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以后,疲惫感越来越强,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着实让人压抑——娃的教育要抓,自己的人生发展不能耽误,父母的需求也要顾。每天忙得像陀螺,去还是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尤其是养娃,明明学了很多知识,但依然总是觉得自己养不好,比如跟娃起冲突,明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好,就是找不到力量支撑自己采取正确的行动。
你是不是跟果仁妈一样,越来越丧,越来越疲惫,越来越焦虑?这背后,其实是幸福感的缺失。
前几天,我们对话了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他是是专门研究“幸福“的专家,是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开拓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系主任。
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幸福科技实验室,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终身教授、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人。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做报告。
他也是一位父亲。最近,他专门写了一本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读物——《孩子的品格》。
👆中信出版社
对话聚焦“幸福”,围绕5个大问题慢慢展开,探讨父母如何在家庭养育过程中找回积极心态,培养一个内心充满力量,能从容面对未来变化的孩子。
1、为什么现在的大人和孩子,都觉得不幸福?2、如何把积极的力量引入到家庭教育中?3、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
4、有限时间和精力内,父母育儿要把握的关键点是什么?
5、如何处理育儿日常的情绪和焦虑?
这是一次非常真诚、信息量爆炸的对话,彭教授斩钉截铁地指出,我们中国人身上有种超越精神,擅长反思,但反思过头就变成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而在教育问题上,他旗帜鲜明地赞成表扬与自我表扬。这是一篇超级治愈的访谈,读完你一定会对养娃和生活的种种压力豁然开朗。
“丧”不怪个人
社会环境太考验人
问题 :对现在的父母来说,幸福似乎是个挺奢侈的事儿,情绪普遍有点儿丧,要不很焦虑,焦虑收入,焦虑孩子的未来。孩子也不开心,常常看到有小学生抑郁、中学生自杀的报道,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有时代的原因。以前人们担心能不能活下来,现在担心活得好不好。但家长的丧和孩子丧又很不一样。家长的丧,源自担心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现在的教育事实上依然以升学、排名、评估等目标为导向,很多培训机构、学校也以类观念教育孩子,训练家长。就业环境也在强化竞争。企业招人时看毕业学校,升职加薪看KPI,看排名。家长身处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就会更有强烈的信念:成绩决定孩子未来的就业和人生发展。那当孩子的表现,让父母感受不到他在竞争中的优势时,就会有强烈的焦虑。家长还有一种丧,是认知层面的丧,就是我已经意识到“内卷”、“攀比”有害,毫无意义。我想不参加,但又不能真不参加,被社会现实推着走,也会让家长产生无力感。孩子的丧比较复杂,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比较”,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目前全世界都出现了孩子抑郁症和自杀倾向低龄化的问题,年轻女孩发病率尤其高。固然有孩子们早熟的原因存在,但社交媒体的影响不容忽视。以前我们跟周围的人比一比,觉得大家活得差不多。现在社交媒体能让我们和全世界比,还和那些极端漂亮、极端富裕、极端有权势的人比。差距越大,对孩子们的刺激也大。本来女孩子在家里觉得自己很漂亮,但在社交媒体上晒了些照片,就有一堆的喷子来攻击你,你长那么丑还臭美,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大量的饥饿营销和事件营销在煽动孩子们的恐慌心理。现在年轻人有2种新的心理疾病:fear of missing out 和 fear of left out,老是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事情,担心自己被其他人抛弃。成年人因为有稳定的地位工作,不担心被别人抛弃。孩子还没有那么稳定的自我认知和内在支撑,就尤其容易被煽动。社交媒体对我们下一代的负面影响,比我们想象的大。改变这样的状态,不只是家庭的事情,整个社会心理需要有一个大的变化。我们的教育需要有政策上的调整,现在也确实在调整之中。我们的文化需要有一次反思。所以我提倡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方向,而是改变我们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个抓手。
问题 :您提及的“积极教育”是什么,它跟孩子的幸福和未来有什么关系?积极教育就是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孩子身上积极心理的力量,然后把这个力量用起来,帮孩子找到内驱力,最终让孩子过上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心理学家米哈依经过15年的研究追踪发现,人成功的秘密,不是因为他多么的勤奋,也不是因为他多么聪明,而是因为他在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时,有一种物我两忘、心花怒放的感受。这种积极的心理力量,米哈依称之为“Flow”,也叫心流,我把它翻译成"福流“。生活中,我们读书读到手不释卷,放不下来,就是福流;唱歌唱到得意忘形,沉浸其中,忘乎所以,也是福流;运动可以,工作可以,学习也可以。
我在国内外的名校都待过,在北大、清华、美国跟伯克利教过书。我发现,有些学生半夜三更还在图书馆读书,但他不苦,他喜欢做这个事情,他能从中感受到乐趣。我也经常熬夜读书做学问,我是很开心的。福流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有意识的行动起来,多多给孩子创造福流感受。我们中国人身上有种超越精神,擅长反思,但反思过头就变成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教育问题上,我建议多试试表扬和自我表扬。这样能帮助孩子开拓思维,激发自己的内驱力,持久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情。积累了越多积极感受的孩子,越能从内心深处坚信自己能行,能做成一件事,当他在未来的人生中遇到变化和挫折时,也能主动想办法克服。
孩子的天赋不是鉴定出来的
而是长期尝试和体验的结果
