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访校丨十年实践,他说PYP本土化要抓住这三点

2017-02-20 新学说
↑ 点击上方“新学说”关注我们

口述丨碧桂园十里银滩学校副校长 王海斌

文丨新学说 张羽

广州的民办学校,碧桂园教育不得不提,从1994年的广东碧桂园学校(顺德)发展至今,全国8个省份已有超过40所碧桂园学校。

1月10日-13日,新学说进行了为期4天的广州访校之行,我们也去到了其中两所碧桂园学校。一所是拥有23年历史的广东碧桂园学校(顺德),另一所是开学两年的十里银滩学校。

巧合的是,这两所学校间有一种传承和延续。今天,先走进碧桂园十里银滩学校。

十里银滩顾名思义,这是一所“依山傍海”的学校,背靠群山,面朝大海,加上当地优良的环境,可以说是一所“宜居学校”。参访中得知,学校的预计学生规模为3500,这一数量也确实能够配得上这偌大的校园。



传承从何而来

虽然是新学校,但“十里银滩”已汇聚了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将”,从领导层、校长到核心教师,多数都来自于广东碧桂园学校(顺德),可以说,他们将办学的经验和实践注入到了这所新学校中。这样的一种传承也体现在了IBPYP项目本土化的实践上。


十里银滩学校副校长兼小学部校长王海斌介绍到,碧桂园学校的PYP项目最早从2005年开始,当时自己是该项目的校长,包括现任十里银滩的校长李来湘校长,都经历了当时学校从候选、预授权再到获得授权的六年时间。如今,是将国际课程本土化的经验带到这所新生学校中,是延伸也是一种传承。


我们都知道IBPYP项目提供了一种框架思路、指导理念,中国的学校在落实过程中,“本土化”成为关键,针对这种落地,王海斌校长提出“三个关键点”:


重点——超学科学习

超学科学习是PYP项目的重点,王海斌校长将PYP本土化的目标定为“依靠中国老师教中国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兼具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矛盾点在于,中国的教师对于这类超学科学习接触较少,要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作为项目的实施者就必须知道超学科探究学习的策略、工具、目标分别是什么。


难点——包班制+分组学习

难点一是包班制的教学,做超学科的探究学习往往需要以一个老师为核心,多学科老师共同备课,利用全科教学的形式达到探究目标;

第二个难点是分组学习,小组合作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小组分工更需要长期训练,如何进行小组分工,需要长期的训练,小组能否进行有效学习,在于老师能否掌握这一学习方式的要点。


这两点的难也是源于中国教师在超学科教育中的经验不足。


参访拍摄:探究课程图(部分截取)


焦点——考评目标和课程图


第一个焦点在于考评。执行超学科的学习,老师的焦虑首先来源于这一项目是否“需要考试”,如果我们设定了考试环节,确实容易让老师回到传统的思路进行教学;但考试作为一种评价形式,本身没有错,关键我们对考试的定位。十里银滩学校采用学科标准考试+能力考评的形式,王校长称其为“小考+大考”。小考为学科的标准测试,大考为主题探究学习后的能力展示,也就是全面评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表现。


第二个焦点在于课程图。从PYP项目本身来看,它提供了学习的范围和顺序,但必须思考的是“国际课程所提供的指导是否能够完全复制”,障碍之一在于对教育对象的识别,其中蕴含的是学生身份认同的问题。设计PYP项目的课程图,需要结合本国的课程标准进行整合。为中国学生服务的PYP项目,教师在学习PYP项目的《范围与顺序》外,一定要学习中国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课程图,开展“超学科探究学习”才能算开始走上正轨。


国际化教育理念影响“两班”学生

参访过程中了解到,“十里银滩学校采用国内班和国际班并行的两种模式,但是对于国内班的学生,老师会在课程和教学中融入IB理念”。针对这一问题,王海斌校长表示“无论是在国内班还是国际班,学生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性使得学校设计课程时不想区别度过高。”


成果展示评价

三年级探究课程主题——水


从课程安排角度来看,国际班以主题探究的形式进行超学科学习,将国家课程标准作为老师备课的“拐杖”,将教材融合进探究课程设计;国内班以学科教学为主,同时会规定探究式教学的课时量(每周最少两节课时),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增加课时占比,比如将语文、数学等知识基础落实进探究课程。PYP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方法论,与我们的课程标准要求并不矛盾。


心存敬畏,逐步尝试

从2005年至今超过10年的PYP本土化研究和实践,王海斌校长认为这种本土化还只是初始阶段。有了理论支撑,这种本土化的落地自然离不开老师的执行环节。除参与IBO官方的培训之外,校内的教师培训内容更加直接,实践性质更强。

王校长向我们分享了教师培训安排内容,针对探究学习上的培训,主要有以下的环节:

1.教学案例回顾。老师选取各年级的优秀探究课程案例,进行公开分享;

2.学习和对比。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将中国课程标准、PYP语言要求以及美国语言能力表现标准三类材料进行对比并公开分享心得,涉及数学、科学、艺术各个学科;

3.实例培训。针对各年级的探究主题,教师进行公开备课,包括前期评价的制定、资料的收集等,其他年级教师参与观摩和评价,主要分享如何根据探究主题设计教学方案、探究范围、评价工具以及整合知识要点。


新学期教师专业培训内容(部分)


除培训之外,开展多元化评价也是引导教师落实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和“小考+大考”形式的重要一环。


小学部的多元化评价环节包含近十项内容,比如“听说”测试,是对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更加直接的一种考评,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录音内容所包含的意义,当学生听完录音内容后,老师向学生提出三个相关的问题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自信、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王海斌校长介绍到,“学生探究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平时一项项单独训练,有一个过程,如何把这种能力训练出来,目前采取的如听说测试、视看演示测试,包括识字、写字笔顺的测试,都是对这种能力训练的评估分解,属于一个过渡阶段。”


学生进行听说评估测试

国际教育本土化依然是目前中国国际学校的一大痛点,如何做好立足于中国的国际化教育,我们依旧在探索之中。


相关阅读

广州访校|广州英国学校:将“规则”和“严谨”进行到底

广州访校丨哪家国际课程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国际热潮”

广州访校|华师附外:织一部有中国旋律的国际教育圆舞曲

广州访校丨中大外小:PYP课程本土化实践基地

广州访校|是什么让这所国际学校在开园之初就成为IBPYP候选校?

广州访校|爱莎:这所“小联合国”正向IBO领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