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 9 月中旬推出“现象级英语”社群,目前已有 394 名会员加入。9 月 17 日开始,我们开始更新专属学习素材“每日一词” “每周一段”,陆续举办了“主题分享会” “写作反馈直播” “训练营”。


    虽然只有短短半个月的学习,有些会员说这半个月像是回到了高中时的自己,好久没有这样对待过英语学习了;也有会员说听了一节分享直播课,就觉得已经值回了一年的票价。


    以下是 9 月“现象级英语”会员复盘文章中的冰山一角。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自己这一个月的所学、所思,希望这些分享对大家的英语学习有帮助。


    关于【每日一词】和【每周一段】



    小小说:


    “现象级英语”颠覆了我之前的观念。无论是宣传还是在社群学习,老师们不是一味地鼓动,而是强调“按需学习”。这让我避免了因冲动和焦虑而盲目跟风。


    “每日一词“对我们基础差的人来说恰到好处:Less is more, slow is fast。我的接触面窄,造的句子也简单,每每学到一个新词平常没用过的那层意思总是像捡了宝似的开心满足。


    荆棘海说:


    与“现象级英语”相伴早晚的第一个月结束了,我收获了很多。我参加过各式各样的英语培训社群,但像现在这样找回了高中时学习的感觉,还是近十年中的第一次。


    如果“每日一词”是每天的一蔬一饭,那么“每周一段”则是一顿 buffet。范文在那里,能学到多少就是自己的事情了。我曾经觉得仿写很容易,不就是套个句式换点内容就可以吗?其实不然,只有真正去写了,才能理会看似简单的文章结构的精妙,一句地道的表达背后可能有几年的积累,如果你不站在作者的立场,是无法理解的。



    芝士爱拿铁说:


    这次重新开始当学生了,不仅有新手任务,而且无需转发朋友圈的造句挑战打卡,仿写,课后复盘总结。


    每周五天的“每日一词”在用简单的词汇刷新我对词汇学习的认知。“每周一段”栏目更是令我头疼万分。上次仿写的段落是新概念中的一篇短文的一个段落,选段逻辑清晰,两个仿写句式简单却实用。可是,长年不使用英文写东西了,突然要在记忆库中找到可以表达中文意思的英文竟那么难,绞尽脑汁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写出那么一小段。而且当写成后发现如此幼稚,应该是一个刚刚学习英文的初级学习者所使用的词汇。不得不再次感叹,学到的东西常年不用会在岁月中消磨殆尽。


    没有输入,又怎有输出。此时的我,完全得从0开始,重新认识这门语言,反复进行小段的重复,加深记忆,把那些最简单的句式与成句重新复刻在脑子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二次输出


    YAN 说:


    我在加入社群的这第一个月的最大收获就是每天学习“每日一词“ 和每周一段”。我觉得社群的每日一词和每周一段就像是在告诉我:“别着急,只要你肯走心的学习,日积月累,你就会有所收获。” 我愿意像现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通过每日一词和每周一段走心的去学和坚持。


    这个9月,我已经学会了10个《经济学人》常用词,也会背诵两个段落,这10个词虽然大部分我都知道,但“每日一词” 让我拓展了不为我知的那部分词性和释义;两个段落的背诵也让我更了解一些好词的搭配使用、句式的结构的安排。


    我喜欢这个社群,这是发自内心的认可。没有要求学员转发朋友圈打卡(这是我个人非常厌恶的方式),没有不应该的“秀”,有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方法分享和鼓励,鼓励复盘,鼓励大家去做、去坚持。


    楚汐说:


    9 月份一共学到了 10 个看似简单却实在好用、地道且高频的词,虽然这些词的基本义都很简单,但每一次看拓展解析时,都有着意料之外的惊喜,原来还可以用在这种场景里,还可以这样表达…...好比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你若会搭配,就能穿出不一样的惊艳效果。


    比如说 cripple 这个小词,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就出现过。邓超饰演的孟晓俊从美国回来给学生们做演讲,不过他上台后,因为怯场在演讲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说:Stage fright crippled him.


