父亚伯拉罕明争暗斗,最后身败名裂,失去家业妻子,又不慎与自己的两个女儿乱伦,乱伦耳生的两个儿子摩押和亚扪被称为上帝所咒诅的:“摩押和亚扪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1,23)。
罗得是一位非常可惜的失败人物,他早年丧父,随叔父亚伯拉罕到处流浪寄居,一生处心积虑为自己积存财宝、建基立业,甚至不惜为此与供养自己长大的叔父亚伯拉罕分裂。然而他也为此至终失去一起,包括家业,妻子,甚至不慎跌入与女儿乱伦的悲境。在谈到罗得与自己的两个女儿乱伦生下的儿子摩押、亚扪时,圣经严厉宣告:摩押和亚扪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1-2),结局之悲惨,令人不敢多视。但罗得一生都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信仰,甚至彼得还称他为“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彼后2:6-7)。“义人”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罗得人生经营的失败该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让我们从圣经零散的记载,看看罗得那挣扎在上帝与利欲之间的人生。
罗得成败的一生都与其叔父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17:5后易名)分不开,他儿时是孤儿,亚伯兰没有儿子,罗得形如亚伯兰自己的孩子。罗得信心的成长与亚伯兰敬虔生活的影响分不开,而罗得至终的堕落也与他叛逆亚伯拉罕分不开。因此,我们在分析罗得的生平得失时,会联系亚伯兰一起分析。
罗得出生在距今41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繁荣闹市:迦勒底的吾耳(UR)。为古代苏美人的重要城邦。据《剑桥大百科》介绍,公元前3000年后,即亚伯拉罕的那个年代或稍后,吾尔曾两度成为苏美人的首都。那是当年挪亚出方舟以南偏东一点点的一个大平原,据传为巴别塔的所在地,也就是后来的巴比伦所在地,即今天伊拉克境内,巴格达以南的不足30公里。如果《圣经.创世记》的记载可以按着字面的意思理解的话,亚伯拉罕和罗得生活在吾耳的年代,挪亚以及他的儿子闪应该依旧在同一个地区生活着。那里是个富饶、美丽而又繁华的地方。从后来亚伯兰带出的大量财产和仆婢看,其家族在当地应该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当吾耳已经是繁华的大都市的时候,亚伯兰受召要去的迦南还是一片未经开化的荒蛮之地。吾耳人祭拜邪神月神、亚斯他录等一些偶像,与密术和邪灵交鬼术交织一起,据说他们的宗教恶行与今日的撒旦教一脉相承,他们的祭祀还常常带着性与血腥。但就在这里生活着坚持独一真神信仰,弃绝迦勒底偶像崇拜的亚伯拉罕。
也许正是上帝看重了亚伯拉罕敬虔的生活;也许上帝要将亚伯拉罕从这样一个邪淫的地方分别出来,建立属于祂自己的国度,实现早在伊甸园里上帝设立的那救恩的应许(创3:15;20-21),因此祂将亚伯拉罕呼召到了祂为自己的选民预备的地方——那片距离吾耳1800多公里的荒蛮的迦南地。在这条漫长而几乎没有先人踏足的旅程中,亚伯兰先是由父亲他拉带队,带着他庞大的牛群、羊群,当然还有他的家眷,开始了他们艰难的旅程。期间不知何故,他们曾在一个名叫哈兰的那块宽大而肥美的地方延留15年之久(参徒7:2-3;比较15:7;尼9:7,创12:1-3亚伯兰大约60岁在吾耳受召,按圣经算法,时年挪亚刚好去世,但从哈兰再次动身时,亚伯兰已经75岁了)。可能直到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去世(传统观点,但按圣经年代记载,当时他拉约15年后才离世),75岁那年亚伯兰再次得听上帝呼召,于是才开始那未尽的旅程。而这次亚伯拉罕其他的家族同人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创12章,徒7章)。
