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大对老二的敌意,可能从一个抱抱就开始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慢成长 Author 吉吉


作者:吉吉,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

小鱼儿过生日那天,我分享了一些照片,这张姐弟俩你侬我侬的,有朋友说,又被你种草二胎了。


 

可离开餐厅、准备去附近一个湿地公园的路上,小叶子就和我爆发了一场冲突,准确地说,是一段时间累积的冲突。

 

距离并不远,不过也要走个10分、20分的,我在家不小心把脚趾头弄伤了,我爸妈负责轮流抱着小鱼儿,我边拉着叶子的手,边开手机看导航。

 

才走了没几步,小叶子就嚷嚷走不动了要抱抱,我心想,嘿,你逛卢浮宫那天可是走了20000步的!这脚程,哪里是真的累,于是拒绝了她:


“妈妈抱不了,妈妈拉着你一起走吧,我们很快就到了。”


 

在我这没得到抱抱,小叶子又去磨姥姥姥爷,我爸妈很本能地说:


“叶子啊,你自己能走了,自己走吧,姥姥姥爷抱不动啊。”


你是姐姐了,弟弟不一样,弟弟还太小。” 


但越说孩子情绪越激动,她开始大喊大叫:“我!就!要!抱!”然后开始仰天大哭,一会儿抱住姥爷大腿不让走、一会儿张开双臂要往他身上跳……


一副你要是不依我、我就闹到你妥协为止的架势

 

我爸心软,又心疼我妈,“哎呀别哭了,来,小鱼儿给姥姥,姥爷抱你。”

 


我赶忙制止,5岁孩子老人抱得多累啊,而且闹的时候答应孩子,下次她可能还以为,大喊大叫就能达到目的。


我严肃地看着小叶子:

 

“妈妈和你说了,抱着你走很沉,你要是累了想抱的话,我们可以停下来,我坐路边椅子抱你一会儿。你要是还‘作’,肯定没有抱。”

 

小叶子还是不乐意,非要边走边抱,于是我在“警告”她后,自己径直往前走,小叶子没法子,只能默默跟着,但又跺脚甩胳膊气呼呼的,我俩一前一后,这一路颇有点冷战的意思。



之所以说是一段时间的累积,是因为小叶子回老家后出门非要抱抱,不是一次两次了:


她自己明明能走、还非要抱,我判断可能是行为倒退:因为看到弟弟总被抱,吃醋了,也想被同样对待。

 

不过和她解释了,为什么抱弟弟、偶尔也抱抱她,现在这愈演愈烈的劲儿,让我很想要去纠正和坚定一些,只是看样子并没什么效果,和孩子闹别扭,我心情也不好。

 


后来因为到了公园大家都转移了注意力,过程还算顺利,孩子忘了之前的不愉快,回家后我又陪她玩,边玩边瞎聊,无意间有了一场对话:


“叶子,想爸爸了吗?”

“想。”

“嗯嗯,那你想和爸爸一起做什么事呢?”

“想爸爸抱我”,她顿了一下,又补充道,“要一直一直抱。”


当时我们已经聊了会别的,小叶子也是边说边摆弄着玩具,我相信,这是她特别本能的反应,所以才惊讶

 

这孩子竟然不是说别的,比如和爸爸一起玩乐高、一起举高高,而就只是——抱抱。

 


我开始回想她的抱抱要求,为什么在回老家后特别明显:


10次有9次,她要抱,我们都拒绝了她,因为确实抱不太动。而在深圳的时候,好歹有她爸,还能多少抱一下。


我们不断强调抱不动、累,但反观特别想要自己下地走的弟弟小鱼儿,却被一次又一次无条件抱起来。

 

小叶子提出要抱的时候,我们的语气很容易就是教育批评式的,“哎呀你自己能走的,你之前还走了20000步。”姥姥姥爷还会加几句,“听话、要懂事啊叶子,你是姐姐。”


抱小鱼儿的时候呢?每次语气不要太温柔、不但笑容满面,眼神里也全是爱:“宝贝,乖乖,带你出去玩喽!”

