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妈6年,成就没多高,“职业病”得不少……

静思 果壳亲子Guokr 2023-12-30


最近,我看到一个热搜:当妈后快递就没停过,但绝大多数都是给家里和孩子买的。


这条热搜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广大网友妈妈们的强烈共鸣!几十个快递包裹,给自己买的屈指可数、给孩子买的远远超越了半壁江山。


确实如此,当妈前后,购物车里完全是两个风景。借用一位网友的金句概括就是:“当妈前蹲直播都是美妆节零食节、当妈后只有母婴节”。甚至娃还没从肚子里出来,就已经开始大把撒钞了。

婴儿床、纸尿布、湿纸巾、连体衣……应囤尽囤。

上周,我从家里的储物间翻出了几包拉拉裤——一种介于婴儿纸尿裤和宝宝内裤之间的过渡性产品,一看包装袋日期,2019年的,这是给当时不到3岁的大娃准备的。

这下拉拉裤尴尬了:现在大娃已经读小学一年级、二娃只有9个月,拉拉裤们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从有娃前给自己买不停,到有娃后喜欢给娃“乱买”东西、囤东西,算是当妈后的一种“职业病”了。

其实我发现,自己当妈后,育儿的成就没多高、但“职业病”可不限于热衷于给娃买东西这一条。


当妈六年,落下的五个“职业病”


过去随心所欲,现在自律不已

在还没有生娃时,二十多岁的我那是过得相当随心所欲。吃饭,想起一顿是一顿;刷剧,可以彻夜通宵;想去那里玩,一个午觉睡起来买张高铁票拎包就走。

那时候不流行“自律”这个词,没有“自律即自由”这类论调在市面上流窜。我过着非常不自律的生活,“想起一出是一出”就是我那时的人生座右铭。

虽然生活被我过得有些“乱七八糟”,但美好也是真的,自己就像飘荡在天空的风筝,有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逍遥自在。


因为这种“随心所欲”的性格,注定我会有一些不太好的小习惯。比如,我有不把东西物归原处的习惯,经常把用完或者买了的新东西随手一放,然后就忘记它在哪里了,曾经有好几次我甚至忘记把银行卡放哪里了。

还有,我经常在家里上演找手机的戏码,着急忙慌地穿梭于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之间,像个失灵的指南针。

但最后,养娃帮我把这些随心所欲、乱七八糟的“毛病”都治好了。

因为,当你有两个“人小鬼大”的娃时,他们会让你明白:不自律就是在自讨苦吃。


老大从小习惯早睡早起,晚上七点睡觉、早上五点醒来,附赠起床三件套:撒尿、翻书、找妈妈亲亲;老二还小,虽然只有九个月,但每隔四小时要吃奶、坐十分钟后要亲亲抱抱举高高、安抚奶嘴只要某品牌其它牌子绝对一入口就吐出。

老大几点前吃饭才能赶得上校车、周中的足球训练要几点吃完饭才不会导致训练时呕吐、周末的游泳课要几点出们才能躲开塞车赶得上课;老二的奶粉和辅食要算好间隔时间、醒来三小时后要睡回笼觉……

因为他们,我养成了晚上九点以前上床睡觉、早上五点起床的健康作息;


因为他们,我养成了安抚奶嘴绝对不会乱丢、并确保在床边、高脚椅上、推车上、安全座椅上都有一个的严谨;


因为他们,我养成了牢记住他们的衣服、玩具、书籍、物品对应放置的美德;


因为他们,我养成了定期带他们打体检、打疫苗,绝不会糊弄完事的责任感。


因为他俩,我不敢不自律、不规规矩矩。有娃的人都知道,如果你不让他们按时睡觉、按时喂食、按时给他们需要的那个安抚奶嘴或玩具,他们会让你为数不多的岁月静好破碎一地。

如果生活是我最好的老师,教会我做人,那么孩子就是我最严的训导主任,教我如何做事。“教导主任”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自觉自律跟上娃的节奏、当妈的才有好果子吃。


还未x无能、先喜提睡无能

我老公经常对我说的一类话就是:你再多睡会儿、你补个回笼觉、你中午眯20分钟吧。

是我不想睡么?这世上,有人x无能、有人爱无能,也有人像我一样,当妈后喜提“睡无能”。

我承认自己睡眠少有基因“作祟”的成分在其中,但更多因素是被娃们所赐,让我这睡渣的战斗力频频升级。

我依然记得那个“恐怖故事”:就在三四个月前、能吃如虎的二娃还在喝母乳的阶段,我为了追母乳,还创下了每隔2小时就醒来一次泵奶的记录。

在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还睡不了整觉的那几年,孩子小小地吭哧一声、放个不太响的屁,都能把我惊动。我有时都分不清,他们打嗝、放屁是我睡眠不足引起的幻觉?是我母爱过于浓重,庸人自扰的担心?还是,它们真正切切发生了,然后被我这该死的敏锐的警觉性捕捉到了?


