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不是我一直打击你,你早就飘了!还能有今天的成功吗?”

筱恬 果壳童学馆 2023-02-19

 

不久前看《凉子访谈录》,有一幕让我印象很深。

 

一位受访女孩在回忆小时候最难忘的经历时提到,初中有次考试,满分120分的卷子,她考出了117分的好成绩。

 

得知分数后,她开心地跑去跟妈妈分享,没想到等来的不是妈妈的夸赞,而是冷漠的4个字:“还差3分。”

 

妈妈的反应,让女孩当时特别崩溃。她意识到,哪怕自己再努力,在母亲心里一直差3分,永远不值得肯定。这件事让她时隔多年始终难以释怀。


图片来源:《凉子访谈录》
 
看到这里,我瞬间就想到了队友——没错!他此前也和这个女孩的母亲一样,总爱给孩子泼冷水,堪称毒舌差评师一个。
 
记得有一次,闺女画了一幅画,兴冲冲地拿给队友看,想要求表扬。没想到,他扫了一眼,毫不留情地评价道:“画得真难看。”
 
娃伤心大哭起来,场面顿时一地鸡毛。
 
平日里,他还经常跟闺女说这样的话:
 
  •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都会……了,你呢?”
  • “连……都不知道,真笨。”
  • “你穿这件衣服丑死了。”
  • ……
 
哪怕娃做得再好,他也只会含蓄地说:“其实你还可以更……”
 

实在是想不通,夸孩子几句就真有那么难吗?一天到晚就只知道打击和贬低!因为队友那张臭嘴,我俩没少吵过架。
 

 1 
为什么有的家长
如此热衷给孩子泼冷水?
 
对于队友的这种行为,我真的很不赞同。但事实上,像他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2006名18-35周岁青年的调查便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45.4%的受访青年表示持续到中学”[1]
 
那些热衷于给孩子泼冷水的家长,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以下几种情况,可自行对号入座。
 

1、“防止孩子骄傲自满”


概括来说就是,“孩子夸不得,一表扬就容易飘,一旦骄傲便会落后。只有通过不断的打击,孩子才能保持清醒,从而不断进步。”

图片来源:《少年说》
 

2、用“激将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有家长会认为,充满赞美的成长环境,会让孩子生活过于顺风顺水,缺乏挫折的体验,从而变得输不起。
 
因此,对孩子多泼泼冷水,无异于一种反向激励,能让他们越挫越勇,激发起斗志和上进心。
 

3、保持对孩子的绝对掌控

 
通过泼冷水的方式,父母能够在孩子面前保持家长权威,展现自己的认知优越感,并在否定子女的过程中传递这样一种信号——“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

这样一来,便能达到控制和管教孩子的目的。
 

4、满足恶意逗娃的乐趣


不可否认,的确有家长存在这样的恶趣味。比如队友此前就承认,他每次看到闺女被泼冷水后那气急败坏的样子,便觉得特别好玩,忍不住就想这样不停地逗她。

 

毕竟,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面对大人的贬低或否定,孩子只能被动地承受。这种肆意挑拨弱小者情绪的行为,会给一些人带来隐秘的心理快感。
 

5、自我人格特质的投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个体对他人的评价里,“会反映出一些内心的自我形象与人格”[2]

比如,有些父母可能本身就是打击式教育的受害者,内心深处充满悲观或焦虑。因此在亲子关系中会不自觉地延续自己原生家庭的固有模式,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2 
冷水泼多了,对孩子危害大
 
事实上,无论是由于何种原因,对孩子一味泼冷水都不提倡!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认可。那些消极负面的评价、充满贬低与嘲讽的态度,其实正是一种情感虐待,将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长远而持久性的伤害。
 

1、心理层面:低自信、低自尊、低成就欲


央视《心理访谈》早前有一期节目《啃老十年的背后》,就讲了一个被父母打压式教育所伤害的女生的故事。 


主人公范成金,33岁,大学毕业十年,不结婚也不找工作,而是窝在家里当起了啃老族。
 
其实,她并非不想去找工作,而是因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她与陌生人交流时会紧张到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范成金之所以会这样,与她父母长此以来持续不断的打压式教育密不可分。从小到大,无论她做什么,得到的只有否定——
 
她初中时喜欢雕塑和画画,还设计过服装和运动鞋。可面对她的作品,父母却不以为然:“喜欢那个有啥用?啥也干不了。”
 
她求职受挫,他们非但不安慰,反而极尽嘲讽:

  • “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
  • “你要是能成事了,狗都能成事了。”


哪怕她主动做顿饭,父母都会挑刺:“你搁水咋搁这么多?你这饭咋做的?”
 