    再比如 count 这个小词,电影《至暗时刻》(Darkest Hour)结尾处有一句: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这句话是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说的,我也看过这部电影,却并没在意到这些小词的妙用。


    再再比如 remain 这个小词,《经济学人》有篇报道马云宣布退休的文章,开头段讲了个笑话: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如果其中一位核心领导不幸被淹死的话,他们公司的股票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作者是这么表达的:If it were Mr Ma of Alibaba, its shares would fall. If it were Mr Ma of Tencent, they would remain unchanged. And if it were Mr Li of Baidu, they would rise.


    这样生动接地气的场景运用不胜枚举,而更让我惊喜的还有群里小伙伴们的造句,更是将场景使用发挥到极致,这些都在无意识中 push 我更积极地去思考如何用好这些小词。


    关于【会员训练营】



    Nancy J 说:


    Eric 把晨读训练营起名为 Daybreak Drill,很喜欢这个名字。“break”一词既是晨读 break 出新的一天,也 break 掉自己旧的懒惰习惯。


    一直知道自己的发音不地道,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不够native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没有思考过,也没人给过我反馈。这次通过晨读讲解和群内反馈,我觉得太值了!几句话,就把我一直以来的问题轻松的指出,解决办法非常简单,我做了个总结,一个字“练”,两个字“多练”,三个字“反复练”,四个字“慢下来练”。期待第二期晨读开营,继续跟着 Eric 每天 Daybreak Drill。希望自己能真的做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超越自己。


    史妍说:


    这回我算是亲眼所见了 Eric 录英文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整个过程,亲耳见证了他随着练习语音逐渐的变化。录音过程持续了两天,这期间他练了至少数百遍。即使早就熟悉文本到脱稿的程度,依旧总能发现录音中读得不满意的小地方。在中秋节前一天的晚上,他又将之前的一切尝试全部推翻,因为找到了更舒服、更合理的韵律和基调。即使每一波录下来他都说“要读吐了”,可转眼再战,又会有新的突破和领悟。


    看到他这样练习,我还有什么理由为自己“尚且拿不出手的”语音找借口呢?练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没有量的积累,期待质的改变只能是奢望。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自己努力的时候,这种刺激绝对够劲儿,哈哈。


    叶小静说:


    为期一周的 Daybreak Drill 结束啦,每天5点起床备课然后在晨读中怀疑人生的时间也暂告一段落。虽然只有一周,但就像“每周一句”的例句说的那样:Phenomenal English is shaping how English learners approach the language.


    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学这些语音知识呢?还要花钱学?还要早起学?不是吃饱了没事干?这个答案可以从 Eric 的一句话谈起。他曾在晨读的时候打趣我们:你自己读得怎么样,你自己心里没点儿数么?说老实话,可能还真没有。


    没有加入社群之前,我甚至觉得自己读得还不错。真的就像达克效应说的那样,人们普遍高估自己的能力,因为没有用客观标准,而是靠主观感觉来评判。所以,学习语音知识的意义,就在于给自己一些客观的评价标准。而加入社群的意义在于,得到反馈,让评价变得更加客观。


    保持“白纸心态”,要接受自己可能错了,并且愿意去改,同时能忍受改正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期待 10 月15 日的第二次晨读。



    懒惰的萌萌兔说:


    我十分赞同 Justin 老师说的大剂量的阅读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前提,但是在阅读中要多多体会多思考才会有语言吸收,保持一定量的写作练习即可。


    这次的写作反馈让我看到了好多别的同学写的句子,让我反思自己所写的句子。每次造句的时候都不知如何应用,看到很多同学写的句子,逻辑缜密、用词精辟,非常用心。


    LachesisQ 说:


    非常认同写作反馈训练营当中提到的“背诵不清楚往往是自己存在很多问题”。这正是我在前一个月背诵句子最最最最沉痛的一个领悟。理解到了这点,在跟背诵句子的斗争从被动抵抗转变为主动揣摩句子里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也就是在那段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才加入了这个“彻底好好学习英语社群”(我内心的社群名字)。


    “带着反馈去改写”是本次讲座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紧扣“一定量写作”的要点。如果没有反馈和改写环节,与大量写作的方法比起来,量变少了,质却高了。每一次的练习都还是要吃透和利用好。

      

    陈小烦


    Justin 提到要“大量阅读并背诵,一定量的写作练习,并带着反馈去改写”。我突然想明白了,自己几乎没有提升的原因是过去这一年,我虽然自以为看了很多原版书,尝试去跟老外进行英语表达,但实际上我没有像这两周一样真正去背过每周一段的段落,去模仿里面精彩的句式。也就是说我的有效输入实际少得可怜,这无异于就是无米之炊,怎么可能提升的了呢?


