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虽说学英语要趁早,但我们用的大多数方法最后都收效甚微……

奶爸de自我修养 果壳童学馆 2020-02-20

本文授权转载自「奶爸de自我修养」

作者:奶爸


见面会说hello,知道苹果叫apple,红色是red,并不是我们大多数父母想要孩子学英语达到的效果。但能读英文书籍,认识3000单词,又对孩子要求过高,操之过急。


我想,孩子在学龄前能注重听说,内在形成英语思维,使用英语时不需要转换成母语,外在可以和同龄外国小朋友顺畅沟通,这是咱们想要孩子学英语达到的最理想状态


最近我花了不少时间,看了不少语言学和神经学的论文,想围绕这个理想目标来衡量比较一下各类英语教学方法的效果,今天在这篇文章中一并分析给大家。文章比较长,但干货很多,前半部分是大脑学习语言的原理,后面是结论。着急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后面。


幼儿学语言和成人一样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两件事情:


我们小时候学母语时没学过语法,但很难说出语法错误的句子;

►上学之后学英语时语法是重点,但如果脱离考试环境,生活中遇到外国人我们却很容易说出语法不对的句子。


这其实就是幼儿学语言和成人学语言的不同之处。


成人学语言主要靠归纳和记忆,这主要靠大脑中负责智力活动的区域,因为成人大脑中的语言区域已经定型,几乎不能再接受新的语言,而其智力区域却高度发达。


而幼儿学语言主要靠听声音,然后基于统计习得语言的规则,这主要靠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区域。对幼儿来说,大脑中的语言区域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可塑性很强,但智力区域却很弱小。


所以,成人需要上课,需要背书,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而幼儿不需要上课,他们可以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习得一门语言。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在学术界实际是两个词——成人是学习 learn,幼儿是习得 acquisition。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孩子大脑的语言区域会趋于成熟定型,直到12岁左右,青少年大脑在这方面已经很接近成年人了,所以有一个悲观的事实不得不告诉大家,12岁以后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永远不可能达到母语使用者的程度。有少数学者甚至认为这个分界线应该是7岁。*


现在回到本文关心的幼儿身上。基于大脑习得语言的特点,我们总结出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幼儿学外语,应该充分利用其大脑特点,让其习得外语,而非学习外语。


习得外语的具体方法会在后文论述,但即使只利用这个基本原则,也可以排除掉一些不靠谱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


比如英语自然拼读,其课程是教给小朋友一些规则,记住这些规则后,可以在看见一个不认识的英文单词时,读出其读音;也可以在听到一个单词的读音时,写下这个英文单词。


这个教法显而易见是几乎100%靠智力的,对幼儿来说属于舍近求远。其设计目的实际上是培养母语为英语的小朋友的阅读能力的。看到一个单词,读出它的读音之后,英国小朋友自然能知道其意思,中国小朋友只能呵呵了。


幼儿大脑为何更擅长学语言


这里首先简单介绍一个重要概念——突触


大脑中有很多神经元,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两个神经元之间如果有突触就可以传递信息。人与人之间的神经元数量是差不多的,但是突触数量各有不同。


婴儿出生后,大脑高速发育,突触不断增长,到8个月时,大脑中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


但是,8个月其实是人一生中突触数量的巅峰,从那之后突触数量逐渐下降,到10岁时只剩下一半,到12岁时大脑基本定型。


下图为突触密集度的变化走势,红色部分是出生到一岁,蓝色部分是1岁之后:



突触为什么会减少?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突触的减少与幼儿受到的外界刺激有直接关系。


婴儿出生后对周围成人说话高度敏感,他们有能力分辨出微小的语音差异,比如送气、语调、发音方式等。大约8-10个月之后,婴儿的大脑会建立母语意识,那些不属于母语的语音将被大脑过滤掉。


在这个过程中,对识别母语有利的突触将茁壮成长,而大量对识别母语无用的突触将被修剪掉。


一个在各种语言学论文中被经常提到且不断被先进实验印证的案例是日本人说英语的故事:

日语发音中不包含对英语中 r 和 l 这两个音的区分。因此,未经特殊训练的成年日本人听不出来 r 和 l 的区别,比如 river 和 liver 在日本人听来是同一个发音。因为日本人听不出来,所以自然也说不出来。


2012年,瑞典 Lund 大学的科学家通过 MRI 成像技术发现日本人听到r和l时大脑中只有一个区域被激活,而英国人则有两个区域被激活。因此,要让日本人区分出这两个音,唯有改变其脑回路才能做到。


