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之间闹矛盾,作为家长,如何正确介入?
果仁妈今天分享的文章,从实际经验中总结规律,提炼了3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直接用起来。本文来自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
ID:myyjs_bud,已获授权
前段时间跟两个孩子聊了一会儿天,问他们:“你们觉得你们两每天要吵架多少次?”“哦?~~”我拉长了尾音,补充问道,“那,一个月呢?你们觉得要吵架多少次?”“最好不要超过30次吧。”Joshua跟Eric看了一下彼此,补充道。我内心哭笑不得,表面还得继续故作淡定,“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我们去英国,那10天里你们就只是吵了1次架,如果按照之前的频率,一个月都不会超过5次呢,多好。你们觉得回家后就做不到了,是吗?”“那也不会,那我们讨论下看看如何减少吵架吧。”两兄弟似乎对这个结论很是满意。针对两个孩子的争执问题,我们总是有这么一番正儿八经的讨论。实际上他们的吵架模式大多都是因为抢东西,比如哥哥拍篮球拍得正起劲,然后弟弟突然跑过去抢了篮球就跑;或者是哥哥觉得弟弟自己玩得很欢,不肯跟自己玩很生气;又或者是哥哥弟弟在同一件事情上的想法截然不同发生了争执……总之,没有什么大原则对立,就是因为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有时候我也挺纠结的,就是要不要介入、到底如何介入,总是在天平的两端挣扎,孩子们哭起来的时候,一个抱着我的左手抹眼泪,另一个抱着我的右手擦鼻涕,我也是仰天长叹,这就是真实二胎妈的写照,别叫我网红博主,我就是一个妈而已。可是观察久了也会发现,手足问题的解决方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有几个原则我们不妨试试做起来。
我一直鼓励大家在手足关系中做好桥梁的角色,因为孩子们的逻辑和思维能力不强,所以无法全面地看到问题和情况,这也是很多误会和矛盾出现的原因。而做好桥梁角色,可以帮助我们翻译语言背后没有真正被知晓的信息。我家孩子觉得我理解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的翻译能力比较强,察言观色的速度比较快。两个孩子的矛盾刚起苗头时,我往往是第一时间发现的人。就好像昨天我准备带孩子去学校报道,弟弟兴冲冲地想要骑着平衡车跟我们出门,哥哥下意识的反应便是:“弟弟!你不可以骑平衡车上学!学校规定不允许骑车!”弟弟先是愣住了,然后把平衡车放在门口,跟在我们后面,低着脑袋。哥哥没有意识到状况,他还是自顾自地走在前面,但那一刻陪在他们身边的我,会退后一步,搂着弟弟的身子说,“哥哥刚刚那句话吓到你了吧,你没想到哥哥突然凶你,你不开心对吧。”当下弟弟就从低着脑袋看不清表情,到搂着我哭了出来,点点头表示听懂了我的话,而本身自顾自走在前面的哥哥听到了这句话,也慢下脚步,回头看看哭泣的弟弟。“我觉得哥哥说的话你也是能理解的,学校规定不能骑车,这是约定,所以你很快就把车放回去了,但哥哥说的语气太快太急,你被哥哥的语气吓到了,好像自己做了很大的错事一样,所以你很难受。” 那一段路很短,就是从电梯到地下停车场开车的距离,但我一边走一边说这些话,矛盾在开车之前,其实已经化解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比我们想象中的短,有时候矛盾的处理结果并不一定需要彼此的道歉,但是当下能够帮助孩子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在生活中多引导孩子看到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也会帮助孩子进行思维模式的内化,更会减少矛盾的积压。
在处理很多养育问题时,我一直有一个核心原则,它可以用一句话来介绍:观察形势、接纳情绪、阐述事实、示范理解,最后提出方案。近期我家的情况是这样子的,不是哥哥欺负弟弟,而是哥哥容易被弟弟欺负。弟弟性格风风火火,喜欢什么就争取,不喜欢什么就直说,做事更果断明确;而哥哥比较沉稳,想事情总是要衡量利弊,为别人考虑多,也更包容。所以经常在一些小事情上,哥哥就“吃亏”了。比如他正好好的在拼拼图,弟弟一看到拼图好看又有趣,立刻跑来把拼图整个搬走。被打乱了拼图造型的哥哥往往很生气,眼泪就在打转,如果我在旁边就会一下扑在我怀里掉眼泪。 我也会安抚哥哥的情绪,就像第一点描述的方式一样,帮助他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委屈,但我也会直接坦诚我观察到的事情,“弟弟这个做法,没有经过别人同意就拿东西,的确不恰当”,这也是我在进行阐述事实,表达我的观点和态度。
