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速递》| 《农村经济》2022年第8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四川社科院

即刻获取天府智库新内容



《农村经济》简介

 


《农村经济》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农村经济》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的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农业经济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1年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期刊先后由吴嘉伟、郭晓鸣、杜受祜、张克俊同志担任主编。


从创刊至今30多年来,《农村经济》始终紧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脉络,不断调整办刊思路,朝着“集政策导向性、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于一身的农村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一流期刊”迈进。一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农村经济》几经扩版,增大刊发文章容量,在保留精品栏目的基础上不断对期刊栏目进行重大调整,以更好地突出研究的重大性、理论性、政策性特征。如约请国内知名专家来稿的“专家视点”,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政策调整的“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反映突出事件的“灾后重建研究”及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平台的“博士硕士论坛”等栏目均具有鲜明特点和强烈针对性。二是瞄准研究前沿,组织高质量稿件,将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稿源和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作者稿源纳入本刊“专家视点”,以进一步提高刊物影响力。如韩俊、张晓山、党国英、马晓河、张红宇、温思美等一批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均对本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纷纷赐稿。三是坚持主动办刊、开放性办刊,充分发挥刊所合一的特殊优势,期刊责编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编研能力,以促进期刊向着高质量水平发展。四是《农村经济》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十分注重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多年来,《农村经济》秉承“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的崭新面貌”的办刊宗旨,致力于为经济理论工作者提供研究新动态,为各级政府提供发展新思路,为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提供实践新方法。通过作者、读者和编者的共同耕耘,《农村经济》于1991年正式列入全国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曾被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优秀期刊称号。《农村经济》也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此外,《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8年版)对全国2164种正式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的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按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序、按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各类计量指标排序和按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被引频次及可被引文献量排序,《农村经济》均在“综合性经济科学/农业经济”类期刊中排名列全国第六、在同类地方性期刊中荣列第一。


回顾过去,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农村经济》在政策导向性、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已深受四川及全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喜爱。展望未来,中国农村经济正在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三农”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实施,《农村经济》仍将一如既往地追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农村经济》开设有“专家视点、热点透视、土地问题、产业结构研究、区域经济、农民收入与消费、财政与金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现代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营管理、他山之石”等重点栏目,覆盖面宽,涉及范围广,集政策导向性、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等于一身,以期能充分满足各具需求的读者和不同研究领域的作者。
投稿方式:登录《农村经济》网上投稿系统 ncjj.alljournal.cn,点击左侧“用户专区”栏下“读者登录”,新用户注册登录后进行投稿。

2022年第8期目录


2022年第8期重点文章摘要


儿童相对贫困的标准建构与多维测度

——基于2021年四川凉山州的专题调查



王 卓 郭真华


[摘要]贫困测度是贫困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依据。文章运用AF多维贫困测量法建构了涵盖生存、健康、教育、保护和参与5个维度21项指标的儿童相对贫困标准和识别体系。基于2021年四川凉山州儿童专题调查数据,从性别、年龄、留守状况以及兄弟姐妹规模等组别实证测度和分析了儿童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儿童贫困已从显性单维收入贫困演变为隐性多维相对贫困,698%的儿童处于任意15个维度约6项指标的多维相对贫困状态。(2)儿童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组内差异,女童、留守儿童以及多兄弟姐妹的儿童处于更为严重的多维相对贫困境地,其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H)分别为716%、743%和730%。(3)参与、教育、生存和保护维度对儿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0)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2789%、2601%、2075%和2011%。因此,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儿童贫困问题,避免产生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和加强儿童相对贫困监测工作,为有效治理相对贫困奠定科学基础;完善儿童发展与帮扶政策体系,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从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口质量大国转型;强化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政策衔接中的儿童视角,提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系统性。[关键词]儿童贫困 A-F法 多维相对贫困 贫困代际传递[作者]

王 卓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郭真华 博士研究生 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成都 61006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相对贫困的标准、识别与治理机制研究”(编号:20ZDA0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相对贫困的标准、识别与治理研究”(编号:20BSH0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及路径探究

苏 艺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然而乡村发展差异大、转型面临问题多,城乡差异、区域差距、村镇差别决定了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应分区推进、分类施策。本文以城乡关系的地域性外部视角和村庄内生基础结构分化的乡村性内部视角相结合,提出构建乡村振兴模式的总体思路和适宜乡村振兴的八种模式,解析了不同模式的内涵和路径,明确了八种模式的实现区域,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和落地提供科学基础与决策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新发展阶段 发展模式 差异化推进

[作者]

  助理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2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山区乡村地域系统演变机理及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编号:18CJL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的在站博士后。

农地制度的竞争中性改革:

