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国学校系列篇:京城首所女子国际学校——贝满女中

2017-01-12 刘丽茹 新学说
 点击上方“新学说”  关注我们

文/新学说  刘丽茹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百年前,

一座座通向世界

通向文明的教育桥梁被搭建;

国际学校也瞬即

成为那一时代的独特风景;

走进清末民初国际学校之教会学校

今天我们要讲的

是一所女子国际学校,

它的兴起不仅

打开了中国女子的深闺密锁

摆脱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压制蹂躏

更破天荒的开启了中国女性自立自强自由之路!

清末民初时期,这样的女校有很多,最先发声的是英国传教士Miss M.Aldersey建立的宁波女塾,而京圈儿里便非贝满女中莫属了


谈起那些集智慧、修养于一体的传奇女性,那隽永灵动身影,依旧被现代追溯为“最美”,然而就在今天,又一位贝满人,现时代的真正“贵族小姐”李佩先生悄然辞世,她是“中关村的明灯”,也是“中科院的最美玫瑰”。(李佩,1936年毕业于贝满女中,此文也为悼念今日凌晨辞世的又一位百年老人。)

奇缘贝满


1861年的一天,教堂里的神父如期做着礼拜,一位身着西式洋服的蓝眼睛卷发女人走了进来,优雅的英腔向丈夫诉说着身后四、五个脏兮兮女孩儿的身世,这个人便是贝满女中(今北京166中学)的鼻祖艾莉莎·贝满夫人


基督教的福音让教堂变为了更多贫苦女儿的寄养地,直到1864年,贝满夫人带着丈夫的嘱托和对耶稣信仰,用丈夫的遗产在京城里创办了“女塾”,贝满之声便由此传开。


夜晚,桔灯初上,照亮整个灯市口商业大街,灯摇珠彩,月洒瑶光的美景也恰好呼应了在这里受教的纤柔女孩儿,不过,此地被设为育人基地不久古老的东方文明也开始渐渐萧条,无了颜色,公理会西式钟楼和令人新奇的大洋彼岸文化却在这里褶褶生辉。



中西学贯,变革发展


三十年后,贝满小学已初具规模,筹建一所四年制女子中学的想法便提上了日程。



1895年,贝满女中正式面世。教会学校在最初的几十年里主要是借此为耶稣主培养虔诚的基督教徒,学校设有查经班,平时还常有公理会的牧师以及本校的教师给学生“讲道”,良好的素养也随之渗透,不越“轨”,不违“德”成为了女性修养之必备。随着美国传教士们的言传身教,美国的思想、文化也在中国的领土上暗潮涌动,尽心滋养。


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基础课程,周详得体的教法,严谨的校风,良好的外教环境,纯正的口语教学,早已让贝满中学名满京城。贝满女生自初一年级开始,英语课便一律全英授课,此外,学校为适应学生程度上的差异,各年级均按成绩高低编成甲、乙、丙、丁四班,并根据学生成绩的进退,每个学期进行换班调整,以激励学生。


所以,无论是英语阅读能力还是口语能力,贝满的学子都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豆蔻年华的冰心就曾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在国文、代数、英文、历史、地理、蒙学、养心等众多学科里,她的圣经、英文分数几乎都在95分以上,作文老师还给过她得过100加20的分数。至今,冰心的成绩单仍保留在北京一六六中学的档案室里。


20世纪20年代以后,应北洋政府的要求,学校的管理权逐渐由美国传教士转到中国人手中


1922年贝满女中成立了董事会并聘请管叶羽先生担任贝满中学的第一任中国校长。渐渐,圣经也不再作为一门必修课,贝满中学的宗教色彩也日渐淡薄,而充实其中更多的是越发先进的国际思想。