即便是现在,我儿子已经实现自主入睡很久了,晚上到点自己关灯、互道晚安后,卧室门一关,他乖巧地盖着被子安安静静睡觉。但偶尔半夜醒来他有点害怕时,还是会在卧室里喊“爸爸妈妈,I love you!”得到我们的回复后,他确定有人在,才能再次安心入睡。

就算我睡得香甜、带着耳塞、隔着墙壁,我儿子的小奶音也能刺透我浓厚的睡意、把我拽醒,让我惊魂未定颤悠悠地回复他一句“爱你。”

当妈这些年,我没有一段的睡眠时长能超过四小时,六年多了全天睡眠不超过六小时,每天要靠三大杯咖啡续命,才能保持白天工作交差、生活不摔的“奇迹”。


老母亲眼里,容不得“闲”

之前在网上看到有妈妈见不得孩子闲,只要孩子无所事事、开始发呆,被敏锐的妈妈捕捉到,浓浓的母爱秒变雷霆手段。


一天到晚忙成旋转木马的老母亲们,不仅见不得老公闲、更看不惯娃闲着。只要一看到自家孩子看电视/发呆/望天/无所事事走来走去,你就开始百爪挠心、坐立不安,总想给他安排点什么。

刷两套卷子?读两本书?报两个兴趣班?总之,得让孩子的人生丰富、成长起来。


看到孩子对虚掷光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当妈的就特别想把自己在学生时代背诵过的那些励志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统统输送到娃的脑子里,点醒他们。

甚至有点想效仿岳母,把荀子的《劝学》篇刻在孩子的手臂上,以间接起到头悬梁、锥刺股的效果。

熟读各种育儿书籍、深谙各派育儿理论的妈妈们,不是不知道让孩子大脑放空、发呆的科学理论。脑科学家很早就已经通过科学实验阐明了发呆对孩子大脑的好处:孩子适当发呆后,专注度越高、越容易富于创造力。 [1]

但当妈没几年的老母亲们还是火候不够,她们不想向自己的基因妥协、不想在内卷中败下阵来,那时的我们终究还是太稚嫩,想要向命运证明:我的娃,生而不凡!


选择性“洁癖”

当妈前,我对整齐要求很高,因为无论是一个人独处还是二人世界,我都想把居住的环境布置的好看、温馨一些。点上蜡烛、煮一壶咖啡、和伴侣隔桌对坐,看雨听风、氛围感拉满。那时候反而对干净的要求不高,一周打扫一次足够了,只要我看不见污垢、就不算脏。

当妈后,习惯大相径庭。家有俩娃,其中一位还是上蹿下跳处于猴科属性的年龄,床铺是不可能没被掀翻的、桌子上是不可能没有玩具的、你的脚是不可能没被乐高硌过的。你希望家里保持整洁,只能在梦里,那里啥都有:窗明几净、井井有条、孩子乖巧。


因为生了俩娃这个不可抗的客观条件所限,我只能放弃保持房屋的整洁和氛围感,反而是对干净的要求一下提升了八个等级。特别是身处疫情这三年,家里的客厅、卧室、洗手间、厨房都放着消毒纸巾,随时抽出来蹭几下。

有娃前,我对肉眼可见的灰尘污垢尽量视而不见;有娃后,我的肉眼功能有了场超变异,连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都难逃我的法眼——看哪儿都是脏。
于是消毒湿纸巾+免洗酒精洗手液更是成了出门必备两件套,到哪里落座先用消毒湿纸巾擦一遍、大娃闲不住要乱碰的爪子必须喷一喷、洗一洗。

今年夏天,我们带孩子去科技馆玩。三个小时逛下来,60毫升旅行装的免洗洗手液用了半瓶。

没孩子的人不懂,这绝不是父母有了娃就得洁癖,我们光是回忆一下曾经俩娃生病在家、把爹妈耗得接近灯尽油枯的惨痛经历,你就恨不得用消毒湿纸巾和酒精洗手液,给娃塑个抗菌的金刚不坏之身。


习惯性看不顺眼老公

没孩子前,伴侣在我眼中是电、是光、是电光火石间最亮眼的神话;有孩子后,伴侣在我眼中是糟粕、是敝履、是滤镜加持也难以磨平的嫌弃。

如果幸运,你能收获一枚出力的队友,但他们距离出色、距离你想要的水平还差很远。总之,当妈后,对伴侣不满的妻子们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篇帖子,问网友们“你在什么时候最恨老公?”不少妻子都回答是刚生完孩子的第一、二年时。

这是只有生育过的人才能共鸣的痛。妻子们身体、精神、自我、自尊都垮得一踏糊涂,亟待伴侣安慰、鼓励、支持,帮助我们重建,可没想到枕边人还能活得像单身一样。尤其是在睡觉这件事上(当然妻子们看不顺眼老公们的事可远不止这一件)

你半夜迷迷糊糊喂奶,他睡觉;

你半夜举着不睡的娃满地转悠,他睡觉;

你半夜熬最深的夜陪着生病的娃,他睡觉。


山无棱、天地合,老公们也能雷打不动一晚上睡够八九个小时。

老公们是“家童鼻息已雷鸣”,妻子们只能“垂死病中惊坐起”;心有不甘的妻子们只好平地惊雷一声吼,睡眼惺忪的老公们则是“拔剑四顾心茫然”。

婴儿们——如果可以——他们也想支棱起来,高声宣布:别再说“睡得如婴儿般香甜”这句话了,在这方面,我们可比你家男人差远了!

都说孩子是婚姻的纽带,我觉得在刚生完孩子的那几年里,可能有更多妻子们很想先把这个“纽带”打个死结,套在伴侣胸腔以上、头部以下的某个部位吧。


当妈后的这些“职业病”虽然有一些是基于母职“天生”所赐,但有时候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正:

比如放过孩子、更放过自己,尽量还给孩子们一个留白、玩耍多于试卷、兴趣班的童年;


比如,战胜“心魔”,适当降低自己对“干净”的要求,让孩子多接触一些菌群提升他们免疫系统的战斗力;


比如,对伴侣恩威并施,在吼叫、抱怨的同时也适当加入一些心平气的指导、说明,能让他们多肩负一些育儿大业,为自己减轻负担……

上帝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但这个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这意味着她们需要探索和试错。

当妈后的你,又养成了哪些“职业病”呢?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题图丨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丨[1] Rest Is Not Idleness,Perspect Psychol Sci. 2012 Jul,Mary Helen Immordino-Yang 1, Joanna A Christodoulou 2, Vanessa Singh 3


 相关阅读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