理论缘起、情境变换和内在契合

匡远配 易梦丹

[摘要]竞争中性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理念,对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引功能。经济社会转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产权制度改革与治理现代化为农地竞争中性提供了改革新情境。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强调农地产权赋能化、地权市场化和平等保障发展权,能有效实现价值导向中性、产权保护中性、权利秩序开放中性和利益获取中性,是竞争中性原则在农地制度改革中的拓展与融合。农地制度改革正沿着市场取向、明晰产权、稳定地权的趋势演变,其改革方向、思路与行动在不同程度上契合竞争中性的核心理念、基本要义、价值追求、实现方式、基础要求、根本逻辑和本真功能。但目前农地竞争中性的目标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有必要以公平竞争为核心内容的竞争中性视域来重新审视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找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地竞争中性改革之路。

关键词农地制度改革 公平 效率 竞争中性

[作者]

匡远配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湖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处 湖南长沙 410128

易梦丹 博士研究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地流转的综合效益评价:基于‘双SE’框架”(编号:71473080)、“农地流转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农业TFP中介作用与‘三变革’出路”(编号:71973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城中村改造安置区的社会空间结构转型与治理研究——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

徐晓鹏


[摘要]城中村改造安置区面临从农村社会结构向城市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而安置区治理则是保障顺利转型的关键。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对安置区“制度构建”和村民“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城中村的被“污名化”导致安置房建设和安置区规划均呈现明显的“别样化”特征。另外,外来人口涌入的同时,村民则成为“食租者阶层”,不仅使安置区的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甚至还导致安置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此外,受城中村治理“后遗症”的影响,安置区还出现“自发性与非正式性”引发的“管理真空”、人为性的“管理真空”和尚未被发现的“管理真空”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安置区治理陷入困境。然而,安置区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村民解决日常生计问题,并为外来人口提供再社会化的场所,而且还能够帮助地方政府解决暂时无力解决的一些其他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安置区存在的合理性,并从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和管理结构等三个层面对安置区进行综合研究,才能为安置区治理构建良好的社会基础,并为安置区探寻良性的发展路径,进而使安置区最终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词]城中村 安置区 社会空间 转型 治理[作者]

徐晓鹏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种粮模式演进中农民阶层的分化与重构研究”(编号:15CSH050)、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人文社科类)(编号:2021-CX-057)、河南工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编号:21420082)及河南工业大学社科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22-SKCXT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脱贫地区村庄互助养老的衍生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刘天元 田北海


[摘要]在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式微的背景下,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也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共同体构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脱贫地区农村社会场域中,村委会的资源整合能力、乡贤在社区记忆下的自我驱动、脱贫户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基层政府的绩效导向共同推动了脱贫地区村庄互助养老模式的形成。互助共同体构建困难、供需存在偏差、资金支持有限以及运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了村庄互助养老的实践效果。因此,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合作,从制度完善、资金供给、社会动员和服务提升等层面精准施策,从而推动脱贫地区村庄互助养老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关键词]脱贫地区 互助养老 合作生产 老龄化[作者]

刘天元 博士后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田北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本文系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9批面上资助项目“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路径与分层分类政策支持研究”(编号:2021M691164)、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编号:2018-ZD-15-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田北海为本文通讯作者。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经济组织共生系统的生成与模式探究

刘 岩 任大鹏


[摘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为一种新型高级的农业产业经济组织联盟,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实施载体。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小农户等共生单元通过自身资源互补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生系统,围绕产业融合与利益联结共生界面进行要素互补合作、产业链条分工、利益增值分配等有机互动,不断创造出新的共生能量,推动共生系统由低级发展阶段迈入高级发展阶段,实现由寄生模式到偏利共生模式再到互惠共生模式的演化提升,以此实现不同组织间互惠发展。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深入剖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建发展过程中的共生模式及困境,针对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今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工作提供新的可行路径。[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组织联盟 互惠共生模式 系统演化[作者]

  博士研究生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市 100193

任大鹏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市 100083


作者任大鹏系本文通讯作者。



往期推荐



《期刊速递》|《农村经济》2022年第7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期刊速递》|《农村经济》2022年第6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期刊速递》|《农村经济》2022年第5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期刊速递》|《农村经济》2022年第4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期刊速递》|《农村经济》2022年第3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期刊速递》|《农村经济》2022年第2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期刊速递》|《农村经济》2022年第1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责任编辑:翟 琨

编 辑:何丽娟、石维丹、刘晓娟


  微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微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忠诚 、创新 、开放 、和谐 ”办院方针,推进“名所 、名师 、名院 、名刊 、名网”战略,持续打造“坚强理论阵地 、高端新型智库 、一流学术殿堂 、重要传播平台”,综合实力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属于第一方队。

长按二维码,立刻关注哦

喜欢就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