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人有,我也要有”,孩子爱攀比,背后的真相跟你想的不一样

二姐Claire 果壳童学馆 2022-07-07

曾几何时,我以为我生了个无欲无求的儿子,小时候去超市,看见特别喜欢的东西,只要我随便编个理由不买,他都会欣然接受,通情达理,绝不纠缠。

然而,这位在欲望前极其佛系的小朋友,自从进入了小学后,消费需求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比如,原本不屑一顾的忍者游戏卡,成了他的心头好,而入坑了游戏卡以后,很快他又发现卡圈的小伙伴几乎人手一本集卡册。那段时间,他每天回家,都要一遍遍向我描述谁谁谁的集卡册长什么样——很明显,他眼红了
 
虽然如此,可他却从来没有正式提起过要买个集卡册。我就更没当回事了,小孩都是三分钟热度,可能念叨几天就忘了。

直到有一天,他回到家心情沮丧的说起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因为没有经过允许翻阅了一下别人的集卡册,对方以为他要占为己有,俩人差点打起来……


我第一反应是,这娃胆子肥了,居然敢侵犯他人财产?

“你知道别人的东西,只有别人允许的情况下才能碰的吧?”
他点点头,又狡辩道:“我只是想看一下他那个长什么样,看完就还给他……”
“就是看一下也需要主人允许呀!”

“那他如果不允许怎么办呢?他们都是交换着看,我又没有东西跟他交换……”

娃一边说,一边委屈的撅着嘴。

 
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虽然在我眼里这本集卡册没什么,但却是孩子混圈必备的社交货币

他虽然从没跟我提过要买,但身体却是诚实的,很明显,他想要有一本属于自己的集卡册——把卡放进册子里只是表象,把自己放进圈子里才是实质。
 
于是,他很快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本集卡册,却嫌弃我买的有点小,不如他同学的大。后来由于学校限制玩卡,故事告一段落,但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启发却不小。

当孩子开始跟别人的攀比,开始“别人有什么,我也想要有什么”;开始“别人的比我的好,我想要更好的”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需要担心孩子的攀比心吗?今天的文就来具体聊聊。


比较,人性的一部分

孩子在比较中认识自己,融入群体


很多父母,一发现娃开始攀比,就很紧张,总觉得这么小就知道攀比,长大了还得了?
 
但在简单粗暴的遏制之前,首先要搞明白孩子是攀比,还是比较。因为二者截然不同。比较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没有必要制止的,也没办法消除的

比较能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当孩子不确定的时候,拿自己跟别人做比较,就相当于把他人作为尺度,来客观的衡量、评估自己[1]

孩子在“向上比较”(跟比自己好的人比)中,看到自己与他人差距,更有动力提升自己;我们也在“向下比较”(跟比自己差的人比)中,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与自尊。


有的时候呢,孩子的比较可能来自于社交压力,是孩子为了融入小伙伴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甚至产生一些奇怪的需求。比如开头我讲的我家娃想要集卡册,就是为了寻求接纳,更好的融入群体。

总的来说,“比较”是人性的一部分,完全没必要消除。但当在比较中产生竞争心态,并开始为了竞争而竞争时,比较就很容易走向“攀比”。

判断“比较”和“攀比”的关键,在于对结果的反馈。如果只是单纯的比较,发现差异以后,虽然可能会有落差,但情绪是积极的;如果是攀比,发现差别以后,首先想的是我有没有压倒别人,有没有赢,如果输了,就不爽,甚至妒忌;如果赢了,就趾高气扬。

举个例子:


孩子看到好朋友每次都考100分,表示羡慕:他真厉害,什么时候我也能考个100分呢?我也要努力才行(积极的比较,关注自己的进步


孩子看到好朋友每次都考100分,虽然自己每次也不差,但还是非常焦虑:为什么我比他努力,还没他分数高,我要每次都超过他,我必须每次都第一!(攀比心态,关注自己是否赢过别人




孩子陷入物质攀比,
如何引导?
 
随着孩子的社交圈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被周围的小伙伴“比下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 跟同学一起去小卖部,他们会发现别人的零花钱比自己多;

  • 去小朋友家里做客,他们会发现别人的房子比自家的大;

  • 跟小伙伴一起玩耍,他们会发现别人的玩具比自己的炫酷;

  • 就连一起写作业,他们也可能注意到人家的自动笔看起来特别高级;

  • ……

 
或早或晚,我们都会听到那个直击心灵的灵魂问题:妈妈,XXX那个东西,我也想要!”
 