亚伯拉罕当年行过的那片土地,今天的地理把它叫做肥沃的新月形地带: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圣经称希底结河和伯拉大河)中间,一直延伸到迦南的那片形如新约的肥沃地带。两河以南是广袤的沙漠及荒野,把那片肥沃的土地就形成了一个(下弦)新月,新月的东边的一个点就是吾耳,西边的那个点就是迦南,而它们以北的那个地方就是吾尔。三个点在地理上就像一个钝角的等腰三角形,吾耳就是钝角的那一点。三角形的最下面的那个边是广袤的沙漠地,到今天都没有完全的在陆地上连接起来。亚伯拉罕走过了三角形的两条边,在那个时代,那真是一条十分艰难的旅程,难怪他们家族会在三角形钝角的那个点上居留,至终没能进到迦南。关于他拉家族为何从繁华的吾耳迁徙,希伯来民族和伊斯兰世界都有很多传说,但我相信这个家族在亚伯兰第一次听到上帝呼召的时候(徒7:2-3;比较创15:7;尼9:7),曾盼望过要与亚伯拉罕一道去到上帝给亚伯兰的应许之地,因此他们才会举家从繁华的吾耳迁徙。而当真正的艰难来临时,只有那满有信心的伟人才可以勇往直前,去承受上帝的应许。亚伯拉罕就是这样信心的伟人,当他们的家族在哈兰为着是否继续那条没有把握的未知未见的“应许之地”争执时,亚伯拉罕的家族似乎只剩下了三位信心的伟人肯继续那冒险的信心之旅——亚伯兰和他的妻子撒莱,剩下一个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主角——亚伯兰的弟弟哈兰的儿子罗得!
从这里看罗得实在是一位有着对耶和华信仰的信心人物。其父哈兰在父亲他拉之前在吾耳英年早逝(创11:27-29),年青的孤儿罗得就随着爷爷他拉一到迁徙到哈兰。(创11:28-29,31)。参考《使徒行传》7章2-5节,比较《创世记》15:7;《尼希米记》9:7,我们知道亚伯兰曾在吾耳蒙受上帝呼召,而他父亲他拉很可能也是希望得到耶和华呼召的应许,而带领家人出离吾耳的。他拉是那个家族的领队,罗得当时应该还是一个孩子。当他拉依旧想驻留哈兰的时候,亚伯兰再次听到上帝的呼召(12:1-2),于是亚伯兰再次离开,往那茫茫地、夕阳沉没的地方走去(偏南)!——上帝甚至没有告诉他旅程的目的地!他也不知道这旅程到底有多久远!这时他拉的家族没有人再愿意冒险了,也许他们已经为第一次的冒险出离吾耳而后悔了。然而,罗得是自告奋勇的唯一一员。(12:4)。
亚伯兰是罗得父亲的哥哥,英年早逝的他拉的小儿子哈兰可能没有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什么财产,这不光因为哈兰英年早逝,而且按当时的家族惯例是没有什么产业留给长子以外的儿子的。这位妻子不能生育的信心伟人亚伯兰带着一无所有的罗得,形如带着自己的儿子。他们一路跋涉,最后终于到达了迦南。到了应许之地本可以舒一口气,可是很快他们也许就失望了,迦南地根本没法媲美哈兰或者吾耳,那里当时不光土地荒芜,就连居民也十分野蛮。更可怕的是,那里常有干旱饥荒。这不,亚伯兰阖家千里迢迢刚来迦南不久,那地就突然遭遇饥荒(创12:10)。亚伯兰有无数的牲畜和为数众多的家眷,迦南的饥荒和干旱对他们是可怕的灾难,那里不光衣食无着,甚至连饮水都有问题。更可怕的是,这个时候,像我们常常最沮丧和艰难的时候一样,上帝似乎总是沉默,那没有反映的祈祷让我们感觉上帝不知去了哪里?现实的饥荒问题是残酷的,也许已经有牛羊饥渴而死了。众多家眷的饮水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问题。面对上帝的沉默——那常常只是上帝的试炼,但软弱的信心往往只有一个选择——我们自己理性地想点办法吧!不能再等候上帝了!
