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生“迷惑”网络社交,刚看个开头我就傻眼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知著网 Author 秃秃不秃

本文转自公号:知著网,作者:秃秃不秃


这一代的小学生,似乎在玩一些很新的东西。


当成年人们还在体味当下“没有回应的友情”,部分小学生早已用更加“高效”的方式建立起友情的法则:“处闺,真诚的来,永不绝交”,“不接受三人友谊,不接受睡美人”,“玩迷你世界的,喜欢XXX的优先”。

“处闺”宣言 抖音@阿瑶


当叙事类短视频还在内卷运镜和剪辑,小学生已经用史莱姆泥和迷你世界游戏界面为背景,讲述他们的超爆小故事。在那个只有背景音和故事字幕的世界里,校草、校霸、校花、闺蜜、丑小鸭和“我”轮番登场,人物的纠葛汇聚成一句,“全校的人都炸了”。

超爆小故事整理 @Sissi @辞忧


打破了对友情“手拉手 一起走”的纯真印象,摈弃了童话和冒险小说的唯一吸引力,10后们在玩梗和情感语录之外找到了新的冲浪姿势:处闺、炸裂文学、表情包文字、超爆小故事,这些稚嫩的声音,咯噔咯噔地坠落到互联网中,形成自成一派的社交模式,在当前短视频中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让网友们直呼“迷惑”:“太潮了,太潮了,我的手机都湿了。”

这种奇特的“迷惑”网络行为模式,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否需要互联网解谜呢?


“迷惑”行为 

简化至极的社交法则


无可否认,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加密社交,也都曾经让旁观者看得一头雾水。我们见证了90后的非主流加密通话、00后的空间互踩和玛丽苏文学、10后的处闺交往和炸锅小故事,每一代人都走过了“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的年月。

然而,这一代的小学生能在时代洪流中以“迷惑”的标签杀出重围,不仅因为他们承载了新一代的“加密”社交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他们形成了一套简化至极的社交模式,用小小的身躯背负起了与年龄不同的社交法则,营造了别样的喜感和尴尬感。

在小学生的网络世界,成为闺蜜只需要四步:首先发布一条短视频寻找闺蜜,其次在评论区和私信中找到同龄的女孩,双方就“粉丝量”“游戏水平”“拥有的某种服饰数量”“喜欢的网红和明星”等指标进行探讨,最后换上闺蜜头像,两个互联网中的灵魂便由此建立起了“动你=他S”的“坚固”友谊。

图源自抖音小学生视频


然而,简单便是好吗?

在一条反响颇多的“处闺”视频中,一个女孩用一段衣着成熟的美女视频为背景,发布着自己对于朋友的要求,“一对一”“给花R”等标签昭示了对友谊中排他和利益互换的强调,受欢迎的女孩子们能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另一部分则显得相对被动。

在超爆小故事的情节中,当代人情感关系中“官宣”“占有欲”“绿茶”等情节也通过单一、幼稚的方式被拼接起来,所有人都被设定好了角色,按照过于戏剧化的方式,成就着故事主人公的“华丽登场”,形成颇有喜感的讲述。

图源抖音小学生账号


对此现象,教育学界也早早表达了隐忧。从“生理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中,现在的孩子们似乎超前地表现出社会化的特点,形成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过度社会化”。家庭、社会环境和大众传播都可能影响到孩子,使得归属于成人世界的社会价值观念过早在小学生世界形成,而在当下的环境,互联网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电子环境中“过度社会化”的孩子们,以一种狂欢的姿态集合到一起,用简化的社交法则定义着友情和萌生的“爱情”;用幼稚的展现方式,承担着不属于他们自己年龄段的社会法则。个中反差成为“尴尬”和“迷惑”的重要来源,也应当成为社会反思的重要内容。



角色塑造 被短视频裹挟的一代
相比于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零零后,当代小学生似乎比前辈们更了解互联网,更能玩转短视频。相对的,短视频平台也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痕。
进一步窥探当代小学生的社交准则和超爆小故事,不难看到非主流文化和当代互联网短视频文化的变相投射。
一方面,上一代人在网络上留下的“迷惑”历史,间接成为了部分小学生的灵感来源:纷繁的花体字变成了表情符号,复古的eve(在互联网上做彼此的唯一)关系转变成了处闺情节,孩子们不过从“ぶ小鬼ㄨ”改为叫“一只感性的猫(已有闺)”。在对孩子们的迷惑行为一笑而过的同时,人们不忘加上一句,现在小学生玩的“都是上一代青年人玩剩下的”。