改变脑回路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在婴幼儿时期给宝宝足够的刺激。一方面,实验证明8个月以内的日本婴儿,在听到 r 和 l 时,大脑有正确的反应。另一方面,有很多在美国长大的日裔小朋友,并不存在这个英语障碍,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这足以证明日本人不能区分 r 和 l 不是基因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除了突触,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来自瑞士 Basel 大学的科学家们2008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其内容是不同年龄开始学外语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该研究用 fMRI 成像技术扫描了44位双语人士的大脑,他们接触第二语言的时间各有不同,最早的是从出生开始,最晚的是9岁。



研究显示,越早接触第二语言,大脑越是更多地用语言区域来处理第二语言;越晚接触第二语言,大脑越是更少地用语言区域来处理第二语言,反而越多地用大脑的其他区域来处理。


而语言区域对习得第二语言来说是更高效的。


综上,可以得出一个宏观结论——婴幼儿时期是习得语言的黄金时期,宏观来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早接触多刺激。如果婴儿出生并生长在双语环境中,那么会自然习得两种语言,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母语就有两个。如果错过了黄金时期,有的损失是不能弥补的。


目前学术界按照开始接触第二语言的时间,大致将婴幼儿分为几个阶段:


► 0-3岁:一般是从出生就开始接触双语,这样孩子会有两个母语,称为同时双语;

► 3-7岁:第二语言不能成为母语了,但是能十分接近母语的水准,称为早期顺序习得;

► 7-12岁;

► 12岁以后。


下图是华盛顿大学 Patricia Kuhl 教授提供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年龄的关系:



总而言之,越早接触,越容易习得,效果也越好。


如何激发大脑语言区域?


并非任何学习方法都能有效地激发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区域。有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方法,实际是无效的。


华盛顿大学大脑与认知科学系主任 Patricia Kuhl 开展了一项实验。他们找了4组6-12个月大的美国宝宝,分别对他们进行中文训练:


派中文老师给宝宝上了12节课,课程内容基本就是互动地玩;

给宝宝看12节课的视频,视频内容和中文老师讲的一模一样;

给宝宝听12节课的音频,音频内容和中文老师讲的一模一样;

给宝宝上了12节英文课,作为对照组。


一段时间后对这4组美国宝宝进行中文测试。另外还有一组同龄的台湾宝宝,不需要干什么,只是进行中文测试,作为对照组。


实验结果如下:



首先,台湾宝宝肯定中文水平上升,第4组美国宝宝肯定是中文水平下降。即上图中的红线和蓝线。


其次,第1组美国宝宝,中文测试竟然达到了和台湾宝宝一样的水平。也就是说中文老师进行互动是有效果的。


第三,第2组和第3组美国宝宝,中文测试结果和第4组一样的水平。也就是说看视频和听音频是没有效果的。


这个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和人的互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视频和音频是无效的。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 Kara Morgan-Short 教授做了一个实验。找来两组志愿者教他们学习一种人造语言。一组教语法和规则,一组采用浸入式学习方法。然后用电生理学仪器检测两组志愿者的脑部活动。


结果是采用浸入式学习方法的一组其大脑活动更加接近学习母语时的状态。更令人吃惊的是,语言学习结束6个月之后,即使这6个月志愿者们已经没有再接触这种人造语言,但他们的大脑仍然能很好地处理人造语言,他们也能在测试中表现出色。


综上,本节的内容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让幼儿获得浸入式的语言环境,以人之间的互动为主要形式是幼儿习得第二语言最有效的方法!


这其实跟目前市面上很多培训机构的广告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你看了下一节,就会知道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方法对了,还需要时间


我们是不是只要在合适的年龄段给幼儿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式,他们就能习得第二语言呢?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幼儿暴露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还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才能习得它。


暴露多少时间才足够呢?


加拿大 McGill 大学儿童语言发展与障碍实验室的 Elin Thordardottir 教授201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加拿大的双语儿童(英语和法语),研究方向为幼儿在一种语言中的暴露时间,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数据分析结果有很多张图,我就只挑一张容易看的给大家看看吧:



这张图的横坐标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暴露在英文中的百分比,纵坐标是幼儿法语的听力水平和单一法语儿童的差距。


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到当英语暴露时间高于60%时,即法语暴露时间低于40%时,法语水平呈现快速下滑。


作者在这篇论文中给出的结论是:


► 如果希望一门语言的听力水准达到和单一母语小孩近似程度,需要暴露时间至少达到40%;

► 如果希望一门语言的表达水准达到和单一母语小孩近似程度,需要暴露时间至少达到60%。


这个暴露时间的比例是十分惊人的!


