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游戏最重要的事情——怎样了解你的玩家?

阿勃 腾讯GWB游戏无界 2023-06-26


引言 为何用户与设计师之间存在着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更有甚者用户之间的反馈也会互相冲突。本文从用户调研、数据分析、产品拆解三个方面,分享一些游戏制作过程中调优调研的经验方法。



作者:阿勃

本文内容首发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621289774

(转载请征得同意,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GWB立场)


最近看到一些产品的失败都被归咎于逼氪、太肝、得出的结论过于笼统,如果一个游戏都是如此归因,那岂不是做不肝、不氪的游戏就能成功呢?

为何用户与设计师之间存在着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更有甚者用户之间的反馈也会互相冲突。所以在产品的设计/调优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些声音的干扰,这时候要如何做兼顾取舍,不被用户牵着走,从而听到正确的声音成为设计师/运营的命题,所以有了以下的一些经验方法可以分享出来。

用户的话要听吗,答曰肯定是要听,那怎么听,用什么来听,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调研方式。

a.用户访谈

用户直接访谈1V1(电话、面访),是了解用户对产品感受最深度的方式,所面对的用户越核心,给出的反馈越精准,故而一般都会进行多组用户的深度访谈,以追求到控制变量。访谈中分为两类:访谈就更深挖一些玩家个人观点,ce测试是观察玩家、追问为主。

在访谈的时候,除非是从业者(专家),对玩法评价时会表达出较为笼统的、主观的感受,如不好玩,不喜欢等,需要我们引导感受去往某个设计归因,让用户能从面——线——点更深入的评价 。

集体对一个设计产生评价时,如果集体的统一性够强,就说明设计的方向问题可能性大,但如果无法统一,则需要去了解因为什么发生了变量,如:用户的游戏习惯不同,用户的生活习惯不同等因素导致。

众口难调,还是需要先划定圈层对用户反馈进行采样、控制变量,以提取核心信息,所以找对用户是用户调研的前提。

阴阳师用户圈层

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用户主观感受表述,问题集中度较高则需要引起重视,但很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用户由于过于害羞/过于激进无法在人面前展示对游戏真实的评价,用户的数量有限导致样本偏差,如在某个地区拉到的访谈玩家会具有某个地区的共有属性。

定性CE访谈报告

b.社群反馈

最直接接触到用户的渠道是社群:包括TapTap,b站评论等形式,这一层普遍能反应核心用户的感受,通过用户单方面输出的反馈形式出来。

用户主要也是通过这个渠道来了解游戏发生的状况,社群运营好了也是游戏生态的一部分,变成更热爱游戏玩家衍生出众多二创,给游戏带来额外的生命力,甚至会成为用户留存的重要原因。

但也容易被带节奏,如出现的某个小BUG,游戏的类似贴图被煽动,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所谓“带节奏”。

需要自己沉下心去分辨哪些模块是真的有问题哪些模块是没问题的,越表层的设计如文案、美术、运营事故越能直观表现,越需要引起重视,越底层的越需要分辨,这就是所谓调优没这么容易的原因。

c.问卷调研

为了倾听到更多用户,需要进行用研问卷设计,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会在社群里发表自己的感受,故而会在游戏里发放用研问卷让用户填写。

在面对设计时,若所有玩家对某个设计反馈不好集中度高,并且连内部体感上都有问题,越浅层意见,越可视觉化的的设计问题真实性越明显,就越需要优先修改,修改优先级为:美术>交互>文案>战斗>关卡>系统>商业化>数值,涉及到越深层的就越需要谨慎。

在面对玩家对修改意见不一致的,可以通过交叉分析,获得各个R级/各个活跃层架/各个游戏进度(后台数据取),以辨别系统面对的用户感受是如何。

比如:付费弹窗设计,小R甚至零氪,极少在这种性价比上花费金钱,但是大R却是很喜欢这个系统的,他们会认为很划算——衍生出了不同用户对不同系统的评价不同,需要适当调整分层的权重来获得真实面对用户的评价,进一步进行取舍。

AFK弹窗设计

游戏中用研问卷对游戏设计部分的评价,往往是主观感受,但是涉及到数值模块,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奖励给的不够多。

但如果因为奖励不够多而给多,把玩家的下一步数值目标给填满,反而玩家轻易获得当前目标,一大段时间内即进入了能力比挑战强的状态,心流上趋近无聊,进而玩家上线没动力,导致玩家流失反而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数值设计上的模块设计师需要非常谨慎,因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问题玩家一直喷但是设计师不改的一个影射。

小结:用户研究能帮助我们完成基础的问题发现,未来期望的方向与主观感性的感受,但实际落地时候需要考虑到的是改动成本与性价比,并且用户与用户之间可能发生冲突,需要把信息重要程度梳理。