 


再加上:

 

  • 同样是吃饭,说小叶子就会不停催她自己赶快吃、别玩,到弟弟这就一口一口耐心喂;
  • 同样是好奇,姐姐拿了不该拿的东西我们会批评;而弟弟乱拿,就会被看作“适龄行为”;
  • 就连姐姐玩什么被弟弟打扰、被抢了,她听到的也一定有这句,“你别凶弟弟哈,弟弟不是故意的。”
    ……
 
站在小叶子的角度,好像这个世界,对自己是不大友好,不友好到连一个抱抱的请求,都被贴上了“熊孩子”的标签,好委屈啊……



我想起之前看到湖北的一个新闻:有个6岁女孩,视力突然下降,走路经常摔倒,但医生进一步检查,却发现孩子眼睛本身并没有什么状况。
 

后来与家长沟通之后,医生才知道,原来是女孩在妈妈又生了个弟弟后,觉得自己备受冷落,引发了“癔症性眼盲”,要让孩子视力恢复,关键在于心理疏解,而不是生理。
 
我也是个二胎妈妈,选择生育两个孩子,一定不是抱着要偏爱、冷落哪个的想法的,手心手背,都是肉。
 
只是,我们以为的公平、努力创造的平等,在孩子眼中,或许是另一个世界。

孩子会是很好的观察者:观察着父母的语言、身体语言、行为、表情……但,他们并不是一个好的解释者:
 
被拒绝抱抱这件小事,在2岁-6、7岁、还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里“自我中心主义”阶段的孩子看来,很可能就意味着,“大人不够爱我。”
 
——他们更倾向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很难认识他人的观点。
 

而当一个孩子有了这样“丧失信心”的解读,他就会不断通过自己有限的方式去表达,很可能呈现的形式在我们看来,会是“哭、作、无理取闹”的——“不当行为”。
 
而只有看清孩子内心的恐惧与需求、与孩子建立连接,才有可能去“纠正”不当的行为。



 在这之后,我对孩子“抱抱”的请求更敏感了:
 
适当的抱抱,当然是可以的,相比简单粗暴拒绝,我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回应,“哦,你想大人抱抱了是吗?”先听见孩子的需求
 
至于抱多久,怎么抱,可以和孩子约定:“妈妈可以抱你,不过妈妈力气不大、脚也受伤了,我们抱到前面这个路口哈。”也可以让孩子在两个不太远的地点选,要抱到哪里。
 
对于只是有心理需求、看到小宝宝被抱也想被满足的孩子来说,距离长短不是关键,“抱抱”的给予才最重要。
 

几乎是每一次,只要约定好抱到哪,有“抱”这个行为了、不掺杂其他说教,小叶子还是很配合的、下来时带着满足的表情又活蹦乱跳。
 
同时,我也在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暗示她,为啥弟弟要抱,有时还会故意用点“批评”弟弟的口吻:
 
“哎呀,小鱼儿,你看你又走歪了!哎呀,我们是往前走、不是往后走!”

然后对姐姐说:

“弟弟老走偏,不像你,你可以走20000步,而且直达目标!”让姐姐看到这是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绑架她不能被抱的理由。
 
“小鱼儿,你可以走稳了,就不能老被抱了哈!你到时候要妈妈抱,妈妈也会说,自己走!”

我观察小叶子,她听到这句挺开心,知道了“弟弟以后被抱,也是可能会被拒绝的。”
 

我也会在我们俩心情都好的时候,和小叶子分享一些“专属”的陪伴、以及做一个相对大点的孩子,有哪些好处:
 
“妈妈这个暑假带你去了哪里呀?”“法国、罗马尼亚。”

“妈妈有带弟弟吗?”“没有。”
“为什么呢?”“不知道。”
“因为我们需要走很远的路,夏令营也是要4岁以上的小朋友才能参与的。弟弟到4岁了吗?”“没有。”
“嗯嗯,你4岁半快5岁了,可以进影院看电影、自己玩淘气堡、还可以吃冰淇淋……这些,弟弟暂时都不行呢。”


每当这样的对话进行时,小叶子都会充满自豪感,“我能做好多好多事情!
 

“是的呀!你既是一个大宝宝,也是一个小宝宝,今晚,我要搂着你睡!”
 
“妈妈你要搂得紧紧的!”
 
“那必须的”,我故意“扑”到她身上,“哎呀会不会把你压扁了,压成汤姆和杰瑞那样,哈哈哈哈哈!”

“咯咯咯咯咯……”我们俩又笑成一团。 



孩子再大,也只是一个孩子;

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信念。
 
老大曾经是“王位”上的孩子,占据了一个家庭对孩子投入的全部资源和关注,突然有天来了个小的,你让她/他无条件的去爱对方、接纳对方,这还真是“霸王条款”。
 
希望两个孩子相亲相爱,就从接纳他们可能不那么相亲相爱开始:


识别每一次鸡飞狗跳所隐藏的信号、回应每个孩子的需求,慢慢的,也许不用刻意教导什么,他们也会彼此珍惜,成为对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那一个。


 


更多精彩文章,戳链接回顾


这个哭完那个哭,二胎争抢打架的日常,解药在这里

哪个二胎家庭没有相爱相杀,孔融让梨的故事真该改了

STEAM老师告诉你,在家教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这个

孩子太小,带出去旅游什么也记不住,没有任何意义?


欢迎转发

合作请联系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