亚伯兰自己想办法的结果就是——下埃及!这似乎是人的理性所能想到的最可行的办法。埃及地离迦南最近,那里又有尼罗河的滋润,富饶而美丽,迦南地常遭饥荒,埃及却很少有干旱饥荒。埃及在圣经中象征世俗。当信仰的价值观受到严重的挑战,甚至是生存的“危机”时,如果我们得不到援助,我们往往会牺牲信仰而与世俗妥协。这是人性的通病。其实上帝不误事,但上帝确实会让人失去等候的耐性,因为他一般比人更有耐性。上帝不会在他对人的试炼中对人有任何的提示或者拦阻。就这样,亚伯兰带着他的全家和罗得一道从上帝的应许之地下到了埃及!
伴随着对世俗的妥协,往往还有人性的自私、虚伪、面子、谎言,对真理的牺牲以及苟且偷生的欲望。人的需求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身——生存;魂——情感;灵——信仰、价值、意义、道德、自由意识等。当生存似乎成为最大的威胁时,人们就会为了偷生而牺牲价值、自由、信仰和情感。当亚伯兰决意向世俗妥协的时候,他马上与妻子撒莱拟定了一个苟且偷生的协议。原来亚伯兰的妻子撒莱非常漂亮,(亚伯兰家族属于黄种人,埃及人属于黑人,我们一般会觉得黄种人更漂亮),亚伯兰担心野蛮的埃及人会为了美貌的撒莱杀害自己,而将撒莱霸占。于是亚伯兰与撒莱协定,两人以兄妹相称,不再以夫妻相称。这样即使人们夺走了撒莱,也不会杀害亚伯兰。亚伯兰后来又在非利士人的国王亚比米勒王面前犯过同样的错误,撒莱实在是亚伯兰同父异母的妹妹,但他们现在的关系远非兄妹,而是夫妻。人们,特别是比较敬虔的基督徒总是喜欢找一个似是而非的托词,为自己的虚谎做理由。亚伯兰就是这样。他谎称撒莱是自己的妹妹,以应对忧虑中的危险,经验和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样的恐惧是对某种可能存在的威胁的失落感,它往往不会发生,或者恐惧的本身可以推动恐惧的对象成为真实。而忧虑往往是不会发生的,也是没有客观对象的,完全是主观幻想的结果。亚伯兰的顾忌是介于忧虑与恐惧之间的无助感,但身处其中,我们很难摆脱恐惧的阴影。他以苟且的谎言来应对自己的忧虑和恐惧,并为了弥补良知的控告而利用了自己与妻子撒莱原本为兄妹的关系为托词,其实这种托词只是对自己良知自欺欺人的安慰。但其谎言的影响是大的。后来亚伯兰的儿子以撒在进到非利士人的地盘时,也照样谎称妻子利伯加是自己的妹妹。而对朝夕相处的罗得可能影响更大,罗得后来学会了以物质利益和生存需要至上,抛却亲情信仰,可能与亚伯兰的谎言影响都是分不开的。
就这样,亚伯兰真的到了埃及。按着亚伯兰自己的预想,埃及的国王法老果然将撒莱娶走了。法老还为这位“哥哥”送来了很多礼物,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被人娶走,看着法老送来的如此众多的礼物,这位“哥哥”不知作何感想?在上帝及时的干预下,撒莱还是毫发无损地被法老送了回来。不过亚伯兰却灰溜溜地从埃及地离开了。看来上帝真的不是沉默,而是看顾着;不是不可靠,而是我们的等待不够!如果从埃及回来后,亚伯兰可以在同样的迦南生存,不去埃及,亚伯兰或许一样可是活得很好。人很多的失败真的不是出于环境的无奈,而是因为失去了信心中的倚靠。