当然了,你可以说我的小孩不需要学到那么好的程度,我们少暴露一些,达到一个还不错的水准就可以了。


请注意上图中,后面急速下降的曲线!那不是一个平缓的下降,而是一个指数的下降。因此,即使暴露程度达不到40%,也别弄成4%,那几乎就跟没学没有多少差别。


同样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 Andrea AN MacLeod 于201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有一项实验数据我觉得可以参考。



这个图第3列是幼儿在德语中暴露的时间比例,第5列和第6列是德语测试在同龄德语小孩中所处的百分比。


可以看到这9个孩子中有7个都有百分之20几的德语暴露时间,已经不少了,但是他们平均起来看,其德语水平只能超过 10% 的德语孩子。说明其德语程度是比较差的。


本节后一个研究的数据也印证了前一个研究的结论,即暴露时间低于40%之后,语言学习效果迅速下降。


语言会退化


语言是不是一旦学会了就一劳永逸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学语言不是学自行车,一门语言长期不用就会逐渐退化。


随着现在出国的人越来越多,我想大家身边应该都有这样的例子。一些小朋友小时候就出国了,长大后变得基本不会说中文了。这说明语言会退化,即使它是母语,也不能幸免。


那么对于幼儿习得的第二语言,退化速度只会更快。所以,一旦开始学第二语言,就得持续下去,并经常使用。


中国家庭的普遍障碍


综合上述种种幼儿习得第二语言的原理,我总结了4个关键点:


1. 在合适的年龄段(0-7岁)就要开始,越早越好;

2. 学习方法以浸入式语言环境,人与人的互动为最佳;

3. 第二语言的暴露比例理想情况下不低于40%;

4. 长期坚持不间断


在这些要求中,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第3条最难做到。假设孩子每天醒着的时间有12小时,那么40%就是4.8小时,要求孩子每天有4.8小时的净时间暴露在英语环境中,这实在很难做到。


我想来想去只有以下3种方法至少满足其一,才有可能:


1. 父母是跨国婚姻;

2. 父母有很好的英语水平,在家能长期用英文跟孩子交流;

3. 送小孩去有外教跟班的幼儿园,注意不是有外教上课,而是有外教跟班。


各种英语教育方法简单剖析


这一节让我们用前文所述的原理对当下常见的英语教育方法来个简单剖析,根据效果好坏程度依次排序:


效果最好的

► 父母说英文:需要英文水平够好,且坚持足够时间。

► 幼儿园外教跟班:需要外教教学水平够好。

 出国旅行:很有用,但要保证宝宝有很多时间和外国小朋友独立相处,且旅行时间长一点。


效果比较好的

► 幼儿园外教上课:要注意的是,其实很多外教都是没有幼儿教育背景的,上课内容由中方领导指定,不一定能呈现浸入式的语言环境,搞不好课程还是偏重智力投入的。

► 英文绘本等:前提是成人用英语讲,将亲子阅读改变为英文互动过程。


效果不明显的

► 课后上培训班:通常一周一次,暴露时间根本不够,即使天天上也只能作为补充手段。

► 请私教一对一:理由同上,除非天天请。

► 听英文歌:大部分歌都不需要互动的,小孩靠死记硬背,且时间短,只能作为补充手段。


没有效果的

► 看英语视频:没用,除非小孩已经有较强的外语能力了。

► 英文玩具学单词:这类玩具一般是强调看和记忆,但重点应该是听和互动。

► 早教机:没互动且一般早教机强调记忆。


我大致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大家还有想到的别的方式可以留言。


总结


必须承认,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前文所述的4个关键点要想都达到,不大现实。


不过,我们在本文中所讨论的也是一种理想状,想要做到最好就必然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这是一个客观现实


所以具体到每个家庭,还需要各位自己的考量。如果仅仅为了抢在学龄前让孩子学英语,但后期的坚持又不够的话,考虑到语言会退化,前期投入过多,最后得到的回报反而可能极少。这种情况的话就不必操之过急,不妨把学龄前的投入放在体育、艺术类等方面,带来的好处也是非同小可的。


如果大家经过仔细考量,真的下定决心来学,那么投入一定要足够,哪怕还不达标,也要努力向上靠,并且做好常年坚持投入的准备。


希望本文对于爸爸妈妈们为宝宝选择靠谱的教学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帮助大家在孩子学外语这方面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本文中提到的不同阶段的年龄分界线在学术界有争论,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文章,戳链接回顾


幼儿园升一小,知识点全懂,数学题却屡做屡错是为啥?

加减法进退位,如何不怒不吼就能把娃教会?

留一些游戏时间给孩子,他们会学得更好

一二年级是自主阅读的黄金时间,怎么准备?怎么实践?



本文来自果壳童学馆,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