用户是主导我们发现问题的钥匙,但不能被用户牵着走丧失了设计本心

调研模型

游戏不同于互联网产品的是,游戏里面涉及到经济、人文、数学模型等较为深度的设计,故而并不是用户层就可以明显感知到的,需要额外的手段来辅助我们验证设计更深层次的东西,故而需要结合数据分析来看:

A.游戏基础运营数据分析

用户的留存、LTV、活跃、ARPU等常见运营数据是一系列设计后汇总的核心指标,目前手游市场已经非常发达,对各个品类/竞品的核心指标都会有标准,故而在外层往往更注重这些数据,一般超过了预期就需要做用户行为的基础分析即可。

所以才会有为什么某个设计玩家在喷,游戏依然坚持这个设计——因为在关键数据上有所提升,或决策层短视等原因抛弃了这群会退坑的玩家,选择服务沉默的付费玩家

但基础运营数据如果出现了问题,如果第N天的留存折损比较强,则需要更细一步具体梳理用户行为。

游戏基本通用指标

B.用户数分行为分析

此处是游戏内部用户的具体行为分析,相对于用研分析可以看到用户的客观行为,比如用户数值养成饱和度、用户的商业化行为,用户的关卡滞留率、通关速度等在用户主观反馈上采样不到的数据。

比如某个系统被设计出来但是参与率异常低,我们故而能知道系统设计可能出现了问题,但是还有以下可能:

1.系统规则本身不合理导致用户主观不喜欢这个系统,从用研反馈上能明显收集到较多;

2.系统本身投放的养成资源已经溢出/产出性价比分配性价比低,玩家在数值上对这个系统没有追求;

3.系统的界面层级较深、导致用户找不到/不符合系统定位层级;

4.日常的任务系统不设置该系统引导;

5.该系统本身是一个边缘系统,需要对游戏系统定位,产销、性价比有一定的的了解感知等等等等。

我们在面对数据时,做到了发现数据——部分归因——但是做不到建议,

在很多数据分析上看到的仅是潦草的几个:建议调整系统,建议改善卡点,优化留存等隔靴搔痒的建议。

但准确定位问题找到原因,并且提供更有方向/更落地的建议能够更好的服务于项目就需要进行竞品调研,对同类型游戏有深度了解,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

PS:如果数据过于灾难,建议调整产品方向而不是调优这么简单了

有时产品质量过关了,但是在市面上出现了比较先进的设计方式而导致玩家差评/玩家数据表现不佳,在设计时没考虑到。

有时候是出现产品基本的设计存在明显改良空间,通过一系列产品拆解对比,可以找到自身产品的问题。

如新手节奏打点,成长节奏等,也可以通过系统比对找到可能的归因,并且得出一定的优化方向(需要有一定的游戏拆解能力)。

曾经在面对回合制的自动挂机系统中,用户的评价呈现极端的两面性:部分玩家觉得挂机刷怪没什么,但是部分玩家觉得为什么还要持续的挂机,仔细拆分来看会发现大有不同。

习惯了挂机系统的玩家回合制游戏的经验较为丰富,而不习惯挂机的玩家游戏经历比较泛,熟悉《魔灵》的设计师就知道在这套框架下不适用于改动挂机获取装备的形式,因为《魔灵》自身的养成扁平,策略度深,数值目标需要自我寻找搭建,故而需要这么一个强数值压力,要求稳定阵容的玩法来迫使玩家认识魔灵。但从表层感受去否定一个深层设计,容易造成游戏无法构成闭环,从而导致玩家流失。

魔灵挂机

在反拆竞品时,有几种方法可以验证竞品是否比我们更好/有效果:

1.主观拆解,用自己的设计经验、体验经验去感受设计好坏;

2.运营数据分析,若竞品在某个版本上了某个系统,起到了较好的活跃作用,则改系统推测是有效(从第三方数据平台可以捕捉到);

3.数据分析对比,这涉及到较为机密的公司机密,一般需要有比较丰富的数据库来做benchmark(大厂积累的优势也在这);

4.人脉打听,如果有相关认识的人,不如当面问问某个设计点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做,效果如何。

系统横向比对

1.用研更能反馈主观意见与感受,可以在发现问题之外定位到更精准的感受,但缺点是对问题的发现度上不够客观 ,容易被部分用户带节奏,研发需要保证自己的主见;

2.运营数据是游戏的命脉,先看分数再分析原因,数据分能更客观真实的记录用户的行为,但比较难反应用户的主观感受;

3.拆解可以获得更多先进的产品,避免闭门造车,最好通过多种渠道去反推设计、设计效果来获得方向启发;

最后根据排期与人力梳理优先级,可以利用kano模型、游戏设计阶段与重要性(表层的设计一般影响前期留存、而底层设计影响后期留存),去解决优先级高的问题。

投稿合作

团队采访专栏——开发者风采持续征集新故事助力团队和产品的曝光扫描/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添加GWB小伙伴的微信进行咨询。

扫码进行投稿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