在亚伯兰的这趟旅程中,罗得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细读圣经,你可以注意到,罗得命运的转机与危机都从这次旅程开始。罗得和叔父一样都是一位自强不息的人。在下埃及以前,如上述,罗得一无所有。而短短的旅程,从埃及一回来,罗得的财产就多得无法和叔父亚伯兰一起在迦南,比利洗人之地共同生活了!圣经说: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创13:5-7)。同样一块地方(13:1-4),以前罗得跟着叔父可以相安无事,现在短短的埃及避难之行以后,居然财物多得不可同住?!他的财物来自何处?看来罗得财产唯一的来源当是从撒莱事件中得到的埃及的好处。研究亚伯兰的生平、性格和信仰,我不太相信他会因为充当撒莱的哥哥而收受法老的财物。你看,亚伯兰在带领家丁战败古巴比伦等王,而为所多玛夺回众多财物后,所多玛王曾想将财物给亚伯兰。但被亚伯兰坚决拒绝。(参创世记14章21-24节)。如果亚伯兰为战争和正义都不肯接受所多玛的财物,他又怎么会为了撒莱事件那不光彩的事实接受埃及法老的馈赠呢?不少研究《创世记》的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比如着有“创世记”释义的邝炳钊、顾约瑟等。亚伯兰在失去妻子和信心软弱的挣扎中不太可能安于接受法老的财物,那简直就是亚伯兰的耻辱,出于这种情况,精明的罗得很可能充当了亚伯兰当时处理家务的代理人,而顺理成章地接受法老的一切财物,这就是罗得为何在埃及避难后会突然拥有大量财富的原因。罗得为自己创立家业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取之有道。上帝从来不反对人赚取大量财富,但心态、方式、手段、用途都是上帝所关注的。上帝从来不称我们为“财主,”而是“管家”,财主和管家的分别是,前者是占有财富和资源,后者却是管理、赚取和分配。罗得很想做一位财主,他其实在利用叔父亚伯兰的信心危机以及撒莱与法老做了一项可耻的交易,本文称罗得是一位商人,他在此进行的是一场上帝不会喜欢的商业行为。也正是这样一场交易断送了罗得属灵的前程——那本该在上帝对亚伯兰关于救恩的应许中有份的宝贵的机会。亚伯拉罕的后代被上帝托付以上帝的圣言并且救恩也是出于以色列——亚伯兰的后裔。(罗3:2)
拥有大量财富的罗得意识到,他已经不再需要叔父了,而且带着大量利用撒莱而得的财富跟亚伯兰在一起,他不会很自在。因此,精明的罗得想到的是如何顺理成章地从叔父的庇护下离开。怎么提出合理的理由呢?受了亚伯兰养育之恩的精明的罗得不会自己开口,他首先利用了自己的仆人与亚伯兰的仆人相争(13:7),罗得或者默许,或者怂恿,反正这样的争执正中罗得的下怀。这个时候憨厚的叔父亚伯兰已经看出了罗得的意图,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的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13:8-9)。亚伯兰的憨厚刚好满足了罗得的私欲。圣经说:“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13:10-11)。罗得对养育自己长大,视自己为儿子的叔父没有任何谦让,而亚伯兰即使在罗得背离自己以后,罗得被掳掠的时候依旧冒死带领家丁救回罗得(14章),叔侄的心态及为人相差真是太大了!罗得为了那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财利选择了与上帝朋友、宠爱自己的叔父兼养父亚伯兰的彻底分离,实在有违亲情、良知、信仰和道德。圣经在10-11节两节的经文中用了几个动词,十分形象地刻画了罗得堕落的轨迹:举目、选择、迁移、分离。这几个动词标志着罗得灵性和生活彻底失败的开始。