问题 :积极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激发孩子的天赋,那我们父母要怎么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呢?天赋主要靠孩子自己体验到,父母能做的是让孩子多体验,并保持长期主义的心态。只有在不同的体验过程中,孩子才能判断出自己更喜欢、擅长什么。
我记得小时候父母让我试过很多事情:去学过画画,但画得不好;学过音乐,也不行;还试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排球、足球、体操、乒乓球都不行。但我父母的尝试不是没有意义的,不试的话,我就不知道自己不行。在试的过程中,多引导孩子关注和谈论他自己感受良好的部分。在孩子表达时,不着急评判,可以不时点头、微笑回应孩子,让孩子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生活中不同事情,比如画画、游泳、甚至是团队协作这类事情,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有什么不同。最关键的是家长要保持成长、变化的心态。不能上了一次课,机构老师说孩子有天赋就信,也不能发现孩子某件事情做的还不错,就停止其他尝试。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另外,社会在发生变化,人的技能也会跟着变化,以前我们不以为然的小事,在未来也许就会变孩子的核心优势。
三件被你忽略的日常小事
才是孩子未来幸福的基石
问题 :在育儿实际过程中,父母们的精力有限,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小时。那您建议父母们在家开展积极教育时,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我觉得,养育孩子最关键的三件事,就是陪伴(Company)、沟通( Communicate )和文化熏陶(Culture),可以把它总结为3C。
陪伴最重要,要多多地陪伴,要创造条件,留出时间,多和孩子待在一起。不一定非得跟孩子说什么或者做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单纯的陪伴本身就很有意义。第二个是沟通,特别是非言语沟通。我们老以为沟通就是说点儿什么,其实人类的沟通,除了说话之外,还有动作、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现在研究发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能传递更多的意义和感情。欣赏孩子,不一定非得说孩子你做得真好。给他拿杯水,给他一个笑脸,给他一个拥抱,拍拍他的肩膀,握握他的手,都是对孩子的鼓励。第三个是文化熏陶,多谈一些超越了世俗和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的父母亲特别着急养育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今天考了多少分?你在班上排第几?怎么又忘了做作业?这些都是有答案的问题,特别容易让你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愤怒。多谈谈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能让我们和孩子不那么完全被功利目的所拘束。跟孩子一起听音乐、逛艺术展、读新闻。聊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请孩子聊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看一个电影,不需要去争论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就聊聊你有什么感觉,我有什么感觉,多去聊一些不同角度和体验。
6个小技巧
让你跟孩子起冲突时
情绪快速平复下来
问题 :最后聊聊每个父母都要面对的挑战——日常生活中跟孩子起了冲突,比如一陪孩子写作业就被气得死去活来,这时候还怎么去挖掘孩子身上的积极力量呢? 认知层面 :要理解我们负面情绪的合理性。刚刚我们也提到了,现在我们处在一种高度竞争的环境里,为孩子的作业、成绩而感到焦虑很正常。另外要意识到,陪写作业,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有帮助,但对孩子的心智和未来成就一点帮助都没有,这是被多伦多大学4个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了的。首先,可以猛吸几口气,让自己淡定下来。研究发现人在呼气的时候,比较容易兴奋,所以冲锋陷阵,要高喊冲呀,杀呀等口号。吸气则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平静下来后再跟孩子说话。第二个就是抚摸,抚摸自己或者握着孩子的手,拥抱也可以。第三个方法,可以闻点清新的香气,香气对心情调节的作用也很快。可以去卫生间闻点香,喷点香水。平时家里点香精、香油。实在没有就洗脸,洗个手,让自己心情平静一下,然后去跟孩子进行比较严肃的沟通交流。第四个方法,提前想一些积极的话,在心情低落的时候,默念几句。人类心理活动都是神经元网络的活跃,它会产生大量的生物电和生物化学反应。当我们看到积极的话语时,会在我们的身心产生一些积极的生物反应,影响我们的感受。在心理学,我们叫具身认知。心绪烦乱的时候,读积极的话,积极的词汇,有安定作用。我建议朋友们可以自己在纸上写一个开怀大笑的笑字,盯着它看一会,你就觉得这个字在对你笑。字怎么能笑呢,是因为你的心在笑。第五,还可以去和孩子一起做点游戏。一起去拍拍手,唱歌,听听音乐,说说话,先做一些别的事情,让你跟孩子的状态没那么紧张,再聊棘手的事情。第六,学点儿心理学知识。我们对自己很了解,就以为自己懂人心懂孩子,但你的心和孩子的心不一样。孩子的某些表现,你以为是异常的,但其实在他的年龄段很正常。
心理学是门科学,它不建立在个体基础之上,而是大数原则的普遍基础之上。学点心理学,能让你不过分担忧孩子的某些行为。总而言之,就是一定要行动。也许一开始你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动,不知道动有什么作用,但只要动起来就行。最忌讳的就是一个人,闷在那想,越想生气,越想越激动,越想越控制不了。成为父母,一切才刚刚开始。养育孩子是场马拉松,但很多家长把它当成了短跑。短跑起跑快慢很重要,但马拉松靠人内在的信念,孩子未来也是如此,内心有力量,走得才更久。
彭教授出版新书了,这次很特别,是专门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读物。
这本书总结了近30年的研究成果,详细探讨了关乎孩子未来人生幸福的关键因子“品格优势”,包含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善良等七大核心要素,以及该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的品格优势。
果仁妈今天跟中信出版社要来了5本,点击“在看”并留言,7天内点赞前5名,即可获得赠书。
目前,这本书已经在京东/当当/淘宝各大网站上架,推荐大家买来跟孩子一起读读。策划/编辑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不鸡不卷,只想带着娃嘻嘻哈哈浪世界。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