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经济学人》封面上画的是谁?
每周的乐趣之一是读《经济学人》,获取信息赏析文字,解读文化梗,总有那么几处让你会心一笑或者后知后觉。这一期《经济学人》的封面是这样的:
这篇文章讲的是硅谷湾区不再是梦想创业家园,创业者们正在逃离硅谷。仔细看这张封面文章配图:
背景是旧金山,有金门大桥和硅谷标示,一群人像闯关东似的正在逃离硅谷。领头的是一位戴眼镜、背斜挎包的年轻人,骑着电动滑板车,喜不胜收;紧跟着他的人踩着滑板车,酷似硅谷大佬 Peter Thiel(注意Thiel的发音同“teal”)。
Peter Thiel
根据文章内容和长相,我们可以判断出踩滑板车的正是 Peter Thiel。可是这位戴眼镜、背挎包、踩滑板车的年轻人是谁呢?
有人说是“看耳朵就知道是奥巴马”,有人说是来自神秘东方的贾跃亭,也有人说他是相声泰斗马三立......
坐在我旁边的 Justin 老师把封面上的卡通人物端详了很久,然后 Google 出一个个硅谷大佬、精英的照片,一次次问我“你看这个像不像?” 一个都不像。要么是太胖,要么是发型不对。这让我们对这个卡通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己尝试后依然没有解决问题的话,最简单粗暴高效的方法是:问别人。先是问了几个记者朋友,然后在《经济学人》文章评论区留言,在 Facebook 和微信朋友圈求教。
上图为《经济学人》留言区
一切都未果后,Justin 给卡通画的作者 David Parkins 写了封信:
(注意:Peter Thiel 错拼成了 Peter Theil,下面的回复邮件中也有这个 typo)
同时我也试着从新的角度解读卡通画。从文章出发,我判断踩滑板车的年轻人可能不是某个人,而是代表一个形象,晚上11点多了我们还在讨论。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已经接近凌晨,Justin 收到了插画师 David Parkins 的回复:
实锤来了:原来是个虚构的人物!真叫人哭笑不得。这场“探索之旅”让我有这样几点想法,分享给你:
1. 如果你想解决一个问题,和它死磕。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小到一个发音问题,大到人生哲学,如果你觉得它是个问题,就要面对它、解决它。许多的烦恼来自于我们从来都没有认真地解决过一个问题。
2. 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主动联系他。
《经济学人》的文章多是不署名的,不过有时候纯属好奇,就想知道作者是谁的时候,我们会在 Twitter 上寻找蛛丝马迹,或者直接问内部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你会发现世界其实很小,美好的人其实很多。有时候后台走心的写条留言就可以让你认识那个你一直想认识的人呢。
3. 学会分享。
分享你的问题,分享你的观察和思考。哪怕是本文这样一个小问题,相信也会对同样感兴趣的人有所启发。而分享本身也可以带来极大的愉悦感。
4. 懂得感激。
前几天有人给 Justin 留言,开玩笑说“你朋友圈质量很高,你可以收“朋友圈”观光费了!” 于是 Justin 就弄了个赞赏码,收“观光费”。我顺手也给他赞赏了5.21。没想到一小时后,Justin 给每个赞赏他的人都发了 3 倍的红包,感谢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耐克联合创始人 Phil Knight 在回忆录 Shoe Dog 中提到一个小故事。在他还是日本虎牌运动鞋代理商的时候,有一次他在日本和合作方野餐时,他和坐在旁边的一位日本人聊起来,聊着聊着才知道这哥们因为台风失去了房子,现在连自行车也买不起(那时候自行车在日本很贵)。
Phil Knight 回国后,一下飞机便给他邮了张 50 美元的支票,上面写着“For a new bicycle, my friend." 多年以后,这哥们帮了他一个大忙。
如果你因为某个人的分享而有一点儿启发,有一点儿感动,跟他道句感谢,走心的留个言,或者简单粗暴地发个红包吧。相信 pay forward 的力量。
你可能还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