对于弟弟欺负哥哥这件事情,如何示范理解和提出方案,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觉也是困难的。因为弟弟行为的反复性很大,有时候明明下一次约定好了要守约,但很快又破戒,哥哥气急败坏的时候,就会拿弟弟没辙,喊着说“你说过不抢我东西的,怎么又抢我东西了!”弟弟就会像做了坏事得逞的小朋友一样,撒腿就跑,一副“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拿我没办法”的样子……我也会把手一摊,向哥哥坦诚我的无奈,“是,弟弟的行为真不恰当,我想我们两人还是要想想办法,看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弟弟成长才行。”又或者是问问哥哥,“你可以帮助我一起吗?我觉得Eric的行为是可以改善的,我们一起帮帮他?”让被欺负的孩子感受到妈妈在他身边陪着,并且开放式跟他探讨怎么样去做得更好,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好受一些。
“生活中的关系,因独一无二的角色而美好”,这是很多孩子社交关系圈的形成原因。争吵中我们可以通过接纳情绪、示范思维方式以及看整个问题的视角,来帮助修补孩子之间的关系,但真正的感情是日积月累的,我们无法通过化解一次次的争吵来让彼此变得亲密无间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平时不争吵的时间里面学会去搭建亲密关系。
举个例子,大家会发现,孩子平时在学校里面一定会有一个默契的交友方式,像是一些看起来好像背景完全不一样,性格也天差地别的孩子,也可以成为非常好的铁友和闺蜜,这是为什么呢?德克萨斯大学的埃利奥特·阿隆森教授便曾经系统研究过这个问题,他发现当持有不同信仰和观点的孩子一起努力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时,他们可以成为最坚强的朋友,这个过程他称之为“拼图学习”。举个例子,组织一个项目研究,让每个孩子负责研究项目中一个独立但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团队的成功取决于每个人的贡献。换句话说就是,每个孩子都拿着一块拼图去完成一张完整拼图。阿隆森的研究指出,在几次拼图学习之后,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们一开始丝毫不接触,到最后会在课间一起玩耍,把彼此视为同一组的成员。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学会采纳和理解彼此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会鼓励,不管是二胎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一定要有一些项目学习机会的原因。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块拼图时,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独立但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了自信和自尊心,但也因为自己只是负责其中一部分,所以同样需要倾听彼此,考虑彼此,才能够获得整个团队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积累了同理心,同时也培养了自尊心。我家两个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一起玩游戏,一起探索和体验。哪怕一天吵2次架,但是往往也能够在即刻和解,不让裂缝过夜,把更多的时光是留给一起睡、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搞怪。这样子独一无二的合作角色,会让他们之间的关系真正彼此成就。我并不觉得手足矛盾真的可以完全不出现,但是正如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没有不争执的关系,但相爱的人,一定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及时面对矛盾、保持一致的原则、加强拼图学习的机会,这都会真正内化到手足关系里,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亲密场景,这也是各种不同手足矛盾解决的核心。
# 每日话题 #
你家的两个娃常因为什么争执?
你是如何解决的?
留言区分享你的经历吧!
- END -
作者简介
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