当想要的东西涉及金额较小的时候,大人可能还不在意,直接大手一挥,就可以摆平,但当孩子的要求,超出承受范围后,比如:

  • “我想要跟xxx一样去环球旅行……”

  • “咱们能不能换一辆xxx家那样的跑车?”

  • “我也想住在xxx家那样带泳池的大别墅!”

  • ……



要如何体面的应对呢?分享几个原则:
 

1、讨论当下局限


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个愿望暂时实现不了。孩子想要好东西,我们可以表示理解,但同时,孩子也应当理解好的东西没有上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局限。当你想要的东西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时,就没法当即满足。
 

2、解释差距成因


听到这儿,一定会有小朋友表示不服:“为什么别人家买得起,咱们家就买不起呢?”,也许是因为别人的父母工作收入更高,也许是因为你的妈妈/爸爸为了照顾家庭暂时放弃了工作,也许是因为咱家还有别的更大额的支出,比如房贷……

不论如何,面对这样刁钻的问题,诚实的答案永远不会错


3、了解相对概念


差距都是相对的,观察的角度不同,参照物的不同,都可能引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往上看,总有人比你好,但是如果往下看,也有很多人正在羡慕你。

即便是那些看起来比你好的家庭,也许只在你看到的方面比较富足,却在你没看见的方面有着他们的局限。比如,有的爸爸妈妈收入的确很高,却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有的家庭把钱花在了大房子上,却忽略了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
 

4、树立远期目标


差距不可怕,比较也不是原罪,调和梦想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才是问题的关键。告诉孩子现实的局限,并不意味着让他们认命和死心,而是可以以此为契机,产生更多向上生长的动力。

很多事情虽然当下不能实现,但不代表永远不能实现,不要小看了信念的力量,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情,一旦套上“远大理想”的外衣,变成了催人奋进的发动机。



孩子陷入竞争攀比,
如何引导?

除了在物质上的比较,生活中的攀比还可能出现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学习、比才艺、比外貌、比经历……正所谓万物皆可卷,一切皆可比。

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损耗,家长又能做些什么呢?


1、调整心态


给人们带来损耗的并不是比较或差距本身,而是面对差距的心态。心态积极的人会树立榜样,获得动力,提升自我;而心态消极的人则会感到嫉妒和压力,选择逃避和破坏。

作为家长,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差距,把负面的情绪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千万不要,自己先陷入攀比的怪圈。

2、拓宽视野[2]


当我们发现孩子执着于狭隘的攀比某些事物时,可以适时介入,带他们了解更宽泛的价值体系。让他们明白,跟小伙伴争个高下,虽然此刻看起来似乎很要紧,但对于二十年后的他来说,这些细节可能早就被遗忘,更不会影响人生的走势。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丰富而多元的世界,并不只有一种评判标准:你觉得皮肤白好看,可白人却喜欢小麦色。在一个地方备受推崇的事物,在另一个地方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3、改变圈子[2]


有些时候,群体的力量过于强大,小圈子中的不良风气,会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甚至让孩子出现行为问题。

那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干净利落地把孩子从这个有毒的群体剥离出来,放到一个更加积极的圈子中去,远离无用的比较,接受良性的竞争,跟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4、关注自我


以上两点的共同之处是寻找新的参照物。根据这个原则,我要提的最后一个建议,就是让孩子把自己作为参照物

一方面,教会孩子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关注自己真正的需求——这比关注别人都在做什么更有意义。

另一方面,鼓励孩子学会自我肯定:不仅要看到自己当下的优势和成长的空间,还要学会跟过去的自己作比较,肯定自己的进步。
 
总之,希望这些小建议,不仅能帮助到小朋友们,也能让家长朋友们自己拥有更加平和的心态,跳出攀比的怪圈。
 

你家孩子会攀比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欢迎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位4岁男孩的妈妈,带娃不走寻常路
参考文献丨
[1]Festinger L.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1954;7(2):117-140. doi:10.1177/001872675400700202
[2]Ariely, Dan. 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2009;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