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嘉诚先生不做收藏家?| 肉庄私房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36m0hp0k&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请点击播放)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刺激的话题:
为什么李嘉诚先生没有成为收藏家?
不止李嘉诚,在特别有钱的华人圈子里,很少有人成为收藏家,这跟西方世界的情况完全相反,这是什么情况呢?
其实也不能说李嘉诚先生不玩古董,不喜欢古董。根据马未都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还在琉璃厂开店的时候,李嘉诚就去过他的店,还跟他买过一套象牙象棋。区区四万块钱,打了六折,还要讨价还价。
最后马未都还想忽悠李嘉诚投钱做个系列收藏,盖博物馆,每年投一个亿,十年下来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这对李先生来说,经济上是完全无负担的,结果人家完全不为所动。
难道是没有这个收藏氛围吗?
也不是。因为在香港的富人圈里,也是流行玩收藏的。比如:
徐展堂先生
他的收藏事业是个传奇,资助了不少博物馆的建设。伦敦大名鼎鼎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有一个展厅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罗桂祥先生
专门收藏茶具,在香港茶具文物馆里面的藏品很多都是罗先生捐赠的。
胡惠春先生
先后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三百五十多件藏品,因此,上博还专门有一个展厅叫“暂得楼陶瓷陈列室”,这是以胡惠春先生的斋名命名的。
赵从衍先生
香港船王,一生嗜好古董。1980、1981年仇焱之的三场著名拍卖里面的器物,很多精品都是赵从衍先生买的。后来,由于他遇到经济危机,不得不把藏品再次释出的时候,我们看到那一场拍卖器物的品质之精,也是足以叹为观止的。
杨永德
杨永德先生一开始收藏的黑釉系列,颇成规模,再后来收藏瓷枕系列,最后竟然将所藏瓷枕全部捐给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今天我们去广州,仍可以看到这一批瓷枕。
可以说,在香港当时的上层人士,还是非常热衷收藏古董的。
那李首富没有在这个领域发力,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以小人之心去猜测的话,那只有一个原因:
很多人一定会觉得这是瞎说,买古董明明是赚大钱的事情,怎么会不划算呢?
你看刘益谦买的鸡缸杯,2.8亿买到,而前主人买的时候是3000万不到一点,差不多有十倍价差。那个永乐唐卡,3.48亿买的,上一次成交也是3000万,这也是有十倍呀,这都是暴利啊!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这些器物当年的成交价就已经很贵了,隔了这么多年涨十倍,算离谱嘛?
绝对的增值数其实不重要,更加重要的是年化收益率。
我们不妨来看几个例子:
所以,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如果站在生意的角度来说,跟普通人想象的事情相反,古董未必是一件好的投资项目。
那么除了李先生之外,为啥还有那么多富豪依然对艺术品趋之若鹜呢?
除了那些特别有情怀的人、不计较收益率的人,更加重要的是什么呢?看看你是如何算账的。
人在玩艺术品的过程中,可以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圆满,弥补那些人性在现代生活中受损的部分。
这其实是艺术品最最有价值的地方。没有什么东西比投资自我更加划算的事情了。
一个大资金可以实现1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而且是复利,那是非常惊人的。一个小资金实现高速增长是可行的,但是,等到一定量级,那就非常非常困难。
所以,“大资金+复利”这是非常大的两个天花板。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巴菲特了。最关键的是投资艺术品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操作,只要把东西找个保险箱放着就好了,过了若干年自然有稳定的回报。
比如说你买一件重要的器物就能进入不同的圈层,结识更高层次的人脉资源,从而为自己的主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形成化学反应。
徐展堂先生就是当年就是靠唐三彩马结识了英国的皇室,从而为自己后续的商业拿到了敲门砖。
总结一下
从经济学上来说,古董本身的收益率是有限的,它并不是暴利。对于富豪们来说,放弃主业来玩古董,那是非常不划算的。
但是,如果能够通过玩古董带来其他领域的收益,对自我进行升华,为自己的主业带来资源,那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也是我们提倡的玩古董的模式,这才是真正的“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30ij6u9h&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35c4feud&width=500&height=375&aut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