在范成金的记忆里,自己从未得到过父母一丝一毫的认可和赞扬。正因如此,她内在的能量始终被压抑、被束缚,整个人变得毫无自信。
 

而同样的遭遇,身为影帝的姜文也难逃其影响。
 
某次采访中,姜文曾坦承,自己平时是个“很不自信的人”,而这种不自信所产生的根源,正是他母亲长期对他的不认可。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指出:“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很多研究均已证实,父母总是泼冷水或负面评价子女,会导致孩子自卑、抑郁,处于低自信、低自尊、低成就欲的状态中,并与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显著相关[3]
 

2、生理层面:让孩子承受超负荷压力

 
“太差劲了。”“你真笨。”“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你做不到。”……
 
长期的否定式教育,会让孩子承受超负荷的压力,从而使体内激素分泌、免疫应答、心率血压等生理活动均处于异常状态。
 

比如,人体有一种在高压力下会大量分泌的激素——皮质醇。它在长期释放过量的情况下,会导致孩子肥胖、血压高、消化不良、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还会损害逻辑推理能力、语言处理、沟通能力、情绪表达等多项能力的发展,对孩子杀伤力极大。
 

 3 
父母的认可,对孩子至关重要
 
马来西亚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一书中指出:当孩子进入4—5岁这个阶段,有了自我意识后,迫切需要的心理营养是——来自父母的肯定、赞美、认同。
 
这份心理营养会让孩子充满自信,确认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由此,他们将更好地接纳和认同自我,从而有信心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4]
 
对孩子来说,期望获得父母的认可是人生本能
 

在这里说回队友。平日里我的提醒和劝阻,让他固然改变了不少,而他真正觉悟,则是源于闺女的变化。
 
他清楚地看到,毒舌模式下,娃的口头禅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我什么都做不好”;而每一次夸奖和赞赏,都会让娃眼神发光,兴奋不已。

闺女前后鲜明的对比,尤其是被认可后那种由内而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队友进行了一场认真的反思。他终于意识到——孩子天生就渴望得到关注和赞美,而大人的态度和反馈,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个状态。
 
关于这一点,其实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早已通过实验得到了证实[5]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级。紧接着,他们又以“对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为名,在这18个班级里随机挑选了20%的孩子,却告诉老师这些是“经过选拔后证实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值得重点栽培。
 
八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对这所学校进行了回访。结果发现,那些被选中的孩子,智商普遍提高,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而这种情况在一二年级更为显著。
 
但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被选中,只不过是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此,罗森塔尔得出结论——来自大人的赞赏、认可和期待具有正向的强化效应,能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愿意朝着对方期望的方向而改变。
 
这便是罗森塔尔提出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也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人对待自己的行为与态度,最终会影响个体的表现;因此,父母发自内心的认可,将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

图片来源:Rosenthal & Jacobsen:Teachers’ Expectancies: Determinants of Pupils’ IQ Gains
 

 4 
做到这几点,拒当孩子的差评师
 
落实到具体方法上,其实家长要做的无非就是两点——对孩子要会夸,也要会批评
 

怎么夸,才叫“会夸”

 

1、孩子求表扬时,不要吝啬赞美


当孩子抱着期待来“求表扬”时,他们单纯就只想得到大人的一句赞美,而非苦口婆心的教育
 
所以,何必打击孩子的热情呢?分享他们的喜悦与成就感,真心为孩子高兴就好。哪怕有再多的期待或提醒,等夸完了再补充也不迟(但别话音还没落呢就立刻补充,小心立刻炸毛)

 

2、多夸过程,少夸能力


当然,夸孩子也讲求正确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多认可孩子付出的努力,少夸他们的聪明。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曾以128名五年级学生(70名女生和58名男生,平均年龄为10.7岁)作为研究对象,做过这样一项实验[6]
 
所有孩子都被要求解决三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工作人员不同的反馈:
 
一些孩子(n = 41)在解答出第一组问题后,会因为他们的能力而受到表扬:“你在这些问题上表现得很聪明。” 一些孩子(n = 41)会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你一定很努力,所以答对了这些问题。” 剩下的孩子(n = 46)则没有得到任何夸赞。

接着,这些孩子继续答题,而问题难度进一步加大。
 
结果发现,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更关心成绩这一结果,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则更关心学习的过程。当遭遇失败后,前者更容易放弃,更难享受到做题的乐趣,并且更多地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低能力。

图源:文献6丨被称赞能力和智商的孩子,在被表扬后的解题得分远低于被称赞努力以及不被称赞的孩子

Dweck指出,当一味夸赞孩子的智商或能力,会让他们认为成功的结果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特征,从而惧怕失败、轻言放弃;而被认可勤奋努力,则会让孩子感到成功是可以自我掌控的事,从而继续坚持不懈。
 

“会批评”也很重要


不提倡给孩子泼冷水,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捧着孩子。在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限制、规范或提点的时候,“会批评”也很重要。
 

1、拒绝“破坏性批评”


批评孩子应该对事不对人,以下做法不可取:
 
  • 上升到人身攻击:“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小孩。”
  • 与他人比较,打击孩子自信心:“你和……比差远了!”
  • 代入情感绑架:“你这种样子怎么对得起我们?”
 

2、别只说不好,更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批评不如帮孩子梳理失败或错误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改进的建议。比如:
 
“这次没考好别气馁。其实有几个地方你做得很不错,已经比上次进步了,比如……,还有些地方需要注意,比如……,应该这样做。”
 
运用成长型思维,能够让孩子看到进步的动力与方向。


最后想说,为人父母,永远都不要低估自己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认可,自信地走好漫漫成长路!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文献丨[1]《中国青年报》10月28号第十版
[2]Wood, D., Harm, P.D., Vazire, S. Perceiver effects as projective tests: What your perceptions of others say about you[J]. Management Department Faculty Publications, 2010, 99(1): 175-190.
[3]Chen, Y. lin, Liu, X., Huang,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 Abuse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17, 26(5): 1380–1387.
[4](马来西亚)林文采. 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5]R Rosenthal, L Jacobson. Teachers' Expectancies: Determinants Of Pupils' IQ Gain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66, 19:  115-118.
[6]Mueller, C. M., Dweck, C. S.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5(1): 33-52.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