    陈晓航说:


    Eric 和 Justin 一直强调及时反馈,这一点在这一个月中也无数次印证了它的重要性。


    就语音来说,Eric 在晨读中说过很多次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听过别人这么读,那你也这么读。但是如果你没听到过别人是这么读的,那你就千万不能自己乱读。”每天的语音反馈不间断地给自己很多提醒,这都是之后进一步练习的依据。对写作而言,“每日一词”的造句和“每周一段”的段落仿写更是需要及时高效的反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些地方,才能督促自己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


    关于【主题分享会】



    邱火火儿说:


    实话说直到加入社群以前我也并无意打算提高英文写作。但是在听完 Justin 做的直播分享《我是怎样写英文随笔的》之后,我的想法变了。那次直播学到了很多表达和写作技巧。


    但是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写作是一件这么有意思的事情。对每日一句造句部分更上心了,不是为了造句而造句,而是真的在编排,在练习。那篇文章好似是 Justin 的孩子,当他分享的时候他是那么自豪,那么有魅力。我们总说孩子生得怎么样你是没法预料的,但是 brainchild 的一切的设计编排都是可预知的,你决定了他的“美丑”。我也要写一些属于我自己的文章。那要怎么做呢?坚持阅读,坚持写作,找机会练习,找机会反馈。


    侯静秋说:


    1 小时 50 分钟的线上主题分享会,感觉已经赚回了一年的学费。并不在于学会了多少,而是我学到了一种方法。


    说起来有点丢脸,这篇1000多词的文章,查生词就花了好几个小时。大学的时候,英语四级考了两次,第二次才勉强通过,工作之后曾好几次想把英语捡起来,但每一次都半途而废。当然,第一原因,是因为我懒。但如果有一种学习方法,让你觉得很有收获很有成就感,是不是就没那么容易放弃了呢?Justin 所教的正是这样一种方法。


    我也从 Justin 的分享中体会到了语言之美,这个东西虽然一直都存在,但真真切切被触动,这是第一次。这应该会成为我学习英语的一大动力之一。


    Vera 说:


    其实刚听完这个分享会的时候,心里是有一点复杂的。因为感觉就像是在高中听完了英语老师的一节分析作文的大课。分析背景,结构,讲单词的用法,同义词,替换表达,句型词组等等。和高中老师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这是文章的作者来讲的,会生动许多,会穿插许多推敲用词的心路历程和学习心得,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自己没有金子,换不来别人的银子。不是别人不愿意给,而是就算他想给你,到你手里的那一刻,也变作了空气。所以,到最后其实还是那一句话,不要太向外求驰了,多看看自己做了多少,内化了多少,有多少的价值吧。



    卞卞说:


    Justin 分享了他刻意练习、学英语、学英文写作的经历,真的很精彩,果然是学霸级的学法啊。初中刚学英文的时候,英文老师就要求他们反复听磁带、背诵课文。高中时候交笔友、相互写信,后来换成写邮件,经常去街上找老外聊天。把往年的高考试卷找来,拿出本子自己在左边自己作文,右边则是贴上参考作文,反复比较、学习更地道的表达。他那个时候没有刻意学习语法,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写正确、地道的句子。


    大学时代,Jusitn 遇到好的外教老师,按照老师 Justine 布置的作业写作,让老师批改,每篇都能及时得到反馈;大三时曾集中中写作 10 多篇作文,然后请 David 老师给予集中反馈。这些练习和积累让 Justin 的托福写作得了 29 分,雅思写作 8 分,真的非常优秀。


    糖果说:


    昨晚参加了“现象级英语”的线下分享会,听了他从初中到如今的学习经历,很感慨。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