网友对eve社交的回忆


另一方面,短视频建立的新规则也在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选择。细细查看小孩子们留下的交友名片,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不少硬指标,它们都和短视频平台文化息息相关:拍摄小视频确立友情、粉丝数量过百、玩某一款游戏、归属于某个圈层……粉丝多、互动多的小学生,往往会成为新一代的“孩子王”。

短视频给予了他们对于“流行”和“受欢迎”的新定义,将部分小学生的价值判断牢牢禁锢在了网络文化的框架之内。

抖音@摆谱儿


然而,仅仅将小学生的网络参与看作“洪水猛兽”,并非问题的最优解。应当被看到的是,短视频平台带给当代小学生的远不止新形式的“迷惑”表达,更给予了他们重新定义自己的多种可能。

在网络的另一端,部分小学生塑造了“迷惑”和“幼稚”标签之外的小学生角色。他们抓住了短视频平台的红利,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迷惑”之余,更多“满级小学生”也被放到聚光灯的中央。

跳脱出对“孩子”这一定义的限制,他们成为老师的老师,四年级的小学生为老师修理电脑;他们成为作者大大,被成年人竞相约稿;他们成为抖音红人,比大朋友们更有表演欲、更有镜头感。

满级小学生@爆笑萌君 @观淄博


当新一代的小学生接触短视频成为无可避免的事实,探索更加健康的“小学生”角色塑造仍然任重道远。更多的“满级小学生”已被互联网接纳,然而,他们的同辈又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


网内网外孤独的行星被谁拥抱
面对当前多元价值体系洗礼、正确教育和引导缺位、儿童交友方式单一的现状,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小学生选择通过“迷惑”的行为融入互联网。

在这里,他们可以是“万人迷”,玩得好史莱姆、打理得好棉花娃娃就能收获众多互动和赞赏;在这里,他们可以建立一种独特的友谊,补全在现实的社交中缺少的底气;在这里,他们可以成为“主人公”,创造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

抖音@雅璇同学


他们创造自己的符号,建立自己的文化空间,记录着“学生”和“子女”两个身份之外的生活。他们通过这种行动,在无人接纳的网络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然而,正如互联网中的一颗颗行星,践行着“迷惑”社交的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轨道,却并没有被其他星系拥抱。

长久以来,随着新一代小学生深度参与到互联网社交和娱乐中,“小学生”一词在互联网语境之中有了不少负面的含义。在游戏世界,一句“你是小学生吧”往往带有较强的侮辱性,用于表达对于玩家操作和意识的批评;在短视频平台,“小学生”形象往往成为青年人的调侃目标,一句“目测年龄加起来没我鞋码大”,人为定义了视频创作者的心理年龄,昭示了对视频内容和质量的不满。

处闺视频留言区


向往成年人世界的小学生、被大孩子嫌弃的小学生、为成年人所调侃的小学生并没有因此被排除在网络环境之外,相反,他们在互联网的某一片海域形成了一方“狂欢的广场”,而广场外的一部分成年人,却被心甘情愿地排除在外。

不少网友秉持着找乐子的心态,将小学生的社交迷惑行为重新演绎,辅以夸张的表情、杀马特的特效,引来阵阵围观和掌声。也有成年网友试图突破和小学生网民之间的界限,“跟小学生对暗号”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

跟小学生对暗号 @us


成年人对小学生指指点点,小学生对大人不屑一顾,当双方交集,除了泾渭分明、划清界限,余下的可能只能是“暗号”对话吗?

此前,参与亚文化的青年人展现出的“群体化”特征,让一代青年人只得在群体内部确认自身价值,增强了对世界认知的偏见。这样的情况同样可能影响到过早涉足网络的小学生。对于被“迷惑”社交包裹的小学生们,面对成年人戏谑、围观和划清界限的行为,他们只得筑起一座高墙,看到更加狭隘的世界,扭曲对于互联网的认知。

所以,面对这面高墙,我们是站在墙外,还是努力打破它呢?是给下一首《孤勇者》打上“小学生神曲”的标签,还是真诚地鼓励动作整齐、精神饱满的跳手势舞的孩子们,是“狂欢的广场”之外的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小学生齐跳手势舞 @河南省教育厅


我们渴望成长,期待“狂欢的广场”内的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舞步,但我们更需要广场外的成年人摒弃成见,主动拆掉对立和嘲笑筑成的墙,让每一颗行星都能在正确的轨道上折射光亮。


文章来源丨知著网,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