罗得的失败首先从眼目开始,即使他必须和叔父分开,他也应该从亲情和道义上将选择的优先权交给叔父。罗得的举目实在是眼目的情欲。他看到的是约旦河全平原的肥沃滋润,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利益,但他没有看到所多玛的极大罪恶。在罗得离开亚伯兰之后,加之在埃及的失败经历,亚伯兰可能失落了好一阵子,在这个时候,上帝找到了亚伯兰,告诉他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我都有赐给你和你的后裔。”(13:14-15)。同样是举目,罗得是从上而下的看,他看到的是约旦河平原的富饶;而亚伯兰是举目向上的看(raise his eyes)。前者看到的是自己的私利,而亚伯兰看到的却是上帝的应许,他看到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希望和救恩——那将因为救赎之星带给世界的救赎之恩。罗得看的结果是与叔父和上帝的分离,而亚伯兰看的结果是为上帝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13:9)。
第二个刻画罗得失败的词是他的选择。当罗得看到约旦河的丰富资源时,他马上选择了那整片肥沃的土地。后来我们知道,罗得当年选择的大部分的土地,不久以后就被上帝毁灭了,那里现在成了死海。罗得的选择是他将上帝不喜悦的动机变成行动的抉择。他的选择实在是出于肉体的情欲。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选择,可是如果以肉体的情欲为基准来进行人生的选择的话,那结果只能是身败名裂。罗得的选择从一开始动机就错了。罗得的选择使亚伯兰几乎没有了选择的余地,罗得选择了约旦河的全平原——不是一部分,这时的亚伯兰所能选择的只有贫瘠的山地。那里对亚伯兰还有什么希望呢?有的,那就是上帝自己!上帝就是亚伯兰一生的产业。有人说罗得是精明的,而亚伯兰却是高明的。非常恰当,精明的人选择的是眼前的利益,高明的人却能选择上帝自己。就是这个精明的选择,决定了罗得一生的失败。
第三个刻画罗得失败的动词是迁移。罗得往东迁移,而且渐渐挪移帐篷,直到所多玛。(创13:11,12)。这真是一个渐渐堕落的过程,罗得为何东迁?为何向所多玛挪移帐篷,这是因为他贪图所多玛的奢华和虚荣,而为何又是渐渐挪移帐篷?因为他没有一下子甘于堕落,他是渐进的、上升式的堕落。罪就是这样,它不会安于防守,它会进攻,如果我们不肯抵挡它,却在心灵中侥幸地给他留下一点地步的话,罪终将把你吞噬。罗得并非无视所多玛的罪恶,相反圣经说他常为所多玛的罪恶忧心(彼后2:7)。但罗得更加关注的是所多玛所能带给他的虚荣和享受,只有所多玛的繁华才能堪比当年他的老家吾耳,罗得眷恋的依旧是那份旧式的浮华的都市生活。这就是罗得犯了今生的骄傲的罪。(约一2:16)。罗得关注的整个生命的核心就是他的生存,他虽然没有泯灭心灵中对耶和华的信仰,但他却没有用心对付自己的私欲,他容忍,甚至是放纵了自己在罪性中的虚荣。后来我们看到当天使即将毁灭所多玛的时候,罗得竟然坐在所多玛的城门口,按照当时中东的习惯,只有城市的长老、大有影响力的人物,才可以坐在城门口,可以调解市民的纠纷或者处理什么城市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可见罗得这个时候已经基本融入了所多玛的罪恶生活方式了。从迁移、离开、渐渐挪移到住在所多玛,我们看到罪的轨迹就是如此步步进逼的。