1923年贝满女中由二二制改为三三制完全中学,学生人数剧增,很多海外华侨子女慕名前来。


截止到1936年贝满女中已有初中十班,高中六班,教员32人,学生623人,“贝满”的品牌效应逐渐蔓延。


敬业乐群,一生的训言


高中部“训怀堂”北墙上赫然树立“敬业乐群”四字校训,一首绕梁许久的贝满校歌回荡礼堂。

贝满校歌:“可爱可亲我贝满,谆谆训育青年,敬业乐群为我校训,同学一起奋勉,东西南北聚一堂,彼此欢乐无限。速进修,莫迟延,万勿辜负我贝满。”

素质养成,是教育之本,也是贝满学子一生的训诫。贝满中学倡导学生自治,主张培养会观察、会思考、会想象、会书写、会辨析的女士英才。学校不但在教学质量上颇受外界关注,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很多追求先进和新潮的女孩儿们之于向往贝满的一大原因。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淑女气质,除学习女红、烹饪外,还专门开辟了练琴房、绘画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阅览室

贝满中学图书馆藏于1919年英文原版书[美印]

THE CENTURY HANDBOOK OF WRITING


内外需兼修,艺术情操只是一面,学校还十分注重女生们健康身体的养成,除体育课之外,学校还组织了乒乓球队、排球队、网球队、篮球队


物理学家谢希德在《母校贝满女中》中回忆道:“短短的四年中,伴随着紧张学习的,是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歌咏队和年级之间的各种球赛、讲演比赛、话剧表演赛、壁报、郊游等等,是陶冶青年身心良方”。由此可见,当时的话剧演出、歌咏比赛也是课外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一面。贝满史料曾记载,贝满女中的歌咏队曾一度风靡京城,甚至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唱片。(资料来源于《杏坛忆旧》)


❖ 贝满女生春游 


学校的自由之风,也让女生们玩起了时髦,忠于严格校规的女生们平日里还是打扮的分外素净,待到周末,“野”和“潮”就现了原形,烫卷发、穿洋服,高跟鞋,花枝招展着装搭配就没了学生样,为此,女生们没少遭到管校长的“数落”。


克俭克勤,金石良言


在许多人眼里,贝满女中是一所“贵族小姐”学校,其实在贝满,尤以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居多。与大多数的贵族学校不同,贝满中学并不以培养“名媛”为宗旨,而是着眼于朴素、大方、有识的现代女性


学校自建立以来,始终本着朴素严谨之风,蓝衣青裙永远是女生们平日的标配。贝满里不少出身贫寒的学生,甚至连交学费也有困难,为解决此类问题,学校每年都设有免费生名额,并允许家庭困难学生暂缓交费,还专门设了工读生名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申请做工读生,每周有几小时劳务,如刻蜡板、修补图书、整理实验室等,即便是抗战时期经费拮据,学校依然不打困难学生的算盘,这也使得不少家境贫寒而又具有才华的同学能够在贝满完成了初、高中全部课程。


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


女界翘楚


如今,贝满学校的紫藤、合欢早已不在迎风弄影,潇洒婆娑,但却孕育了众多女界翘楚,除我们熟知的知心作家冰心外,毛主席的英文教师、著名的外交家章含之;冯玉祥夫人、曾任卫生部长的李德全;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中国居里夫人”、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以及遍布海内外的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艺术家、作家、画家、新闻工作者皆出于该校




贝满女中几代更迭,历经北四女中、私立贝满女中、五一女中、第十二女中直至今天的北京一六六中学。一百五十多年的今天,“敬业乐群“的校训依然没有被岁月搁浅,贝满中学的今生即北京一六六中学仍保留当年的严谨学风,高质量标准,至今学校仍注重语言教育、体育特色,并为学生提供“自由选修模式”的“博学·雅行”校本课程,150华诞当天,学校还启动了与肯尼亚克莎茹妮女子学校开展的“生命与爱”合作项目,继续将贝满未完的情怀使命带回国际!

虽贝满芳落

但香尽,茶未凉!

清末民初国际教育

未完!

待续!



相关阅读:

民国国际教育开篇):国际教育枝头的繁花翠柳——清末民初的国际教育研究

民国学校系列篇:百年前,中国的教育也曾被“国际化”渲染过

民国人物系列篇:是谁成就了复旦?又是谁甘愿毁家也要兴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