    从初中开始他便有意识的开始积累背诵,高中大学刻意练习自己的写作,找着法子请老师帮自己批改,然后自己揣摩改正。没那么些年的刻意练习可能不会有现在这样自如的写作水平。这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像 Eric 走在吃饭回来去公司路上也能练口语,当你觉得和别人差一点的时候,可能差了几个月几年的努力。不真正练习不着手去做还总想着有什么捷径,想有什么提高真是很 funny(虽然这个被大家嚼了很多次,但这确实是昨天线下交流会感触最深的一点)。


    当然刻意练习并不是指你傻乎乎每天练习写作,写了丢脑后或者天天发音都发错的段落,而是建立在反馈和改正总结的基础上的,恰巧这也是花功夫的地方。有的人是开始都还没开始就担心这担心那,有的人是开始了但不愿动脑反思总结改正。这两者都不可取。真正的学习者愿意挥洒汗水也能吃一堑长一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关于【学习习惯】


    陈玉梅说:


    “打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我在开营一个月来得到最大的收获。


    Justin 和 Eric 一直在给现象级英语会员群的伙伴们灌输要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手任务中教大家掌握最基本、最重要但是一直忽略或者不屑的学习技能。学习了新手任务,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连查字典这一关都还没过。以前就知道捧着金山词霸,现在知道原来欧路词典有那么多功能,还有专门的搭配词典,同义词典。一个词典找不到的东西,在另一个词典你也许就找到了。


    如何提问题也是在参加会员群后,Justin 和 Eric 尤其强调并要求会员做到的。汇总的提问五步法:先尽全力自己解决问题→如确实解决不了,要提出问题时,首先要说明在此之前你做了哪些努力→周全的思考,准备好问题→准确的描述问题→对帮助解决问题的人表示感谢。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英语学习,也适用于其他的方法面面,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赵灿说:


    我们社群特别重视“复盘”的力量,这也是我最有感悟和收获的。知识,只有通过“复盘”,内化于心,才是自己的,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让“所学”在我这里发生。


    社群的口号“Less is more”是我很难践行的一件事情。自己也深刻感觉自己有重度的“囤物癖”,却明知有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是自己一种思维模式的桎梏,也是信息爆炸时代“贪多嚼不烂”的后遗症。要慢慢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化繁为简,不要在意拥有多少,而要关注内化多少。拥有1000 本书,却没有读完 100 本书;读完了 100 本书,却没有读懂 1 本书。这样的模式不是良性的,这样的学习也不是可取的。


    立足所学的这一点,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用心地掌握了,内化了,就很有成效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阿布说:


    9月11日上午,我迫不及待地加入“现象级英语”的社群,一个近400人的社群,意味着400多个新的缘分链接。于是,我,开始慌了……为什么这么说:借用“每日一词”中的一个例句:


    I'm increasingly troubled by overload of information so much.


    是的,信息过载。确切地说,群里有太多的高阶老师/学员(这里不仅指英语驾驭能力,还有复盘的细致能力),他们的每一次分享,似乎都是我缺失的,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缺失,或者说缺失的信息过载,才会如此慌张,慌里慌张度过了一周,庆幸Justin 9月19日在社群里分享了他的一篇文章——你推荐哪些英语学习资源?帮我冷静下来:


    “先定位自己的问题,然后自己找对应的解决方法、工具和材料。这个时代信息过载,很多都是噪音。聚集在解决问题和行动上。”——Justin


    反复地揣摩自己在新手任务中定的目标,我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积累不够,那么哪些资源最能解决我积累不够的问题呢?回到我新手任务第二个答案:Less is more。


    找到自己的问题之后,盯着一个方向走,过滤掉跟解决这个问题无关的信息。积累就是一个受授的过程。一词一段即为受,分享反馈复盘即为授。不贪多,不着急,不“创新”,先把 Phase1 阶段的武器装备完善,内化升级之后,再去捡价值千金丢在一旁的高级装备。


    “现象级英语”社群,给了我一面镜子,看到了不足的现在,看到了我可能达到的未来(英语学习这条道路上的我,未来也会跟那些高阶老师/学员一样吧?)


    更多会员复盘笔记请戳👉 9 月会员行动复盘。 


    10 月我们为会员们又准备了一席大餐,希望大家可以按需学习,亲自动手,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