第四个反映罗得堕落的词汇是分离。从举目-选择-挪移,分离就是必然的结果了。罗得表面与叔父的分离实质是与上帝的分离。这不光是说,叔父亚伯兰是上帝的朋友,在当时的时代是上帝在世界的代表,而是当罗得选择并最终分离时,他是首先接受了所多玛的文化,而将所多玛的文化和奢华的生活以及虚荣放在了他的信仰和道德之上了。这表面的分离隐藏的是深层的信仰的腐化。我们看到一个基督徒的堕落也不是一下子就怨恨了上帝,而是首先厌倦了他的教会和团契生活,甚至会为了上帝那个光荣的借口,离开教会或者他的团契肢体。这样的分离往往是信仰和生活方式彻底堕落的开始。当一个人厌倦了团契生活和肢体相交时,他一定会在教会的生活规则外寻找世俗的满足,而往往又会象罗得一样终日为了“所多玛”的罪恶而忧心。
进入所多玛的罗得并没有得到他如期的享受,他所能得到的只是玄虚的虚荣感。他只能尽可能地迎合所多玛人的胃口,一件件剥离自己从亚伯兰那里领受的敬虔的生活方式,而完全把自己打扮成所多玛的样子。我们看到,当毁灭的天使见到罗得的并告知罗得,上帝将要毁灭所多玛时,罗得希望带出自己的女婿,但他们都以为罗得讲的是戏言。为何一个人在如此紧急和危难的关头的苦口婆心,都会被自己亲如女婿的人视为戏言,说明罗得为了适应所多玛的生活恶行,早就将自己降格为一个低俗的市侩了,哪里还有信仰的痕迹?!后来逃难之日的罗得还会嗜酒如命,何等颓废,自己的两个女儿竟然敢于在父亲烂醉之时与父亲乱伦生子,这在所多玛是无所谓的放纵,但对于有耶和华信仰者来说,真是罪大恶极!可见罗得家族已经被所多玛的恶俗完全同化了!迎合世俗真是可怜,为了适应撒旦,罗得必须装成魔鬼。没有绝对的价值观真是人之为人的悲剧,缺失了绝对的价值观,生存就成了人生的绝对目的,世俗的潮流就成了人的主宰信仰,人就成了没有生命的落叶,随风而动,随风而逝!适应,更确切地说是迎合就成了人唯一的生活方式。适应本来就是为了成为这世上的光和盐,但如果在世俗的生活中不能做光做盐,适应就变成了淫合。到头来我们会发现,他不光会失去信仰、道德、价值、灵魂,他照样会失去他渴望要得到的一切虚荣。罗得就是这样!他的结局正如本文开头所述:他失去了他处心积虑得到的一切财产,他渴望所多玛的奢华,到头来只能住在琐珥旁的那个小洞里,他与两个女儿乱伦生子,遭受上帝的咒诅,他至终没有归回自己的叔父亚伯拉罕,他的妻子和他一样贪爱钱财,在逃出所多玛时因为违背天使的命令,变成一根石柱,迄今依旧屹立在死海之滨,驻足回首,无限哀愁,成为后世警戒,千古遗恨空悠悠!罗得人生的经营可谓失败透顶!信心是一场持久的拉力赛,也许罗得的信心从他第一眼见到迦南地的绝望,从他第一次因为干旱和饥荒而不得不随叔父逃亡埃及时,从他看到叔父面对生存的艰难而“不得不”苟且偷生时,他已经放弃了信心的角力了。信心有很多要素,其中一条就是不放弃,不言败!罗得人生惨淡经营的开始应该就始于其信心的放弃。
在我们分析的几位失败的“商人”中,罗得现象在基督徒中间最具普遍性。他一生没有完全泯灭信仰和良知,从他对天使的接待,他表面对所多玛文化认同与迎合背后对他们罪恶的忧伤,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依旧在哀叹和挣扎中苦守对上帝信仰的人。相比所多玛人没有忏悔和罪恶意识的放纵,罗得在彼得的眼中依旧是一位义人(彼后2:7)。
今天,很多的基督徒都陷于这种灵性的光景中,他们既不能放弃对上帝的信仰,因为那是他们曾经的经历,或者是家族中的经历;他们也不肯放弃人生的虚华享乐和世俗的追求;既不能完全融入世俗而在心理和信仰上完全同流合污,也不能干脆割舍情欲的纠葛而完全投入上帝的怀抱。他们以为自己如此的生活是别无选择,他们世俗的追求是出于生存的需求,其实这是脆弱的谎言,是面子照射下的幻影。他们的生活就是挣扎,他们的心灵就是战场。
与其如此,为什么就不肯做一次斩钉截铁的选择呢?
美编:紫箫 校对:琳、孟 图片:网络
点击以下链接,往期精彩回顾
长按三秒手机自动识别二维码,即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